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人简要介绍教育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笔者从事会计教育的过程中针对目前现状的不足探索一些高校会计教育政策。
关键词:会计 高校会计 教育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新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要求会计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而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育方法与知识体系明显与之不适应,造成会计行业需求和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的不平衡。因此,解决高校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一、目前会计教育取得的成就
会计教育层次基本完备,专业设置渐趋合理。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在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设立了我国首批会计学专业,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会计人才。在这之后的20多年时间内,我国的会计教育层次仅限于本科、专科和中专。1978年,我国第一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1981年,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高校成为我国首批具有会计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截至2003年,全国共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76所高校和研究所具有会计学专业硕士生招生资格。1982年,厦门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被批准为全国第一批会计学博士点。截至2002年,全国共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等13所高校具有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中国人民大学等21个研究生培养单位成为全国首批会计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至此,我国会计教育层次基本完备,会计学专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虽然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依然有很多不足,目前高校会计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不统一。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企业财务会计领域除了工商企业会计,还有金融企业财务会计。例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租赁公司以及证券公司财务会计。然而,已有的课程结构中(除中国人民银行原所属高校通常开设银行会计外)大都没有设计金融企业财务会计方面的课程,少数院校即使开设了该课程,其课时也是很少的,这与近几年来会计专业毕业生到金融企业就业比例不断上升的趋势不相适应。
教材不统一,名称五花八门,内容滞后目前高校所使用的会计教材,均由各校自由选购,版本各不相同,内容深浅、宽窄不一,尤其是内容陈旧,部分院校采用“先进先出法”,库存旧教材用完了才购进新教材;同时,教材的名称混乱。
(2)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现代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重素质教育。所谓素质,简言之,是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虽然知识的传授是能力培养的基础,但是知识传授不可代替能力培养。诚然,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实现,然而现行财务会计学课程教材对知识传授比较偏重,而对能力的培养则显得关注不足。例如,教材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表编制的知识,但却很少阐释会计政策选择、会计职业判断和会计政策选择的应用与分析,而这恰恰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成绩缺乏可比性目前,高校会计课程考试的形式通常是:期末由任课老师命题、阅卷评分,并结合平时学习成绩得出总评分,没有类似中学阶段的全市或全区“调考”,学生的会计专业各门功课的学习成绩记录只有任课老师给出的分数,由于所在院校不同、任课老师不同,必然存在试卷难易程度不同、教学水平和治学严谨程度不同,因此,不能仅凭此分数横向比较不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及实际能力,但又没有其他考察依据,这必然会给用人单位在选聘会计专业人才时带来不便。
三、改革措施
(1)统一教材全国各高校会计专业课程的相关教材应尽量统一,教材名称也应尽量一致。由于与会计相关的制度、法规不断出台或更新,会计教材自然也得适时更新,与时俱进。专科生可统一选用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本科生可统一选用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这类考试用书的内容与最新的会计、财务、金融、税收、证券等相关法规、制度结合紧密,其特点是:内容新、质量高、出书快,省去了每学期为选购何种版本的教材而犯愁,也省去了高校教师在教学之余编写教材的繁重任务。使用这类考试用书另一个好处就是,即使学生在校期间不参加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也可为日后参加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2)知识传裨与能力培养并重现代教育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会计教育也不例外。这种要求体现在研究财务会计学课程设计中,应当以培养学生财务会计的系统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作为基本目标。在研究新方案时,应按照财务会计学知识的内在关系,探索出一个可行的新思路,设计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借以将财务会计学的知识结构系统化,并将能力培养的要求有效地融人这种课程结构及教育内容之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广泛开展案例教学,开设会计模拟实习课,以及走出校门实习等,加强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3)考试形式多样化,建立会计技能等级考试制度根据《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书,这是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虽然大专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不用考试可直接取得“会计证”,但它只是会计“上岗证”,低于初级和中级会计师资格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显然没有优势。目前,大专院校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为了完成学业,提高就业竞争力,在校生纷纷参加社会上各类等级证书、资格证书考试,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律师资格、教师资格等等。这些等级证书能横向比较不同院校毕业生的学识水平及能力。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职业,而证明毕业生会计专业水平及能力的凭据仅仅是任课老师给出的分数,没有权威性,不便于用人单位挑选人才。
因此,各地各高校可选择尝试: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实行按地区“联考”或“统考”,其操作方式可参照各省自学考试方式,统一命题考试;或在原有教学考试形式不变的情况下,建立全国范围的会计技能等级考试制度,通過考级,把毕业生的会计技能分为1一礴个等级,专科生应过2级,本科生应过3级,研究生应过4级,并与学位挂钩;或在目前会计技能等级考试制度还未建立之前,可暂时把参加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初级和中级考试纳人会计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的必考范围,(为方便在校生参加考试,目前的报考条件需作调整),与英语四、六级考试同等对待,考试合格与否,作为学生能否顺利毕业或拿到学位的条件之一。
