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问题解决过程,关注“四能”发展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aaa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总目标上关于问题解决由“两能”增加为“四能”,修订版小学数学教材相应的在问题解决领域增加了三个基本解题步骤,对于一线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三步骤学习过程中关注“四能”的发展,本文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为例,让“四能”在問题解决教学中得以落地。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目标;四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四能”目标。修订版教材在各个内容领域中加强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素材,并规范了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发展“四能”提供了必要的载体。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丰富的素材和创建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过程,学会用数学眼光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世界,用数学思维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学生长期经历问题解决的这种基本步骤、过程性训练,能有效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并且会逐渐养成规范、严谨做事的好习惯。下面以“相遇问题解决”为例,谈谈我们如何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三步骤学习过程的思考与实践。
  一、剖析教材内涵,明确教学目标
  教材例5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较为清晰的教学思路,通过创设相遇问题的生活情境,在三个步骤中提示了问题解决的方法,经历画图解决问题策略建立相遇问题模型“ax bx”。在解读教材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进行多角度的反思,指定更加全面的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导航。
  (一)教材解读
  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是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内容,它是行程问题之一部分。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已经学过了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基本数量关系,它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而本课时内容的相遇问题则是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以相遇问题为载体,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从本节课的相遇问题类型分析,可知其意图是要运用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结合方程“ax bx”模型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何结题思路,为今后学习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奠定基础。
  (二)完善问题解决三个步骤教学思路
  1.阅读与理解
  在“阅读与理解”阶段,教材主要引导学生明确问题的信息,了解相遇问题中存在的“四个要素”,即出发地点、出发时间、运动方向、运动结果。从而从真正意义上理解问题表达的含义及结构。
  2.分析与解答
  “分析与解答”部分,教材直接呈现了小精灵“先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提示,意在引导使用线段图去表征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四个要素)以及时间、路程、速度之间的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主构建直观,从而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为运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奠定基础。然而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是从“直观——抽象”,线段图是通过对直观形象的表象进行构建,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建构线段图,哪就要自行构造直观,例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从而过渡到画图理解题意。其次,在解决策略上,学生除了运用“ax bx”模型解决,还可以运用“(a b)x”解决,教材意在强调学生体验问题解决方法多样性,但由于速度是向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宜把(a b)解释为两数之和。
  3.回顾与反思
  在“回顾与反思”阶段,教材通过线段图回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再次强调了画线段图表征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关系的重要性,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法。
  (三)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对教材进行细致分析、反思与丰富的基础上,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中,经历“观察情境·发现问题——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弄清题意·分析问题——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问题解决过程,教师通过引导、组织,努力达成如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问题解决策略,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初步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2.在解决相遇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树立数学学习信心。
  二、教学实践,落实“四能”目标
  (一)谈话导入,激活经验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问题,老师有一个数学问题,谁能解答?(课件出示:李老师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300米,10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运用所学方程知识结合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相遇问题”是建立在四年级“速度、路程及时间”教学基础上,通过设计简单的已知速度、时间求路程的算术问题,唤起学生有关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的记忆,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探究已知两人速度及总路程求相遇时间问题找到知识的“生长点”,做好必要的铺垫。
  (二)情境表演,建立模型
  小林家和小云家相距4.5km。周日早上9:00两人分别从家骑自行车相向而行,两人何时相遇?
  1.阅读与理解
  在“阅读与理解”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发现“要解决的问题”和可利用的资源(信息或条件),通过个人读、集体读初步来感知问题中的文字信息,而默读是为了在感知文字信息的基础上收集情境图的信息。最后通过信息反馈,让学生准确表达所读到的信息。通过多样的问题阅读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也为“理解信息”做好铺垫。   “阅读与理解”不仅仅是读题和对信息的简单收集,修订版教材在问题解决步骤上加多了“理解”,就是为了能让学生对题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及正确的解读,为“分析与解答”做好铺垫。“相距、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是相遇问题的四个要素,对这四个要素的理解是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的重要途径。
  首先,经历自主探究学习过程,初步感知问题架构。在这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角色地位,创建了“角色模拟”的学习情境,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充足的时空上通过思考、讨论、理解“相距、早上9:00出发、相向而行、相遇”这四个要素,从而对相遇问题有了一个整体感知的架构。
  其次,经历问题表征过程,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研究表明,问题的适当表征与问题的成功解决之间存在正相关,要想使问题得以解决,就要引导学生对条件、问题、数量关系准确地、结构化地呈现。在“理解”环节的教学活动学生经历了把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知识经验进行了有机结合的学习过程,把抽象的数学信息通过“角色模拟”这一形象的表征方式,在充分讨论、思考的前提下,让小组对问题的情境再次呈现,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学生对相遇问题的整体理解,让复杂的相遇问题信息简单化,有助于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最后,经历问题思辨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在思辨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小组进行“角色模拟”后,教师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模拟的效果和问题中的信息是否相符,对和问题中的信息有冲突的表演通过数学的眼光发现了问题,并用严谨的、逻辑性较强的数学思维提出了问题,例如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小林和小云没有相碰,和“相遇”的本质概念产生矛盾,提出了“还差一点没有走完全程相距的4.5km”的问题;有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了小林和小云是一前一后出发,提出了如何才是“同时出发”的问题。学生经历了做、看、想、说等多种数学活动,用数学思维发现解决相遇问题,并提出问题,使相遇问题中的抽象信息形象化,为学生使用抽象的画图策略解决相遇问题奠定基础,也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落实“四能”目标。
