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论析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h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理工类大学生是当代科技进步的动力源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力量。但由于近年来理工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不到位,致使他们在精神塑造和行为选择上出现了诸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必须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促进其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10-0068-03
  理工类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支撑。因此,培育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其个人成长成才及其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培育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和文明的行为方式,推动理工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亦即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取向。”[1]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是指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普遍得到发展。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经济竞争非常激烈,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除了要有文化知识素养,还要具有多方面的素养。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的影响,我们国家高等院校存在一定偏科现象,导致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不利于当代理工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人的需要的全面性。在马克思看来,正是人需要的发展和需要的不断满足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和谐进步。人的需要是多样和多层次的,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精神文明建设也能够引导、促进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由于理工类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并且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其心理和思想还不成熟,遇到问题容易陷入机械化思维,受外界干扰后主体意识上就可能产生身心不健康或消极的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开展和落实,就是要将理工类大学生群体中的负面价值观清除掉,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整体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
  二、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滞后的原因
  (一)理工类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定位不明确
  从当前研究现状来看,对如何培育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机制等都还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许多理工类高校对文科领域发展了解不深,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缺乏战略思考。许多理工类高校片面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为一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唯一渠道,认为学校只要开设了思政课就等于加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等,让有思想、有文化、有追求的大学生群体坚定民族复兴的伟大信念,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大多比较宽泛,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而对于学生的品德行为层面很少涉及,因而导致学生知行不一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尽可能多地向学生灌输政治思想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内心的情感和价值认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机械化。许多理工类大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做笔记,背知识点,而缺乏对知识与实践的整合,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心灵。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就会影响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此,如果理工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定位、目标及内容把握不准,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
  (二)理工类大学生存在重理轻文的思想观念
  重理轻文是当代中国教育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缺乏技术人才,为鼓励发展而强调数理化的重要性,因而形成了普遍性的重理轻文观念,一时间难以改变。我国现代教育还是以文理分科的应试教育为主,高考实行统一考试,统一招生的形式。从高中文理分科后,理工类学生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数理化”等专业知识学习,对政治历史无暇过问,造成当今理工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欠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引发科技领域和文化领域的激烈竞争。许多学生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在考大学选专业的时候,自然学科方面,宁愿选择工而不愿学理;在文科方面,宁愿学金融也不愿选择文史类。进入大学以后,他们更注重个人逻辑思维能力、推理演算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将有限的大学时光尽量分配给专业课,课程歧视现象普遍存在。他们普遍认为考证、过级和进行各种实用技能的学习才是生存的根本。有的学生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时,会关心综合测评是否加分,是否有签到,否则个别学生就直接不参加。这一现状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破坏了学生的全面成长,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精神,也使得理工类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不明显。
  (三)理工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形式单一
  由于理工类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科特色,致使他们普遍在人文精神的培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许多理工类高校认识到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进行校园绿化、读书长廊、雕塑建筑等方面的设计,认为学生看多了,待久了之后精神文化水平自然会提高,却忽视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学生文化活动氛围中。一些理工类高校仅仅简单地印刷几条横幅和宣传海报,就认为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但是经过几个星期的风吹日晒和其他活动的原因,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海报就被替换了,并没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心。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或主题报告会、讲座等形式对其进行单方面的理论灌输,虽然这些形式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但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具有抽象性,单凭理论灌输,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不愿深入理解。比如有些理工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及组成部分认识不全面、不均衡,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此外,大部分理工类大学生由于专业和思維的限制,他们对文艺活动缺乏理解,许多文艺集体活动不愿参加,降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校园文化的载体是丰富多样的,若以理工类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将会提高理工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   三、培育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思考
  (一)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力渠道。对于理工类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要秉持教育的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科学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从学生角度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让理工类大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价值追求。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植入爱国主义精神。例如,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现象,要从历史史实入手,用真实的历史击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谎言,通过加强学生对近代史的了解、党领导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教育、利用下课时间播放爱国题材的宣传片等,还原历史真相,培养理工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其次,引导学生将个人梦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中,从中华民族精神中汲取营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教师通过讲解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典型事例和人物,如李大钊、刘胡兰、董存瑞,以及现代抗击新冠肺炎的钟南山、李兰娟等医护工作者,使理工类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最后,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于大学生而言,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是其能够立足社会、投身社会建设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撑。”[2]在课堂上引导理工类大学生对外来文化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辨别不良文化的能力,理性应对不良文化的侵扰,增强对自身文化价值强烈的认同感,增强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使命感。
