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和谐之美与理性之光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kiv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它不只讲述人生的哲理,更展示了丰富的动物、植物、地理、历史等知识,对它的欣赏需要从多个角度全面展开。本文从美学艺术的角度,体会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之美,感悟在平凡与简单之中生活的意义和趣味所在,探索书中折射的理性之光。
  关键词: 《瓦尔登湖》 美学 生态和谐 理性
  
  一、作品综述
  十九世纪的美国文学巨匠亨利·戴维·梭罗于1845—1847年间在位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畔自建了一座简陋的小木屋,独自一人幽居其中,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由此为世界文坛贡献了一部意义深远、回味悠久的传世名著《瓦尔登湖》。这本书凝聚了梭罗的天才与智慧,显现了他对自然、人生与社会的卓越洞察力,尤其是他对于现代社会中物质与精神发展明显失衡的揭示,更值得文明之伞蔽佑下的芸芸众生深思。哈丁曾评论:“《瓦尔登湖》的内容丰厚、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可就是这样一部“圣书”在当时沉醉于“淘金”梦的美国却备受冷落,最初发行的2000册用了五年的时间才卖完。对工业社会中为了基本生计或更高层次的物质享受而跌打滚爬的众生来说,这是一本并不“适时”的书,它不是一部呈现个人奋斗经历的传记,也不是一本卖弄成功秘诀的小册子,它甚至对你改善物质生活毫无帮助,它是一本净化心灵的书,更适合精神生活的皈依者,而不是物质生活的崇拜者,正如翻译家徐迟所说:“这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
  然而,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当人们再打开这本书,它已跃然成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在当代美国,它是读者最多的散文经典。一百年的时光改变了这本书的命运,作者也在作古后得到了他应有的地位。《瓦尔登湖》依然是一百多年前的《瓦尔登湖》,人们依然在不知疲倦地追逐金钱与地位,唯一改变的是时光,工业社会已经进化为信息社会,人们追求物质的途径愈加多样化,成效也更加明显,但不同的是人们不再漠视《瓦尔登湖》了,甚至把它列为与《圣经》同等重要的书。如同信徒虽对《圣经》顶礼膜拜,却未必会在“别人打你左脸时,把右脸也伸向他”那样,读者对《瓦尔登湖》的推崇不在它的可效仿性,而在于它的美学价值,它仿佛是一幅中国的水墨山水画,没有丰富的色彩,却恬然幽远、立意隽永,美呈现于画中,却又超然于画外,非静心品味不能及,当然,我并不清楚有多少人能够在水墨画作者名气或拍卖价值之外真正体会到它的美之所在。当梭罗的文学地位被重新定位后,《瓦尔登湖》所呈现的纯朴之美,它散发的哲学与理性的光辉成了人们在物欲中过度放纵后对纯粹而高尚的精神生活的向往,但也并不意味着有多少人会因此放弃已被自身鄙视与厌恶的生活状态,像梭罗倡导的那样回归自然简朴的生活,在与自然的交融中净化自己的灵魂。也许正因为如此,如梭罗般的伟人们才尤显珍贵,如《瓦尔登湖》般的美才令人既向往又哀伤,这种矛盾是人类智慧的倒退还是进步,也许现代社会中的美学家回答不了,哲学教授们也回答不了,但毋庸置疑的是,当物质欲望在心灵中的扩张已经冲破了人们所能承受的底限时,精神世界即将面临崩坍的危险在瞬间激起了人类的警觉,这是人类在最初形态就已成就的本能,如同发现火可以令肉食更可口一样,纯朴、简单而和谐的美也可以医治心灵的病症,纵然无法根除,却可以延缓死亡,这正是《瓦尔登湖》的意义所在,从这一点上说,梭罗更像是一个医者,他有感于同类挣扎于物质海中惶惶不可终日却不知回头的状况,用自身对自然与人类生存需求的体验制成了一剂简单而恬淡的药方,供现代人啜饮,以润泽被欲望烧灼得近于荒芜的精神世界。当你能够暂时摆脱物质对精神与肉体的奴役,敞开心灵,走进梭罗的《瓦尔登湖》,在这个洋溢着纯净质朴之美的圣地舀一杯清澈甘甜的圣水洗濯自己的心灵之眼,继而一饮而尽,即使无法瞬间内洗尽沉积的铅华,也多少可以去除体内的浊气,减缓精神腐坏的速度。当药物在体内发生效用,人们已然开始自省的时候,再看《瓦尔登湖》,它俨然又化为一幅立意高超的画卷,美在其中而意在其外,如同任何一幅传世名画,它既呈现了美学价值,又蕴涵着哲学价值,是美与哲思的完美契合。
  二、《瓦尔登湖》的生态和谐之美
