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情泪沾臆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3mx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闻一多说,杜甫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杜甫》)。这显然是极高的评价,不仅充分肯定了杜甫的文学地位,也高度赞扬了杜甫思想所折射出的的儒家精神。
   “沉著”本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一品”。到了严羽《沧浪诗话》又进一步将诗之妙分为两类:“(诗之)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著痛快。”然而在漫漫文学史上,“沉著痛快”所阐释的“沉郁顿挫”之风格几乎成了杜甫作品及杜甫的代名词。
   作品风格的形成总是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个人的人生遭遇密不可分的。杜甫虽然是高产作家,但是在他39岁前的作品留存至今的却不到40首,所以我们更多的是从杜甫中年时期的作品开始研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春望》已经在艺术手法、情感表达、思想内容上充分展露出这一特点了。
   安史之乱,对杜甫的人生及诗歌创作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春望》一诗,正是在这一动荡时期,诗人被拘禁于长安城内所写的。杜甫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忧国思家之痛,酣畅淋漓地在此诗中得以表达。品鉴《春望》的作品不少,但是此诗的“诗眼”是哪一句?诗歌是如何围绕“诗眼”艺术地表达的?作者的儒家思想又是如何在沉郁顿挫中体现的?这些问题依旧值得细细探究品味。
  醉里眉攒万国愁
   忧国思家,离不开“愁绪”,离不开内心的痛,即使在这个春天,没有酒,没有醉,但是杜甫的眉宇之间锁定的是愁,眼里望到的都是衰败的哀景,内心排遣不去的是对家国的思念与忧惧。
   于是,《春望》中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就成了被关注最多的句子,因为有泪,有愁,有忧伤,有哀痛啊。也因此多被认为是这首诗中最重要的句子,甚至被誤认为是“诗眼”了。那么,一首诗最重要的“诗眼”句或“诗心”句,该如何判断呢?首先要回归,要明确诗歌的情感及主旨的落脚点在哪里?“溅泪”“惊心”是一种痛,但是诗人最痛的表达在这里吗?诗人忧国思家的主旨在这里有体现吗?全诗的抒写都是围绕着这句展开吗?当这些问题弄清楚后,我们就豁然开朗了。
   《春望》前两联写“春望”之景,因景抒情;后两联抒“春望”之情,情中含景。再细读,前两句写景,是由大景写到小景;后两句写自己,是从内心情感写到外在表现。最能体现内心沉痛的句子是什么?一定是着力表现自己独特的内心与行为的,换言之,所有写景的文字最后都要落到人,落到人的行为,人的情感,人的思想。显然,只有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句,把这些方面都传达出来了。
   “白头”表明了自己的年龄,已近暮年;“短”字,既可以看出年龄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头发已经稀疏,也可以看到战乱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逃离途中的野行装扮,更可以看出长期的内心焦虑与愁绪在外表上的外显——不仅愁“白”,更是愁“落”。
   “不胜簪”三个字内涵更为丰富,既写出了自己梳头的动作,也写出了自己插的次数。为什么要一遍遍插呢?显然是希望自己能年轻些,是希望自己还能为国做事啊。可是呢,常年的极度思虑,头发已经稀疏,再怎么努力,也都无法实现啊,连头发都盘不起来,还能做其他什么呢?借着这一动作,我们似乎窥到了诗人的内心,看到了当时的情境,一切惟妙惟肖,似在眼前。忧国思家之切与无能为力之痛,都在“不胜簪”中显现出来。诗人的那种着急,那种焦虑,那种伤痛在这个动作里表露无遗,可是又能怎么样呢?只有无言,只有无奈,这种无能为力的伤痛,得是多么痛啊,它是远远超越于外表的“泪”的痛啊……
   要知道,这是年轻时曾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凌云志向的杜甫啊,可如今却只能“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在安史之乱开始后,扔下妻儿,重拾信心,想要追随新皇帝肃宗重振河山的杜甫啊,可如今却落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奇才,是一生不向权贵低头,内心只装着国家、心系百姓的杜甫啊,可是当时却只能“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的尾联,难道不是全文最沉痛的“诗眼”吗?
  诗成吟咏转凄凉
   “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是,在这个春天,却是如此的悲痛,脱口吟出的诗歌里,却处处流露着哀伤与凄凉。
   杜甫的四联诗,很好地阐释了起承转合的诗歌写法。为了引出“诗眼”“诗心”句,其他三联是怎么围绕它来写的?又是如何把这种沉痛步步铺垫到最痛的呢?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传达了“物是人非”的现实。这个春天里,杜甫望到了祖国的河山,却望不到国家的完整;他望到了茂密繁盛的草木,却望不到长安城里应有的繁华喧闹。“破”字让我们看到了安史之乱后,国家支离破碎的状态;“深”字写出了杂草的恣意生长,更刻画了长安城今非昔比,早已破败荒凉、空虚无人的惨景。如今的长安,已经不是完整的长安了,不是国都长安了,而诗人却无法逃离,只能被困于此,看山河破碎,看草木疯长。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和“恨别”是此联的关键词。从艺术手法上看,此联是用“移情”的方法赋予了“花”“鸟”以灵性和情感。主语可以看作是“花”“鸟”,也可以看作是诗人自己。作者心中的苦闷只有用“花溅泪”的形式向人们述说,述说自己的忧国之痛、离家之恨。诗人借感“时”与恨“别”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与思想。
   感“时”之“时”如何解读?是时局——国破;是时令——春天。已经沦陷的长安城,此时是荒草遍地肆意疯长,荆棘满布中曾经盛开的花卉,依旧灼灼盛开,可是这一切却无人欣赏了,反而是那样的刺眼,深深刺痛诗人的内心……
   “感”的结果是什么?是“恨”,是恨“别”,这个“别”的内涵实在太丰富了:
   ——是长安之别;杜甫人虽然还在长安,但这还是原来的长安吗?现在可是安禄山的长安啊!身在长安,却已经与真正的“长安”分离,多么讽刺啊,这是杜甫最最不能接受的啊!
