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zc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先学后教”指自学为先,教导为后。数学课堂中运用“先学后教”模式,可充分暴露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障碍,然后教师以学定教,为学生量身定制教学计划,这样能拓展更为广泛的教学空间,实现教学的双赢。
  [关键词]先学后教;数学课堂;教学实践;长方体;正方体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28-02
  有针对性的自学,指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目标和方向去学习,并尝试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大限度地理解与掌握自学的知识。数学课堂中,教师可采用红、黄、蓝三色导学卡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规划最佳的学习路线,在学生迷失方向时予以指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基。下面,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运用“先学后教”模式进行数学教学。
  一、三色导学卡,做好准备进课堂
  三色导学卡中的红色卡呈现导学要求,旨在让学生的自学有的放矢,明确自学的目标和方向,能够有所取舍地阅读课本。本课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8~30页的两道例题和“做一做”,故红色导学卡上的导学要求设计如下:“(1)认真阅读教材第28~30页的内容,做好笔记;(2)用课本附页提供的图纸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把长方体中全等的矩形涂成相同的颜色,量出它各条边的长度;(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发现并总结它们各自的特点;(4)记下你学习中的障碍与疑惑。”这里,红色导学卡给学生的自学规划路线,引导学生回顾相关旧知,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色导学卡中的黄色卡为练习卡,旨在检测学生自学的情况。因此,教师设计的习题要有弹性,让学生竭尽全力完成,即使不会做,也要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本课的黄色导学卡设计如下:“(1)你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位的名称吗?(2)长方体的任意一个面一定是长方形吗?请予以说明。(3)如果告诉某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你能试着求出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吗?如果正方体的棱长为2厘米,那么它的棱长总和是多少?”设计这样的练习,与课本“做一做”的内容相辅相成,引导学生巩固自学的知识。其中,第(2)和第(3)道习题是教学难点,教师批改后会对学生的自学情况了然于心。
  三色导学卡中的蓝色卡,旨在帮助学生诊断出理解难点,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真实的数据和参考,这也是“后教”的重点。学生可把自学后产生的疑问记录在蓝色导学卡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这样可使学生带着求知欲进行新课学习。通过自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会更加自信,易于听懂教师的讲解。同时,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自学成果,有利于后面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合作交流探究,明晰立方体特征
  运用“先学后教”模式进行数学教学,基于学生的自学方法和查找自身不足的能力,而教師的“教”就是为弥补学生“学”的不足,同时有利于学生之间分享交流、批评指正。在“兵教兵”、师助学的融洽气氛中,每个学生都自由表达与认真倾听,最终有所收获。
  师:请大家拿出导学卡,组内进行交流。(师巡视检查,参与交流)
  师:大家的交流成果丰硕,现在请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生汇报时,师相机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师:其他小组还有什么发现?
  生1:无论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都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不同的是长方体的边分开命名,叫长、宽、高,而正方体的边则统一称为棱长。
  生2: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有4条,各自相等。
  生3:长方体有3组对面,分别是前、后、左、右、上、下,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师:谁能逐一指出长方体全部的对面?(师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并提高认识)
  师:长方体的每个面一定是长方形吗?(同时出示一组形态不一的长方体让学生对比分辨)
  生4:如果长方体有一组对面为正方形,那么这组对面连接的8条棱等长。
  生5:除了这组正方形的对面外,其余的对面也是全等的。
  (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宽和高伸缩到同一长度时,长方体模型的变化过程)
  师:大家仔细观察,如果长也慢慢伸缩到和宽、高同一长度时,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大胆猜想。
  生6:如果长也伸缩到与宽、高同一长度,就变成了正方体。(其他学生附和)
  师:如果用集合图来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你们会吗?
  ……
  这样教学,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使学生在动态演变中深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同时,学生通过辨析与交流探讨,认知从模糊走向清晰,知识盲点被填补、夯实,真正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
  三、分层设计练习,突破思维难点
  学生自学后的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多层次、多视角的课堂检测题,适当增加练习时间,实现当堂巩固新知的目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本课的练习设计如下:
  第一层次练习:
  1.书本第31页,看图(略)后回答问题。
  (1)平行于线段a的棱有几条?
  (2)相交并垂直于线段a的棱有哪几条?
  (3)平行于线段b的棱有几条?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同。(  )
  (2)长方体的对面相同。(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全等。(  )
  (4)一个立体图形,定点观察,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
  第二层次练习:
  3.包装厂要做一个长4米、宽2米、高1米的纸箱,做这个纸箱需要多少平方米纸板?
  4.想象描述图形(如右)前后、左右、上下面的形状,并求出这个图形的棱长总和。
  第三层次练习:
  5.把一个长方体切割成两个小长方体,它们一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为什么?
  6.用48米长的铜管做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体货架,这个货架的高是多少米?你能画出示意图吗?
  上述练习契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使学生的不同观点发生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且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白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之,数学课堂中运用“先学后教”模式,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起点,紧密围绕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使“教”与“学”和谐共生,实现教学双赢的目的。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有道练习题要求学生熟记以下12个成语:风流潇洒、气宇轩昂、仪态万方、神态自若、神采奕奕、满面红光、威风凛凛、相貌堂堂、风度翩翩、落落大方、处之泰然、习以为常。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上述描写人物神情外貌的成语,我在教学中采用于如下的步骤,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读。自由朗读、同桌对读、小组轮读、集体朗读、指名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读音和字形上记住成语。  2.找。上述
期刊
人教版九义教材的第八册《积累·运用六》中编排了“推荐一本好书”这一口语交际内容。“推荐一本好书”,在我们成人看来,似乎是轻而易举的。可事实上,课堂上并没有多少学生能举出一本好书来,虽然就是那么一本。什么原因?恐于自得从孩子们都读了什么书上去寻找答案了。  先看当时两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从名言中议论“好书”的范围  1.出示名言: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书是全世界的
期刊
人教版九义教材第十一册《两小儿辩日》一文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他们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期刊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从“奴隶型”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让“教案”成为“学案”,让“讲堂”成为“学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的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句子理解生字词的意思。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期刊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抓住“题眼”进行阅读。  古语有“画龙点睛”之说。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灵魂的体现,因此,对大多数文章来说,抓住了“题眼”也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要害,抓住了文章要体现的中心思想。  2.“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阅读。  在文章中,作者往往会通过一个或几个关键词、关键句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或情感,关键词或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就像人身体里的中枢
期刊
[摘 要]《桥》作为一篇小说,借助情节感受人物形象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对比、层递、通感等方法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品味语言;对比;层递;通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06-01  《桥》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期刊
[摘 要]学生间客观存在个体差异,面对同样的问题,思维反应存在一定的“时差”。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并耐心等待,这样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维启迪,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数学课堂;小数;等待时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29-02  数学课堂中,教师适时的等待,不仅能够给学
期刊
[摘 要]“生问课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旨在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并在自主总结归纳中正确地解决问题。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及时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梳理、归结、对接中完成认知内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追问;释问;生问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32-02  “生问课堂”
期刊
[摘 要]数学课堂中,如何让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有效策略就是提高学习材料的吸引力和科学性。教师只有不断深入钻研数学教材,严格遵循课标要求,才能将教材变成吸引学生注意力、富含思想方法的学材,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数学学习。  [关键词]课标;教材;学材;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31-02  以“学生发展
期刊
[摘 要]在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设“埋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学科认知,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最终有所“发现”,真正习得数学知识。  [关键词]埋伏;发现;小学数学;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36-02  数学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的意识,能够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