  美的欣赏会唤起人心中一种愉快的感受,这种感觉或者是身体的舒适或者是精神的愉悦。美是一种体验,是主体在审美经验的指引下对审美对象油然而生的一种愉悦的情感,对自然景观、艺术作品、文学作品均是如此,所不同的是文学作品的美不是直观的,它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的转化过程。首先,独特的语言符号对读者产生刺激,继而生成为读者的情感符号,然后,这些符号经过重新组合成为一幅美妙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实际上,文学作品的美是不可观的,不过,正是这种不可观性才赋予了读者无限的遐想,美才在遐想中获得了无限的延展。在《瓦尔登湖》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自然景观之美,同时刻画了人、动物与自然之间和谐之美。它与其他借景抒情式散文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不是在邀你共享他对偶然或刻意进入视野的景观的突发感怀,而仿佛是在向你介绍一位熟稔的朋友,娓娓道来,亲切生动,不由地拉近了你们的距离。
  在梭罗的眼中,湖泊是自然风光最美妙、生动的所在。它是大地的眸子,而凝视着它的人可以反省自我天性的深度。也许正是鉴于此,梭罗才把隐居之所建在湖边。
  湖泊的美不在面积与深浅,而在于它的色彩,色彩可以体现出湖水的纯净度,如同肤色多少可以反映出人的健康状况。正如阿思海姆所说:“说到表情作用,色彩却又胜过形状一筹。”
  在梭罗的笔下,我们如此领略了瓦尔登湖绚妙多变的色彩:
  从山顶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近湖边,看到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淡绿,愈远愈色泽加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但有时在阳光的映衬下,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有人认为这是青翠山林的渲染,但铁路那边黄山地带的湖水也是鲜绿一片,况且,春天,树叶才嫩芽初吐,何以解释?这或许是天空的湛蓝与地面的沙石的褐黄调和之后的效应,这就是这里的湖水何以有虹霓之色的缘故。而且这个地方,当春天降临以后,冰层让水底反射上来的太阳热能,还有地上传来的太阳热能溶解,呈现出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模样,而湖中还是寒光熠熠的三尺坚冰。像其他的湖泊一样,当晴空万里之时,而湖水又波涛汹涌,波涛以适宜的角度映衬蓝天,湖水揉进更多的光线,一片浮光耀金,较远一些湖水比天空更加湛蓝。每逢此时,泛舟湖上,环湖四望,我看到一种罕有其匹、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亮蓝,犹如浸水后的色调变幻的丝绸,还像青锋刀刃,比之天空更为清新空灵;与波光另一面的黛绿色交替闪动,只是黛绿色略显重浊,在琉璃般明净的蓝中微呈浅绿,以我记忆所及,仿佛是冬日西沉之时,它之上的乌云露出的一角蓝天。
  蓝、湛蓝、亮蓝、黄、淡绿、黛绿、碧绿、浅绿……
  瓦尔登湖丰富的色彩在梭罗的笔触间流溢生辉,渐渐在读者的眼前鲜活起来,它忽而化为一个甜美的少女,身着色彩明快的春装,眼波清澈、青春飞扬,使人流连忘返;忽而化为一个神秘的女郎,轻纱拂面,摇曳生姿,似在眼前,又恍若幻境仙子,可望而不可即。瓦尔登湖丰富明丽的色彩足以表明它的纯净,于是,当梭罗进而谈及湖中畅游的鱼类、湖面戏水的野禽与昆虫、湖畔闲逛或饮水的兽类时,那些生动的语言就非常合乎我们的想象了:
  银鱼、大头鱼、加上鲈鱼,所有生活在瓦尔登湖的鱼类比其他河、湖的鱼要健壮、洁净、幽雅,因为湖水洁净,这些看起来出类拔萃。
  野鸭和大雁春求两季常常来到这里,白腹燕子掠过湖水,翠鸟在湖畔发出尖叫,而斑鹬整个夏天在白石成堆的湖岸上闲逛。我有时惊飞一只鱼鹰,它飞到一棵俯瞰湖面的白松上休息。
  一些在水面上滑行的长足昆虫星罗棋布地分散在湖面上,它们在阳光照耀的湖面轻盈飞快地滑动,撩起了想象不能穷尽的潋滟波光。
  ……
  读到此处,读者不禁会想,在流溢着自然、和谐之美的湖泊面前,人类该扮演何种角色才能不辜负它的美呢?这应该是梭罗的答案:
  一个厌世的友人,清晨就在湖边钓鱼,纹丝不动,就像一只野鸭,或飘在水上的树叶,沉浸于纷至沓来的哲思中。及到他身边时,已自觉是一个入定的古僧了。
  难道这不是自然女神用她灵秀的手描绘的一幅美妙、和谐的画卷吗?画中的湖泊呈现了它的色彩,鱼、禽、兽展现了它们的动感,而人给予画面以无限的哲思。人在自然面前应是沉寂无语的,喧哗与嬉闹会破坏双方的神交,令凝神静观的欲望荡然无存,丧失了思考能力的人又怎能体味自然空灵的美?
