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巧设“埋伏”,学生自然“发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sheng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设“埋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学科认知,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最终有所“发现”,真正习得数学知识。
  [关键词]埋伏;发现;小学数学;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36-02
  数学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的意识,能够给学生带来更有价值的引领,对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有重要帮助。因此,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不能一味地等待学生去探究,而要巧设“埋伏”,引导学生去“发现”,这样才能提升教与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有没有巧设“埋伏”的意识,学生的“发现”会呈现迥然不同的结果。
  教学片段一:
  师:(出示一个圆环)这里有一个圆环,其形状就是一个圆,大家看看身边还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生1:教室墙上的钟面、课桌上的螺丝帽、兜里的硬币等,都是圆形的物体。
  生2:教室里的花盆、同学手中的茶杯、钢笔帽的沿口等,这些也是圆形的物体。
  ……
  教学片段二:
  师:(出示纸制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在这些图形中,有我们学习过的,也有我们没有学习过的,如果从特征的角度展开辨析,你会挑选哪种图形进行探究?同时说说自己挑选的理由。
  生1:我挑选的图形是圆,因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其他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
  生2:我也挑选圆,因为圆可以任意对折和重合,其他图形没有这样的特点。
  生3:圆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机械上的轮子、螺丝等都是圆形的,就连身上衣服的扣子都是圆形的。
  ……
  上述两个教学片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却获得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教学片段一中,教师采取“求同法”进行教学,导致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在“圆”之中,其学习发现当然是比较单一的;教学片段二中,教师采取“求异法”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比较圆和其他图形,促使学生发散思维,从生活应用等角度展开“发现”之旅。显然,两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都做了“埋伏”,由于设计的角度不同,所以学生的发现不同,其思维认知和收获也大不相同。
  教学片段三:
  (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并标记出圆心,然后用直尺画出圆的半径、直径)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在观察老师画圆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新发现?或者联想到什么呢?
  生1:我发现圆心到圆上的距离是相等的。
  生2:我发现圆的直径是由两个半径组成的。
  生3:我发现老师画圆很熟练。
  ……
  教学片段四:
  (师拿起纸片制作的圆,先对折,再对折,再对折,让学生观察整个过程,然后打开这个圆,要求学生观察折痕;在学生观察思考后,师要求学生自行画一个圆,并让学生交流展示操作过程中的新发现)
  生1:我发现对折圆时都会经过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圆心。
  生2:圆对折多次,折痕众多,但圆心到圆上的距离相等,说明一个圆有无数条半径,这些半径都相等。
  生3:我发现一条直径可以将圆分成两个大小相等的半圆。
  ……
  上述两个教学片段,两位教师都是利用圆来引导学生探究与发现的,因为设计存在一些差异,所以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片段三中,教师用圆规画圆,直接标出圆心,导致学生失去寻找圆心的机会,其发现自然减少。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因为教师设计的“埋伏”不够,学生发现的视野被限制,最后连“老师画圆很熟练”都被发现了,可见学生的发现已经穷尽。教学片段四中,教师通过折叠圆形纸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故意多次折叠后再打开,要求学生观察折痕。学生观察得很细致,发现也更为丰富,如找到圆心、半径有无数条、半径都相等、直径平分圆等。这里,学生的发现建立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师并没有给予提示,其发现价值是极高的。
  反思:
  设计与执行教案时,教师需要有巧设“埋伏”的意识,这样能使学生的学科认知构建更牢固。
  1.整合“埋伏”资源,创设“发现”情境
  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巧设“埋伏”,就要对教学资源做整合处理,唯有如此才能及时进行调控,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多阅读、观摩一些优质教案或者示范课,对其的巧妙设计展开思考,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然后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对可能的“埋伏”资源进行整合处理,以便为学生顺利“发现”创造条件。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前,由于学生刚刚认识圆,所以教师设计教学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图形,而圆与这些图形有较多的不同点,如何让学生找出不同点,这是教师巧设“埋伏”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教学片段二中,教师采取“求异法”进行教学获得成功,这足以说明教学设计没有“定法”,贵在教师选择“得法”,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
  2.出示“埋伏”信息,激活“发现”思维
  教师不仅要有科学设计教学的意识,还要有实施教学的策略与能力,通过整合处理设计“埋伏”的教学资源,合理设计投放时机,才能够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处于“待机”状态,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维触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适时投放“埋伏”,还需要做好必要的学情观察,针对学生的思維启动进行教学调整,使学生不断深入学习,在发现的基础上展开思考,在思考中建立系统的学科认知。如《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教师利用圆形纸片展开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对圆的知识展开探究,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发现的机会。
  3.连环“埋伏”设计,延续“发现”之旅
