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课标要求,变教材为学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6862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堂中,如何让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有效策略就是提高学习材料的吸引力和科学性。教师只有不断深入钻研数学教材,严格遵循课标要求,才能将教材变成吸引学生注意力、富含思想方法的学材,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数学学习。
  [关键词]课标;教材;学材;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31-02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教师只有遵循“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和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才能使学生获得持续不断发展的动力和实实在在的收获。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变成学材,引导学生借助学材经历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建立模型、理解应用的整个过程。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明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发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下面,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分数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为例,谈谈笔者不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与广大同行交流探讨。
  一、从教材中演化出来的学材
  出示題目:浙江某农业实验基地有一块长方形大鹏蔬菜种植试验田,其中[12]种西兰花,[14]种菠菜,种西兰花和菠菜的面积共占整块试验田的几分之几?
  师:如果要求括号里填入同分母分数,应该怎么填写?如果要求括号里填入异分母分数,又该如何解答?
  在学生思考时,教师予以提示:“因为分母不变,分子直接相加,所以相当于已知两数(分子)之和与其中一个加数(一个分子),问如何求另一个加数(分子)。”在学生掌握解法后,再解答异分母分数的计算问题就会轻松许多。
  二、根据课标要求顺应学生学情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材的吸引力和科学性,应以课标为纲领,这样设计学材时不会盲目、无头绪,而是变得具体、可操作,且这样设计的学材面向全体学生,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如上述教学,设计的学材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运用;指引学生经历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建立模型、理解应用的学习过程,并注意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学生的知识体系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自主构建的,那么,如何才能激发他们构建知识体系的动机呢?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情,设计吸人眼球的学材,通过搭建平台等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一展身手,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如本节课创设的问题情境符合本校的地理环境——学校附近有一个农业科研所,他们的职工子女就读本校,真是“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算式的特殊之处并给其命名,使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法形成初步认识。接着,组织学生猜想异分母分数的算法,并全班交流讨论。为什么一开始就全班交流,而不先在小组内讨论呢?这是受学情影响决定的,因为本班学生的学习整体水平不高,如果先在小组内交流,很可能没有学生提出建议,导致小组交流流于形式。而先进行全班交流,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优等生的动能性,带动其他学生讨论,从而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优化算法时,通过练习让学生众多方法的缺陷充分暴露,从而总结出正确的运算法则。这样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过程,既是学生探究、分析的过程,又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最后自然而然地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通过钻研教材把握数学本质
  “只有真正理解与把握教材,才称得上一位良师。”因此,教师不仅要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明晰知识编排的顺序等,还要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上述教学,教材意图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数学活动中产生通分的现实需求,并通过练习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一般算法。这样教学,学生虽然能自主进行探究,但思维会受到限制。事实上,设计开放性习题,通过算法多样化,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的转化不再拘泥于通分的技能,而是上升为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明白转化的作用和内涵,进而正确地解决问题。
  总之,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只有结合学情,深入挖掘教材并进行加工、重组,在把握数学本质的基础上改造成实用的学材,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本设计旨在构建动感课堂,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感悟内化文本,催生个性语言,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流程    一、畅谈游历——从自己的生活切入  在节假日里,不少同学跟随着爸爸妈妈去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置身于名山大川,有的让你沉醉于她的瑰丽,有的让你流连于她的神奇,有的则让你惊叹于她的博大。你曾到过什么地方游览,说说你的感受,好吗?可参照这
期刊
[教学目标]回顾、整合、巩固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让学生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学会更好地表达,综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重点]掌握整合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习卡片、学生平时习作。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回顾整合  (一)先抑后扬,激趣导入。  1.快速浏览下面的小作文评一评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讨厌”的爸爸  爸爸是我最亲近的人
期刊
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有道练习题要求学生熟记以下12个成语:风流潇洒、气宇轩昂、仪态万方、神态自若、神采奕奕、满面红光、威风凛凛、相貌堂堂、风度翩翩、落落大方、处之泰然、习以为常。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上述描写人物神情外貌的成语,我在教学中采用于如下的步骤,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读。自由朗读、同桌对读、小组轮读、集体朗读、指名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读音和字形上记住成语。  2.找。上述
期刊
人教版九义教材的第八册《积累·运用六》中编排了“推荐一本好书”这一口语交际内容。“推荐一本好书”,在我们成人看来,似乎是轻而易举的。可事实上,课堂上并没有多少学生能举出一本好书来,虽然就是那么一本。什么原因?恐于自得从孩子们都读了什么书上去寻找答案了。  先看当时两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从名言中议论“好书”的范围  1.出示名言: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书是全世界的
期刊
人教版九义教材第十一册《两小儿辩日》一文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他们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期刊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从“奴隶型”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让“教案”成为“学案”,让“讲堂”成为“学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的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句子理解生字词的意思。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期刊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抓住“题眼”进行阅读。  古语有“画龙点睛”之说。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灵魂的体现,因此,对大多数文章来说,抓住了“题眼”也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要害,抓住了文章要体现的中心思想。  2.“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阅读。  在文章中,作者往往会通过一个或几个关键词、关键句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或情感,关键词或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就像人身体里的中枢
期刊
[摘 要]《桥》作为一篇小说,借助情节感受人物形象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对比、层递、通感等方法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品味语言;对比;层递;通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06-01  《桥》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期刊
[摘 要]学生间客观存在个体差异,面对同样的问题,思维反应存在一定的“时差”。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并耐心等待,这样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维启迪,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数学课堂;小数;等待时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29-02  数学课堂中,教师适时的等待,不仅能够给学
期刊
[摘 要]“生问课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旨在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并在自主总结归纳中正确地解决问题。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及时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梳理、归结、对接中完成认知内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追问;释问;生问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32-02  “生问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