  因此,我不得不怀疑,每到所谓的“黄金假期”,摩肩接踵的旅行者是如何于一片嘈杂之中领略景观的美妙之处的,倘若在此种情形之下的观景者依然能够把之尽收眼底,并上升为愉悦之感,回味无穷,那此类人可谓不同寻常了。不过,更令人质疑的是,在旅游业如此发达的今天,当美与文化全成了卖点以后,曾经浑朴纯净的自然还能保留几分灵气?如今的瓦尔登湖又是怎样的呢?
  当我们的视线从灵秀动人的瓦尔登湖转向作者在湖畔的小木屋时,另一种美好的情愫油然而生,湖水的波光霎时幻为人与动物之间和睦共处、温情脉脉的图景:
  我建房子时,就有一只这样的老鼠在我的地板上安了家……午饭时间一到,它就溜到我的脚边拣面包屑。或许它从未见过人,我们很快亲密无间,它跳上我的皮鞋,沿着我的衣服攀援而上……一天,我趴坐在板凳前,双肘拄在上面,它顺着我的衣服攀援而上,沿着我的衣袖溜上板凳,围着我包食物的纸转了一圈有一圈,我把纸拉过来,避开它,又突然把纸推到它面前,和它玩起躲猫猫的游戏。最后,我用拇指和食指拈起一块干酪,它跑上前来,坐在我的手掌中,一口一口地吃完食物,像苍蝇一样把爪子在嘴上洗了洗,然后扬长而去。
  小木屋中的“人鼠之戏”让读者于动态之中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的亲密与和谐、平等与信任,作者的童趣与小老鼠的野趣交互融合,令人欣羡不已,这种感触显然不同于主人与宠物之间的嬉闹玩耍带给旁观者的闲趣。
  《瓦尔登湖》作为一部散文经典,其中不乏洋溢诗情画意、生活情致的篇章。通读全文,无处不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一部珍贵的美学手册,没有枯燥的理论,只有一幅幅真切的图画,展现在现代人由于追求名利而疲倦苍白的心灵之中。科技与文明愈发展,《瓦尔登湖》呈现给我们的美才愈显珍贵。
  三、《瓦尔登湖》的理性之光
  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艺术性的高低,不在于它说出什么,而首先在于它意味着什么。一部作品正是在深沉的意味中,在它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中,蕴涵着深刻意义和审美价值。
  ——杨思寰主编,《美学引论》
  《瓦尔登湖》是一幅生态和谐的画卷,使人愉悦,令人向往。但是,这部作品的意义并非仅限于此,明朗纯净的意境之美,返朴归真的田园生活无不透视着理性的光芒。事实上,当梭罗拎着一柄斧头,穿越熙熙攘攘的城市大道,来到幽静的瓦尔登湖畔,仅花费28.125美元亲手建造了一座小木屋,独居其中,沉思、阅读、写作,并在湖畔、林中、田间渔猎耕作时,他已然是一个隐逸的哲人,在着手为现代社会中为名利所奴役的芸芸众生写就一部简单而又深厚的生活哲学了。如果我们暂时抛开生活的压力,暂停手头永无休止的工作,把一颗浮躁的心平静下来,翻开《瓦尔登湖》细细品味,然后合上书本轻轻自问,我们究竟从书中读到了什么?在美丽的自然风光、朴实的生活情致背后,梭罗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在书的开篇,我们即听到了梭罗的叹息:
  我曾经遭遇过多少可怜的、不朽的灵魂啊!他们近乎于要被窒息在人生的重负之下,在人生之路上匍匐前行……
  也许我们该停下来问一问:这些不堪重负,在人生路上艰难前行的人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呢?也许这就是梭罗的答案:
  他们不得不过着人样的生活,不得不推动这样的生活进程,尽其所能地想要过上更好的日子。
  那么,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才能叫过上好日子呢?这要从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谈起。提及生活的基本需要,人们首先会想到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需求,即衣、食、住、行。而正是这看似简单的基本需要,使人类的肉体与精神倍受煎熬,欲望的难挨与索求的艰难消耗了人体的精华部分,使人逐渐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种种乐趣,使人不再有精力思考,不再有心情观察自然,去体味它的不染纤尘的美,甚至不再有体力从事健康的娱乐……时光消逝,人用尽了一生的时间也未认为自己已拥有了好日子,因为“好”是一个没有上限的词汇,人在不懈的追求中早已成为物质的奴隶。
  梭罗有感于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挤压和侵蚀,对同胞的日渐空乏的精神生活心怀忧虑,他悟到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因为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更适宜人们进行观察、思考和写作。于是,他只身来到瓦尔登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自食其力,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而《瓦尔登湖》大部分的篇幅都用来描绘梭罗在这样一种生活中发现的乐趣。为了颠覆人们久已成型的观念,他以宗教般的虔诚记录了许多人们觉得毫不起眼,远不如政治、商业重要的细微事物,颜色、气味、声音、湖水的涨落,他都赋予了重要的意义。梭罗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是,只有过一种简单的物质生活,人们才有可能找到自然的这些微妙美丽、不可穷竭的财宝。不仅如此,自然还有一种疗救的效用,它可以让人们从世俗事务的焦虑与紧张中摆脱出来,逐渐领悟到自己内心的真实。觉醒的心灵能从日常的生活中洞见数不尽的快乐,而且不会被病态的情感压得奄奄一息,这都是迟钝的心所无法企及的。这样的心灵即使在孤寂的处境里,也不会感觉孤单,因为它总能同自然或自己交流。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真实、美丽与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唤起了他思想中的深刻。“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呼声。《瓦尔登湖》由此被认为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
  
  参考文献:
  [1]亨利·戴维·梭罗原著,戴欢译,瓦尔登湖.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2]徐迟.瓦尔登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杨思寰主编.美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郁沅.心物感应与情景交融.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 职业教育要能够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作为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数学学科的改革势在必行。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走出一条职业数学教育的新大道,到底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是每个从事职业数学教育的教师必须思考的很现实的问题。职业数学教育应当摒弃传统的讲解书本知识的模式,转变为利用讲解书本知识来训练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细节观察能力 团队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混乱无序的盲动。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准的点拨和讲解,生成资
作文教学如何才能有效?许多老师口授笔耕,循循善诱,穷思竭虑,但仍有许多小学生不得要领,胡乱拼凑,甚至望题生畏,举笔颦眉,经过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作文,却普遍存在“三无”、“三假”的严重倾向。三无:一无明确的表达动因,只知道为完成教师的作业或应试而写;二无阅读对象,只把老师当成唯一读者;三无真情实感,用自己的嘴讲成人说的话。三假:一是内容虚假,作文脱离生活实际;二是情感虚假,不是内心情感的真实
摘 要: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提高写作能力,作者尝试从作文评改入手,改变过去重写作不重评改的常规,采取多元化评改机制,在学生作文自评与评价方式上做文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多元化评改机制 学生自评 评价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
摘 要: 随着本科课程双语教学的逐步推广,课程本身、教材与环境、学生与教师成为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基础因素。作者结合湖北经济学院的双语教学实践,着重从课程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对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思路,以帮助同行科学、合理地开展并推进双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双语教学 基础因素 改进策略    双语教学涉及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管理
摘 要: 在欣赏中国文人绘画作品时,只有将画家的画与画中的题诗、题句结合起来欣赏,才能体味出画中的诗意,才能从中更深体悟到画家的人生经历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关键词: 中国文人画 题诗 题句 结合欣赏    中国绘画向来有文人画、院体画及工匠画的提法,其中文人画尤其受人推崇,文人画最主要的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文人的绘画思想。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说:“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情感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也是诱发主体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契机。自由奔放的情感能把主体内在的种种潜能充分发挥起来,从而为直觉、想象、灵感的产生提供最佳的心理环境。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又是情感发展的过程,
摘 要: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重要地位,新课程改革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设定了明确的标准,不仅在阅读容量方面作出详细的规定,对高中阅读种类、范围也予以了明确。语文教师在设计与组织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牢牢把握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对阅读教学不够重视,抓住了课内阅读教学指导,忽视了课外阅读教学,阅读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关键词: 高中
摘 要: 当前,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在这个过程中,各地纷纷诞生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模式。义乌市采用了旧村改造模式,这无疑是有典型性的。它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方面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 旧村改造 黄杨梅村 调研 思考    一、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一)调研展开的背景  黄杨梅村地处义乌市的“工业重区、经济强区、城市新区
摘 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要让学生用真情去读,把自己的“情”融进文中去;要有明确的阅读目标;要去揣摩作品的描写角度,体验作者的感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历了深刻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心灵也会受到极大的触动,这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潮”才能真正迸发出来,才能真正体验到阅读课堂的魅力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