  2.分析与解答
  学生经历了情境演示后,由形象过度到直观,教师创建了自主画线段图的平台,把相遇问题的抽象数量关系在线段图中呈现,让学生能够清晰构建相遇问题解决模型,渗透了模型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第一,经历抽象到直观过程,发展分析问题能力。“抽象——直观”是问题解决策略运用的一种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表达和分析。在教学相遇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有的放矢的让学生经历了两次程度不同的直观化学习过程,对问题的理解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正如学生第一次经历了“角色模拟”后,情境模拟的静止结果展现在学生面前,其实就是把相遇问题中的关系和结构进行了形象直观的表达;而在第二次则是借助了画图策略(几何直观)把抽象、复杂的相遇问题中的四要素变得简明、形象,学生通过严谨的对图形观察、分析、思考完善了用线段图直观的表征出问题的结构,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第二,经历模型构建过程,发展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模型能为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提供基本的思路和方法,而数学模型的构建,必须要让学生经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相遇问题的基本模型是“ax bx”或“(a b)x”,教师通过线段图策略的运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积极思辨的过程中提炼出相遇问题的结构,类似于去除问题的“外衣”、抽取“骨架”,让隐形的解题思路显性化,并应用所提炼相遇问题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模型思想的渗透过程,从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回顾与反思
  “回顾与反思”是人教版教材关于问题解决三个步驟最后的一个,它是对解题思路、方法、结果的反思,是形成解决问题技能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完“相遇问题”的新授内容后,教师提醒、引导学生对整个解决过程中数量关系的得出、解决方法得出的思路进行梳理、回顾,以此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检验结果的正确性,积累数学问题解决的活动经验,培养回顾反思解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发展并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为“四能”目标的落实夯实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与实施,对小学德育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要求下,可以发现现阶段的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在简要介绍小学德育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探讨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一些提高小学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以期能够对小学德育工作的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德育工作;有效性分析  我国小学的德育工作发展时间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这样才能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习中是多么重要,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小学高年级讲读课文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特别重要,而讲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重要思想。没有创新,就没有课堂改革的发展进步。数学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勇于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增强创新意识,探求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  一、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创新意识  在新形势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要求下,教师应加强学习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理论,勇于打破四十五分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
【摘要】数学是以逻辑推理为核心的一门学科,推理能力的发展贯穿整个数学学习的始终。而借鉴认知同化理论的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所谓认知过程中的“同化现象”是指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某些恰当的内容引导下,进一步联系和发展这一内容,通过疏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的一种现象。  【关键词】认知同化;小学数学;推理能力  逻辑推理是生活中常用到的一种思维方式,依靠对事物的感性
俗话说:“爱一行,专一行。”爱是工作的动力,是工作的力量源泉。我知道要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任,除了要有扎实的业务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真诚的爱,没有真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没有真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护和关心是青少年学生的普遍心理要求,而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能量,是沟通师生思想、情感的纽带。  一、对每个学生都要公平、公正  我在开展班主任工作中,注意把对学生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量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压力的增大、增多,中小学生也随之产生了各种心理困惑与矛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总体来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但在一些乡镇,特别是在山村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开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关键词】山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的“全面健康”的
【摘要】时代的发展使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地寻求适应新课程理念的多种教学方式,学案导学正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认,学案对象是学生,学生各有不同,学案也应根据学生特点有所侧重。  【关键词】学案导学;实验;自主;学习;探究  时代的发展使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的寻求适应新课程理念的多种教学方式,学案导学正是其中之一。目前学案在基础教育的不同
【摘要】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们可以先给学生创设情景,问题导学,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景中,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基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认识物理的学习方法,深刻感悟理解能力对物理学习的重要作用,着重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物理课堂上的应用做了探究分析。结合情景,设计和生成问题链或问题族,把
【摘要】作为小学英语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字母对小学生整体英语素养的建立成长具有基础性作用。基于此,本文从教授新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三个大方向出发,围绕逻辑关系、合成记忆、分类记忆法、拼音教学、图片教学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思维导图融入小学英语字母教学的可行培养策略。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英语字母教学;分类记忆法  简而言之,“思维导图”即将某个单位元素作为中心,以关联性、分类关系
【摘要】对于运动心理负荷的测定与评价早在十几年前就进行过很多研究了,但局限于当年的技术手段,一般采用观察法与逻辑推理法来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主观因素成分高,科学性不强。近年,用于研究体育运动的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为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本文结合新技术手段对我校学生耐久跑1000(男)和800(女)米的心理负荷进行测定,分析学生心理负荷变化是否合理,以及提出提高学生耐久跑成绩心理负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