其他文献
摘 要 “U”型学习是郭元祥教授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论提炼概括出来的关于学习过程的一种形象化表达。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需要经过还原与下沉、体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过程,这恰似一个U型的过程。学生的深度学离不开教师的深度教,教师的深度教需要提前进行深度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去繁就简、切问促思、故事撬动、认知冲突等方式,让学生获取概念、掌握方法从而以获促写,最终达到深度学与深度教同
《礼乐记》云:“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这里,节奏的本意就是指音乐中周期性交替出现的急徐行止强弱长短等现象。巧妙地运用节奏变化,可使乐曲美妙动听,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如果讲究节奏,同样能使文章摇曳生姿。美国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拉夫基在《演技六讲》中对此作了具体的说明:“节奏是艺术品中所包含的各种有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节拍的变化――而这一切变化一步一步地激起欣赏者的注意,始终如一地引导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下文简称《奥》)是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罗森塔尔撰写于1958年的新闻名作,该文发表后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并获得1960年普利策国际新闻奖。《奥》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来,语文教育界的同仁对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本人和大家一样也在探索的征途中,感受几多赏花的欣喜、几多迷途的困惑,现将关于《奥》的教学与解读的一点思考呈与同行者,权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反对散点式教学,提
摘 要 大单元教学立足于“学习事实具身”处理和设计,是指围绕学习事实具身处理和设计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资源、内容和方法,进而组织、开展、反思和评价学习的教学处理和设计。其具体的策略和做法是教学目标要确定为立足于学习事实具身的目标实体体系;内容要选择为立足于学习事实具身的教学文本认定;活动和评价要践行成学习事实具身活动的开展和评价等。它是当前课程话语体系与实施理念下进行教学处理和设计的重要变革,
“第二代教学设计之父”戴维梅瑞尔说过:“我发现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知道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这种观点和想法是教学设计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并不擅长于教学和教学设计:他们认为最有效的设计就是直接告诉(Telling)学生答案,而忽视了适当的应用、反馈、指导、训练等环节。我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向学习者展示信息(Presenting Informatio
一、对议论文写作课教学逻辑的基本认识   教学逻辑是研究教学的内在逻辑要求和规律,是学科逻辑、教的逻辑和学的逻辑所构成的三维结构。教学过程是教学逻辑内部协调统一、有序转化的过程,学科逻辑关注学科本质,学的逻辑关注学生认知主体性,教的逻辑关注学生如何认知学科的本质。成龙老师在《写作课的教学逻辑》一文中:“教的逻辑是学科逻辑与学的逻辑在课堂中的实然呈现。学科逻辑与学的逻辑决定了教的逻辑,学科逻辑中的
【评议论著】王建军《高考小说阅读试题内容分析框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5年。  【内容提要】小说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试题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试题内容是一道试题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直接影响到试题的有效性。试题内容应该是确定的。然而当前命题人员、试题研究人员、一线教师等主体对于高考小说阅读试题内容的界定,存在理解上的严重不一致,这对小说阅读的教学和考试都造成了消
群文阅读是基于不同目标和要求的多文本联读。高考全国卷除实用类文本阅读外,古诗阅读近年来也常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出现。或为两首课外诗歌,如2014年全国卷Ⅱ比较《含山店梦觉作》与《宿渔家》两处“灯前”表达情感的不同;或一课外一课内,如2015全国卷Ⅰ比较岑参诗作《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教材篇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2016年全国卷Ⅲ,2018年全国卷Ⅰ、卷Ⅲ,2019年全国卷
母亲和母爱,是文学世界永恒的主题。以母亲和母爱为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卷帙浩繁,不可胜数。在这种背景下,现代诗人艾青的代表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能够脱颖而出,打动不同时代的众多读者,委实不易。那么,大堰河这个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形象,打动人心的最根本的精神力量到底在哪里呢?  平心而论,与现实生活中的一般母亲形象相比,大堰河作为一位母亲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于可以说非常普通,这也构成了我们理解“
一、教材要求  任务6:体会《红楼梦》的主题  《红楼梦》是“无材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子的不幸人生,体验了封建大家族盛极而衰的巨变,从而对社会人生有了独特的感悟。  查找关于《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深入思考《红楼梦》的主题,写一篇综述。  《红楼梦》的主题研究,在红学研究领域已不是热点问题,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