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分析及对策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lov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考试作弊是考试中的一大公害,不仅影响了考试的权威性和公平性,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作弊现象层出不穷,甚至有部分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见怪不怪。为了防止不良风气的蔓延,杜绝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刻不容缓。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诚信
  大学考试是高校教学和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检验教学质量,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及智力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近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盛行,屡禁不止,这严重威胁着考试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尽管国家教委多次发出紧急通知制止学生考试作弊,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大学生考试作弊之风仍是愈演愈烈。
  在如今作弊盛行的环境下,作弊行为从个人升级到了群体,作弊手段不断升级,考试作弊也成为了校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很多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对考试持应付态度;甚至一些教育机构的老师直接向学生许下交钱保过的承诺,等等。
  作弊现象为什么会屡禁不止,反而蔚然成风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他们的身体逐渐成熟,思想观念及自我意识充斥着复杂与矛盾。某些同学以拿到文凭为目的,将“60分万岁”作为他们的学习理念,自然在考試中多做“准备”、蒙混过关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而对于学习刻苦的同学,看到平日松松垮垮的同学通过作弊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想想自己平日的“挥汗如雨”竟比不上他们的一些“特殊准备”,于是感到考试不公,心里形成巨大反差,进而也加入到考试作弊的队伍中。当然还有部分同学,他们进入大学之后,便萌生了一颗功利的心。大学中的评优、奖学金评定、入党积极分子等一般都与学习成绩挂钩,于是,他们平日里忙于各种人际交往,一到考试就发挥着自己的各种“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行政化”的应试教育模式,只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关注的焦点,而将更为重要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搁置一边,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教育目标南辕北辙。而且现在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很多课程只关心最后的成绩,不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这导致不少学生平日不努力,最后关头靠考试作弊蒙混过关。大学生考试作弊是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下,自然学校方面也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我国很多高校现在实行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导致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其次,在考试中,有部分监考老师为了表现出所谓的平易近人,换取学生的好感,监考松懈,没有严格要求学生的考风考纪,这也是学生作弊现象日趋增多的一种客观因素。然而,考试作弊看上去是一种校园现象,但让我们细究下去却发现它其实是一种社会行为。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不正之风盛行,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影响,心灵逐渐被不良风气侵蚀,道德是非观扭曲,我们传统的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等价值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考试作弊不仅对其他同学造成了不公平,同时也是一种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表现。考试作弊对大学生自身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心理效应,而且影响了对教学质量评估的真实性,破坏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良好学习风气。更严重的是,考试作弊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的形象,给人才选拔造成误区,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杜绝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刻不容缓。
  首先,大学生自己要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不以蒙混过关拿到文凭为目的,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培养自信、果断、独立的意志品质,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各大高校也应优化教育体制,营造独特的校园学术氛围,适当地进行课程调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努力培养出“探究式”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建立起对学生多元化的考核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为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其次,学校应制定严格的考试规章制度,严肃考场纪律,对作弊的学生给予严厉处罚,形成一种求真务实的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学校不仅要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还应帮助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素养,从思想上杜绝作弊,培养起勤奋好学、诚实正直的好品质。在社会方面,应建立起社会诚信道德体系,并融入各行各业,多举办道德实践类活动,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结束语
  考试作弊是大学校园里的一股浊流,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考试作弊不仅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更是诚信缺失的一种体现。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地头脑,树立自信、果断、诚实的品性,严格遵守考场纪律,抵制不良考风,杜绝考试作弊的发生。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完善自我意识,共同抵制考试作弊现象,校园的学术氛围定会越来越浓厚,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会跨入一个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马培艳,沈玉梅.高等院校大学生作弊动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3,(16):223-224
  [2]丁丽军,邹阳.从考试的功能谈高校考试改革[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5-67
  [3]张天伟.高校结课考试作弊心里及对策的新视角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24-26
其他文献
【摘 要】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街接、幼儿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不同年龄段或者国家的入学孩子差异、儿重兴趣、当今考试文化差异等等众多因素造就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虽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但本身仍存在诸多问题,并且成为了顽固症状。幼儿教育小学化方面所制定的标准不统一,存在一定模糊性、目前幼儿园教师水平普遍不高、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方面的政策较少等等都是都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的问题。本文
期刊
合唱是建立在互相协作的基础上的音乐艺术,是歌曲歌词意境分析、曲调调整、音色统一的聚合过程。合唱培养的是小学生的理性认识上的协作能力以及感性认识艺术的感染力,如何发挥出合唱的重要作用,怎样才能做好小学生的合唱教学工作,已成为小学音乐教师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合唱主角的教学前试验教学法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合唱教学是小学时代的音乐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提升小学生品位修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综合
期刊
【摘 要】在现阶段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中,自然角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幼儿初步观察自然,进行早期科学学习和探索大自然的一片小天地。在自然角里,幼儿可以学到许多新鲜的事物。因此,要充分发挥自然角在幼儿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拓展幼儿的知识面,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对大自然以及生命的认识等方面。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区域活动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因此可以很好的满足幼儿个性化的发展,但是其活动内容较为自由灵活,缺乏系统性。但是领域活动则刚好相反,其活动目标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来制定,所以其系统性较强,但是它不能够满足幼儿的个别化需求。而将区域活动与领域活动进行优化整合,能够提升幼儿教育的效率,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围绕幼儿园区域活动与领域活动的整合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期刊
幼儿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好动、富有好奇心、喜欢探索,甚至于异想天开。这是儿童生理期的一大特点。如果我们认真对待、正确引导,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便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一、启发求知兴趣,唤醒幼儿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这其中往往包含着极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孩子天真的提问,对此,我们千万不能没有耐心,或者不懂装懂,一定
期刊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课程的出现及翻转课堂的实施,若想完成翻转课堂教学,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师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应用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  【关键词】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师观念  随着网络的社会化普及、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微学习开始迅速蔓延,随之产生的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成为炙手可热的教学方法,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更进一步地催生了翻转
期刊
在幼儿园中,当老师们组织音乐活动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唱歌、学习打击乐演奏等音乐技能的习得活动,认为只要幼儿能唱上几支歌,学会正确使用打击乐器,也就完成了音乐活动的的根本任务。于是,老师们就把活动重点都放在了音乐技能的训练上。原来的老师组织的一堂音乐活动《国旗国旗真美丽》在活动引入部分,老师通过简单地提问“有谁去过天安门,看过升国旗啊?那么谁能够为我们描述一下国旗是什么样子的?”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
期刊
【摘 要】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都是家长比较关注的问题,心理健康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前幼儿教学活动中心比较关注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本文将从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相关的阐述,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幼儿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当前社会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题对于幼儿以后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在的家长都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大多数家
期刊
【摘 要】我国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从传统的教育到阶梯课程游戏化教学,其教学手段在逐步完善。当下的阶梯课程游戏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早期对于游戏的误解也逐步在转变。幼儿作为社会的新兴力量,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予以高度的重视。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环境,保证其成长的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为正向、积极、健康的,幼儿园应进行相应的阶梯课程游戏教育,本文就幼儿阶梯
期刊
幼儿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对任何事都充满了好奇心,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但幼儿期儿童身体的协调性较差,缺乏一些必要的生活经验,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差,常常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于是家长和教师为了避免幼儿受到意外伤害,往往对幼儿管头管脚、束缚幼儿的行为,使孩子成为了捆住手脚的木头人。  其实“千般照顾,不如自护”,家长和教师不仅有保护幼儿生命安全的责任,同时要及时检查家庭和幼儿园的设施,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