关键词:会计 高校会计 教育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新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要求会计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而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育方法与知识体系明显与之不适应,造成会计行业需求和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的不平衡。因此,解决高校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一、目前会计教育取得的成就
会计教育层次基本完备,专业设置渐趋合理。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在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设立了我国首批会计学专业,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会计人才。在这之后的20多年时间内,我国的会计教育层次仅限于本科、专科和中专。1978年,我国第一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1981年,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高校成为我国首批具有会计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截至2003年,全国共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76所高校和研究所具有会计学专业硕士生招生资格。1982年,厦门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被批准为全国第一批会计学博士点。截至2002年,全国共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等13所高校具有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中国人民大学等21个研究生培养单位成为全国首批会计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至此,我国会计教育层次基本完备,会计学专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虽然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依然有很多不足,目前高校会计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不统一。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企业财务会计领域除了工商企业会计,还有金融企业财务会计。例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租赁公司以及证券公司财务会计。然而,已有的课程结构中(除中国人民银行原所属高校通常开设银行会计外)大都没有设计金融企业财务会计方面的课程,少数院校即使开设了该课程,其课时也是很少的,这与近几年来会计专业毕业生到金融企业就业比例不断上升的趋势不相适应。
教材不统一,名称五花八门,内容滞后目前高校所使用的会计教材,均由各校自由选购,版本各不相同,内容深浅、宽窄不一,尤其是内容陈旧,部分院校采用“先进先出法”,库存旧教材用完了才购进新教材;同时,教材的名称混乱。
(2)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现代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重素质教育。所谓素质,简言之,是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虽然知识的传授是能力培养的基础,但是知识传授不可代替能力培养。诚然,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实现,然而现行财务会计学课程教材对知识传授比较偏重,而对能力的培养则显得关注不足。例如,教材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表编制的知识,但却很少阐释会计政策选择、会计职业判断和会计政策选择的应用与分析,而这恰恰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成绩缺乏可比性目前,高校会计课程考试的形式通常是:期末由任课老师命题、阅卷评分,并结合平时学习成绩得出总评分,没有类似中学阶段的全市或全区“调考”,学生的会计专业各门功课的学习成绩记录只有任课老师给出的分数,由于所在院校不同、任课老师不同,必然存在试卷难易程度不同、教学水平和治学严谨程度不同,因此,不能仅凭此分数横向比较不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及实际能力,但又没有其他考察依据,这必然会给用人单位在选聘会计专业人才时带来不便。
三、改革措施
(1)统一教材全国各高校会计专业课程的相关教材应尽量统一,教材名称也应尽量一致。由于与会计相关的制度、法规不断出台或更新,会计教材自然也得适时更新,与时俱进。专科生可统一选用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本科生可统一选用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这类考试用书的内容与最新的会计、财务、金融、税收、证券等相关法规、制度结合紧密,其特点是:内容新、质量高、出书快,省去了每学期为选购何种版本的教材而犯愁,也省去了高校教师在教学之余编写教材的繁重任务。使用这类考试用书另一个好处就是,即使学生在校期间不参加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也可为日后参加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2)知识传裨与能力培养并重现代教育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会计教育也不例外。这种要求体现在研究财务会计学课程设计中,应当以培养学生财务会计的系统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作为基本目标。在研究新方案时,应按照财务会计学知识的内在关系,探索出一个可行的新思路,设计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借以将财务会计学的知识结构系统化,并将能力培养的要求有效地融人这种课程结构及教育内容之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广泛开展案例教学,开设会计模拟实习课,以及走出校门实习等,加强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3)考试形式多样化,建立会计技能等级考试制度根据《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书,这是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虽然大专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不用考试可直接取得“会计证”,但它只是会计“上岗证”,低于初级和中级会计师资格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显然没有优势。目前,大专院校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为了完成学业,提高就业竞争力,在校生纷纷参加社会上各类等级证书、资格证书考试,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律师资格、教师资格等等。这些等级证书能横向比较不同院校毕业生的学识水平及能力。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职业,而证明毕业生会计专业水平及能力的凭据仅仅是任课老师给出的分数,没有权威性,不便于用人单位挑选人才。
因此,各地各高校可选择尝试: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实行按地区“联考”或“统考”,其操作方式可参照各省自学考试方式,统一命题考试;或在原有教学考试形式不变的情况下,建立全国范围的会计技能等级考试制度,通過考级,把毕业生的会计技能分为1一礴个等级,专科生应过2级,本科生应过3级,研究生应过4级,并与学位挂钩;或在目前会计技能等级考试制度还未建立之前,可暂时把参加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初级和中级考试纳人会计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的必考范围,(为方便在校生参加考试,目前的报考条件需作调整),与英语四、六级考试同等对待,考试合格与否,作为学生能否顺利毕业或拿到学位的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