  课堂上,教师故意设计“埋伏”,其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但学生未必会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轨道行进,如何做出必要的教学调整,这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在与学生展开互动时,教师需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反馈,这样才能设计针对性强的“埋伏”,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如果教师能够设计连环“埋伏”,其激发与调控的作用会更加突出。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圆形纸片进行多次对折,给学生提供了发现的契机,并给予学生提醒和暗示。学生大多能够心领神会,对教师的操作进行深度解析,获得的“发现”越来越多,学习价值就越来越高。
  总之,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有随时设计、投放“埋伏”的意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提示和调整,给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发现”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展开思考和探究,有效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回顾、整合、巩固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让学生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学会更好地表达,综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重点]掌握整合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习卡片、学生平时习作。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回顾整合  (一)先抑后扬,激趣导入。  1.快速浏览下面的小作文评一评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讨厌”的爸爸  爸爸是我最亲近的人
期刊
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有道练习题要求学生熟记以下12个成语:风流潇洒、气宇轩昂、仪态万方、神态自若、神采奕奕、满面红光、威风凛凛、相貌堂堂、风度翩翩、落落大方、处之泰然、习以为常。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上述描写人物神情外貌的成语,我在教学中采用于如下的步骤,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读。自由朗读、同桌对读、小组轮读、集体朗读、指名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读音和字形上记住成语。  2.找。上述
期刊
人教版九义教材的第八册《积累·运用六》中编排了“推荐一本好书”这一口语交际内容。“推荐一本好书”,在我们成人看来,似乎是轻而易举的。可事实上,课堂上并没有多少学生能举出一本好书来,虽然就是那么一本。什么原因?恐于自得从孩子们都读了什么书上去寻找答案了。  先看当时两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从名言中议论“好书”的范围  1.出示名言: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书是全世界的
期刊
人教版九义教材第十一册《两小儿辩日》一文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他们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期刊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从“奴隶型”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让“教案”成为“学案”,让“讲堂”成为“学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的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句子理解生字词的意思。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期刊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抓住“题眼”进行阅读。  古语有“画龙点睛”之说。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灵魂的体现,因此,对大多数文章来说,抓住了“题眼”也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要害,抓住了文章要体现的中心思想。  2.“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阅读。  在文章中,作者往往会通过一个或几个关键词、关键句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或情感,关键词或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就像人身体里的中枢
期刊
[摘 要]《桥》作为一篇小说,借助情节感受人物形象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对比、层递、通感等方法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品味语言;对比;层递;通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06-01  《桥》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期刊
[摘 要]学生间客观存在个体差异,面对同样的问题,思维反应存在一定的“时差”。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并耐心等待,这样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维启迪,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数学课堂;小数;等待时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29-02  数学课堂中,教师适时的等待,不仅能够给学
期刊
[摘 要]“生问课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旨在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并在自主总结归纳中正确地解决问题。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及时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梳理、归结、对接中完成认知内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追问;释问;生问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32-02  “生问课堂”
期刊
[摘 要]数学课堂中,如何让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有效策略就是提高学习材料的吸引力和科学性。教师只有不断深入钻研数学教材,严格遵循课标要求,才能将教材变成吸引学生注意力、富含思想方法的学材,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数学学习。  [关键词]课标;教材;学材;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31-02  以“学生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