  其二,将中华传统文化融于理工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走向,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对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要让传统文化融入理工类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举办传统文化知识辩论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开阔学生视野;学校还可以在中国传统佳节,举办传统节日的主题晚会,通过小品、朗诵、舞蹈等丰富多彩的节目,让学生在欢乐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古代有四大艺术,琴、棋、书、画,可以组织琴棋书画协会,根据理工类学生逻辑思维比较强的特点,举办围棋等棋艺比赛,在思维的较量中感受古人的睿智;还可以举办书法比赛,将赋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名言用书法呈现在宣传栏上,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寧静无以致远”“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这些祖先留下来的思想精华,仍旧是我们现代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其三,将中华传统文化落实到社会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行动当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应该仅限于校园内部文化活动之中,应该积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使理工类大学生在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活动的灵魂是“博爱、慈善、志愿、平等”,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平等、友善”相呼应。可以以弘扬传统文化的公益活动为载体,在社区开展各种公益论坛和讲堂,通过大学生国学志愿者推广,让古典文学艺术在普通民众中普及、推广和渗透;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老区或者当地的历史博物馆,让学生以史为鉴,去领会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高校通过组织大学生在寒暑假、周末或者业余时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这样的活动,不仅使理工类大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够锻炼理工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
  (二)提升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
  要完善理工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就必须加强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多年来应试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导致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匮乏,人文素质缺失直接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科学教育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文的发展越来越不协调。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应该从人文学科中吸取素材和原料。”[3] 由于理工科院校学生主要接受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人文学科数目极少,人文素质教育学习时间有限。要充分认识理工科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协调并重,在进行课程体系总体设计时合理增加人文学科的数量。通过开设人文类必修课、选修课,课程范围包括哲学、历史、文学、伦理学等学科,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仅仅听几次学术讲座难以形成系统的人文知识体系,通过课程的开设,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人文学科,并且都能和自己的专业学科结合,拓宽视野,知识互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以提升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三)加强理工类大学文化场所建设
  一是宿舍文化。大学宿舍不仅是学生休息的场所,也是他们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强化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课堂。寝室文化是一种思想和价值观念,它能够激发宿舍内每个人对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良好的宿舍文化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在不断的沟通之中,学会理解和宽容。理工类大学生男生居多,男孩子大多好动,与人发生矛盾时容易产生语言肢体冲突,且思维比较机械,遇到问题不懂得变通冷静处理,会使得矛盾更加尖锐化。这些矛盾直接影响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因此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宿舍文化,通过举办文明宿舍评比等文化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文明习惯,开展寝室的卫生评比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二是班级文化。所谓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成员在互动过程中为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念。班级文化呈现出班级成员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使班级呈现出健康向上的气氛,能够规范、激励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的教育。在理工科院校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打架斗殴,搞恶作剧,从而影响整个班级的制度体系,弱化了班级文化。可以建立“文明教室公约”等制度,对教室的环境布置、卫生管理、管理制度等做出具体的规划,倡导文明自律和奉献精神。通过建立学习小组,浓厚教室学术气氛,增进同学之间的情谊。可以组织班级之间开展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三是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是学生钻研科学、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优秀的书籍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文学素养,还能够对人的价值观产生重大的影响。图书馆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养。应开展“文明图书馆”创建活动,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理工科院校加大对人文社科书籍的购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除了传统的图书馆文化的影响,各大高校也相继开发了网络图书资源,使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更加方便快捷。此外,应调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
  总之,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面对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理工类高校要找准目标,精准发力,提升理工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国希.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州学刊,2007(06):139.
  [2]姜立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0(32):185.
  [3]宗文举.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13.
  (责任编辑: 杜家和)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我国高层次教育的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教育强国,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从研究生核心科研素养的内涵出发,阐释核心科研素养的构成要素及特征,指出培养研究生核心科研素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根据研究生核心科研素养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和依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高校对研究生问卷调研为视角设计测算量表,强调评价时需注意的问题,为高校重点挖掘研究生科研素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提升研究生核心科研素养提
[摘 要] 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积极构筑班级精神文化,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教师要结合主题班会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征集班训班徽中进行积极导向,在组织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团结合作,促使学生在讨论典型案例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引导他们自主解决各种班级矛盾。通过这样的系列活动,教师能更好地建构班级精神文化。   [关键词] 班级精神文化;心理健康;小学班主任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
[摘 要]美国政府极力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落地,为培养相关领域人才和为美国政府维持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进行教育改革。在教育评价领域中的顶层设计中设置评价体系,在教学中依托大数据平台进行学生个性化、情景化的教学评价设计。坚持人文科技教育并重,落实人工智能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教育评价;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
[摘 要]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如何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就“依托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立题,同时对如何建立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及以科研项目为导向培养研究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系统概述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提
[摘 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一流师资队伍成了高校的工作重点之一。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普遍存在学生培养过于趋同、高层次人才培育不够积极、课程教学不够重视、质量评估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人才培养应当从“成人”和“成才”两方面抓起,塑造品德并提升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指导教师科教融合,以此鼓励师生追求卓越。高校需做好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和质量评估工作,方可发挥人才在“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党的十七大以来,各级党委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抓基层打基础的总体任务和要求,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力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期刊
[摘 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针对工科专业展开,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认证有利于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高校教务工作是教学管理和改革的重要内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要求教务工作必须做出调整和改善。本文在总结作者多年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教务管理创新模式。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教务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摘 要]本文意在验证英语教师的职业认同与批判性思维之间的关系,采用职业认同问卷和批判性思维量表对392名英语教师进行调查,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职业认同与批判性思维的皮尔逊相关结果表明总体职业认同与总体批判性思维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批判性思维对职业认同的三个子结构都有积极而显著的预测作用:教学主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研究认为整体具有较高职业认
[摘 要]在当前普遍采用网络授课的背景下,如何响应国家嚴把学位授予关的相关要求成为高校教师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文章通过设计形成性评价考核方法,探讨了平时成绩评定的内容和可能采取的方法。其中助教制度和学校硬件设备是促进考核方式与国家政策接轨的良好尝试。弱化期末考试所占分数的比例,合理安排平时学生的考核环节,频率适当、多元考核、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成绩,达到了以考促教的目的。   [关键词]考核方式
[摘 要]在严峻的疫情下,大学生的身心经受着巨大的考验。学生居家网课学习、辅导员居家办公成了疫情期间师生生活的主要模式。辅导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积极心理学以关注个人成长、培育积极体验、挖掘内在力量为优势,可以成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关怀学生成长,建立关怀型师生关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