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要做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心人,不断鼓励学生猜想、探索、突破常规、寻求变异,善于质疑问难,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活跃程度,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就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教育其乐无穷,创新能力就会不断发展和升华.
  【关键词】 启迪;发展;培养;形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是每个人(无例外)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能”. 只有创新,科学才会进步,技术才得以发展,国家才能强盛. 所以,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小抓起. 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创设情境,启迪创新意识
  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是相辅相成、在不同的环 境中表现出来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而且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产生自发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比赛游戏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 例如,教学分数比较大小时,可采用讲故事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猴妈妈给她的孩子分西瓜,猴妈妈说:“我分给哥哥个西瓜,分给弟弟个西瓜……”猴妈妈的话还未说完,猴哥哥就大叫起来:“妈妈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帮帮忙,“到底猴妈妈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 “猴哥哥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小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该怎么比较呢?”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
  二、鼓励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 达尔文曾回忆说:“我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有一种最强烈的要求去理解或解说我所观察到的事物. ”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与幻想,他们爱提很多的问题,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 而这些心理素质正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仙仗”. 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释疑,这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竟提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如,“长方体有6个面,一个面有4条边,为什么长方体的棱不是24条?而是12条?”“一条棱有2个端点,长方体有12条棱,为什么只有8个顶点?”“长方体和长方形究竟有什么不同?”多么可贵的智慧小火花呀!学生的提问犹如一颗小石子,在同学们心中掀起层层的涟漪,通过质疑问难、自由讨论,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三、激励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创新精神上的一种能力. “创新”是要构建眼前不存在(或对创新者来说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就需要想象.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创新性想象就是创新性形象思维能力的表现. 小学生具有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努力培养、激励儿童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初步创新能力的法宝.
  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到中,我让学生分组实验,把圆等分成(1)8份、(2)16份、(3)32份,分别拼成长方形的样子,并请学生注意观察:拼成的图形由(1)—(3)有什么变化?当学生看到原来的圆弧的弯曲程度愈来愈小之后,这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闭着眼睛,在脑子里想,将圆等分成64份、128份、256份……的情景. 学生想了两分钟后,一学生说:“这样分下去,原来的圆弧就变成一个很小的点,无所谓了. ”另一名学生说:“那样拼的图形简直就是长方形了. ”这样无限切拼,无限想象,达到了化曲为直、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性形象思维能力.
  四、发展直觉思维,形成创新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科学创造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础和源泉. 發展学生直觉思维的方法之一即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与推测,培养学生良好的直觉“习惯”. 猜想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作出证明. 即使猜想错误或不完全,教师也应加以引导,切忌讽刺、挖苦,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首先教师列出一组分数:让学生猜测与猜想:“这几个分数大小是否相等?”然后引导学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同样长短的纸条折纸”进行验证,从而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五、健全良好个性,培养创造人格
  心理学专家普遍认为,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受个性的巨大影响. 因此,平时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冲动、独立性、自制性、幻想性、有恒性等,这些均属创造人才的共同人格倾向.
  总之,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教师.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教法. 只要我们做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心人,不断鼓励学生猜想、探索、突破常规、寻求变异,善于质疑问难,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活跃程度,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就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教育其乐无穷,创新能力就会不断发展和升华.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丰富和完善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探究.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数学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是数学教育的一种创新,也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渗透数学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与积极性.本文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体会浅谈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史,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精彩.  一、多方位渗透数学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孔
[摘要]新常态高职教育对微积分教学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例题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微积分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探讨了高职数学例题的设计,提出建立高职教育特色的例题库。  [关键词]高职;微积分;例题设计;教学改革  本文是2013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项目阶段成果(编号WHSZQN016)主持人:陈杰东  一、引 言  好的例题是学习微积分知识和理解基本定义、基本概念的重要
【摘要】 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培养学生几何直观思想时,要让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从师画到生画,从图形到文字的转变过程. 这样,学生的几何直观思想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培养.  【关键词】 培养;几何;直观;思想  在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思想作为一项重要的数学思想而提出来,并指出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一些浅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80例,痊愈50例,显效26例,有效4例,
作为高等院校数学课程中的核心内容,高等代数具有理论性强、与实际结合密切等综合特征.它对学生的创造性、发散等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本文笔者将基于培养和提高学
【摘要】本文从数学文化的内涵、价值出发给出了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学文化;数学教学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应该是精神生活的产物,因此数学属于文化的范畴.数学文化除了包括数学的思想、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