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志愿服务机制,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x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愿服务在国内是一种新的德育实践,在大学广泛开展,在中学也有涉及,但在小学尚未起步。本文尝试从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谈起,探讨通过在小学倡导志愿服务,构建完善的服务机制,为学生搭建共同服务的平台,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受到志愿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
  一、从小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的意义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的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对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将是国家未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公民意识,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现在的小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長辈的呵护甚至溺爱,自我意识都很强,如果一个人心里只有自我而没有他人与社会,这样的人肯定不具备应有的公民意识,也肯定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小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学生从一开始接受基础教育就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每个人都具有公民的身份,作为国家与社会的小主人,应具备责任感与使命感,从小要学会关怀他人,关注社会,有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将来才能更好地参与国家的建设,成为国家未来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二、倡导志愿服务对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作用
  说到志愿服务,我们都记得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有一群人最受大家的欢迎,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热情服务、无私奉献,受到大家一致的赞扬。他们就是志愿者。志愿服务体现的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要求每一位志愿者都有不求回报地付出、欣赏他人、与人为善、平等尊重、互相帮助、助人自助的思想,同时注意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并致力于推动人类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志愿服务强调对他人对社会要有奉献的精神和实际的行动,它对公民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外国以及港台地区都把倡导志愿服务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举措。目前,志愿服务也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社会上成立了很多志愿服务机构,譬如义工联、狮子会,大学以及中学也会有自己的志愿团体。唯独小学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没起步,而在小学倡导志愿服务,恰恰对从小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倡导志愿服务的教育实践值得我们去尝试与探讨。
  三、小学志愿服务机制的构建
  1.构建志愿服务的组织机制。学校要成立小志愿者协会,选出协会的负责人和骨干分子。小学生经验和阅历都不足,所以小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可由学校大队辅导员担任,协会的骨干则由学生民主选出。特别要指出的是协会骨干的评选不应与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等挂钩,这不像选大队干部,只要热心志愿服务、有能力做好志愿服务就行,不必要求“高大全”。另外,小学招募志愿者一般以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为主,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可能还需要别人的照顾。成立了协会,有了负责人和骨干以及会员,接下来便要建立组织的章程,制定协会的宗旨、口号、任务、会员加入的条件、会员的权利与义务以及组织的机构等,以保证组织有效运作。志愿服务还应设计并制作特定的标识,包括相应的徽章、绶带、小背心等,以加强小志愿者的凝聚力、归属感以及自豪感。
  2.构建志愿服务的活动机制。(1)时间的安排。学校每学期做德育计划就应该安排好这一学期的志愿服务的次数和具体的时间。志愿服务可安排在课间进行,也可以安排在每周一次的校会、班会或者队会时间,这样志愿活动就有了时间的保证。周六日以及寒暑假也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2)范围和内容的安排。志愿服务的范围首先是校内,譬如,每天课间的巡视提醒,图书角以及图书馆的管理,午间广播室的广播,对后进生的帮扶,为一年级新生介绍学校生活,为准备加入少先队员的同学上队课,为到校参加活动的家长和老师介绍学校的情况和当天的活动安排,等等。学校每学期还会有很多大型活动,譬如植树活动、劳动技能比赛、“六一”文艺汇演、全校运动会、学生画展,还有结合国家发生的时事进行的相关活动,在这些大型活动中都可以安排志愿服务。可以说,学校大大小小的活动除了靠老师去组织,还应依靠小志愿者帮忙。让志愿者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相信他们的工作,能增强小志愿者的主人翁意识,促使他们更热心为同学、为班级、为学校服务。志愿服务还可以延伸到校外,譬如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到福利院探视小朋友,到启智学校或盲人学校和那里的学生交流,到居住地社区参与服务,等等。小志愿者通过关注弱小、贫困以及社会问题,做力所能及的事务,慢慢就会对他人、对社会产生责任感,其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也会趋好。(3)人员的安排。志愿服务应该让小志愿者分批参与,以保证尽可能多的人参加实践活动。也应根据服务的难度安排不同的学生参加,要使服务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4)质量的跟进。为保证志愿服务的效果,每次活动从计划、实施到反思都要做足,活动的安排才会有条不紊,而且还要注意观察,不断吸取经验,这样才能使活动质量越来越好。
  3.构建志愿服务的鼓励机制。志愿服务有很强的利他性,志愿者愿意以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和社会而不求任何回报,这是志愿者最可贵之处。但是,从弘扬志愿服务美德的角度出发,建立有利于志愿服务发展的生态结构又是必要的。构建志愿服务的鼓励机制,通过给与条件支持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定期宣传和表彰小志愿者,对小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是巨大的精神上的支持,对其他学生也可以产生见贤思齐的效应,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志愿服务中去,从而更大范围地影响学生,使更多学生产生热心服务大众、乐于参与社会事务的思想,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责任编辑魏文琦
其他文献
分层教学因为能适应各层次学生学习心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厌学现象的产生,故被不少学校所采纳。我校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在不打破原来行政班的前提下,按照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主要以初二下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将毕业班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进行了为期一学年(2010.8-2011.6)的“走班式”分层教学实践。“走班”并不需要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学生只是在学习分层科目时,按各自的程
【正】 争夺本乡本土的名人似乎是人的一种天性。 我至今还记得上初中时与同学之间的一次不无稚气的争夸。当时我上的那所中学是专区重点,学子分属于附近数县,一位家居蓬莱的
上海市将用3年时间全面建成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届时医疗机构之间的诊疗信息和健康档案信息将整合并共享。同时,将推进医疗资源整合,构建以三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由若干个三级医院
“温故与知新”和孔子的“温故而知新”有所不同。这里要说的“温故”就是复习、巩固旧的知识,“知新”就是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温故与知新,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温故”与“知新”的关系。  一、注意“故”与“新”的连贯性  打破知识的连贯性,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比如学短语之前应该先学习各种词性,然后这样指导学生:动宾短语(这里说的是简单短语,下同)的前半部分必须是动词,受动词支配的宾语,表示动作
国内医院信息化发展虽然早已起步,但“看病难”依旧有待解决。对于门诊流程中存在的众多症结,我院启用门诊医生站系统,和收费、药房、住院、财务等系统共享数据,免去划价过程,减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是党的思想路线 ,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也是我们认识问题、做好工作的根本思想武器。改革开放以来 ,石家庄坚持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 ,不断打破精
如何实现农村的稳定 ?我认为 ,根本靠发展 ,关键在干部 ,民主建设是基础 ,有效的机制是保障。一、发展是解决稳定问题的根本。抓稳定 ,根本出路在发展。农村发展 ,重点在农业
信息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有其特殊性,目前的教学方法、模式等都还处于摸索前进的阶段。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有效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根据学生起点不同,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程度的参差不齐是一个较大的问题。中间层次的学生总是占大部分的,但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一,知识程
一、以“阅读链接”为轴心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开篇以周晔的视角目睹了鲁迅先生逝世时人们前来吊唁的一幕,以及她的所想所感,这一段也为全文确定了情感的主线。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许多人都来吊唁他”、“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来感悟“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很多。此时,以“阅读链接”中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为轴心,创设情境,感情朗读,在读中想象,仿佛自己也跟着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