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方向 讲究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dot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人语:随着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正式印发,我们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第一时间约请了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教授就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和点评。杨教授系全国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原教育部全国小学教材审议大会语文课程标准审议组成员,作为语文课程标准最后审定的专家,他的解读和点评无疑将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提供很好的指导和帮助。
   (晏筱梅)
  
  课程改革实验启动10年来,给相对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从实验区反映的情况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都比过去增强了。老师们重视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了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通过课程改革,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加强了语文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在课程改革中,开始重视校本研究,重视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也重视开掘广阔的母语教育资源。特别要提出的是,跟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教研员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他们用生动的课程范式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氛围,活跃了教研气氛。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紧紧相连,和国民心态的变化息息相通。社会的整体进步,使广大中小学教师焕发了生命活力.在语文教学展示课上,不同的教学风格异彩纷呈,多种教学流派争奇斗艳,给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多元文化并存和多种价值观的碰撞导致的国民心态的变化,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之气、浮夸之风、浮华之象,不仅存在于社会其他领域,存在于高等学校,也在中小学这块以往公认为比较干净的土地上侵蚀着。课程改革中,急于求成、花样翻新、新名词满天飞的现象时有耳闻;形式主义、热热闹闹、不讲实效的情况并不少见。
  成绩有目共睹,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认识不足,导致实践中的迷茫。表现之一是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出现了新的“架空分析”。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探究文本的人文精神,削弱了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把握。有的老师特意浅文深讲,故作微言大义,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鉴赏课和人生哲理课。由于对文本挖掘过深,反而游离于文本中心之外,冲淡了对文本自身的解读。加之脱离学生知识、能力实际,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大多数学生如坠五里雾中,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人文性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伴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人文性的内涵必将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现今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绝不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翻版,而应该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追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育人为本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相机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这既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也有助于对语言形式的把握。当然,这种教育不是抽象说教,也不是生硬灌输,而是依托语言文学,在形象感染、情感熏陶中自然渗透。
  第二,对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把握不准。例如,识字教学不落实,写字教学不到位。识字写字虽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应贯穿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又如,在理解词语方面,《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分别提出了要求: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四学段:“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上述各个学段的不同要求,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教师都要认真理解、准确把握,在各个学段分别把关,把要求落到实处。
  除上述外,课程标准还对朗读、默读、理解文本、把握主要内容、了解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以及对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诸方面,在不同学段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都应深刻领悟,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
  第三,对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不到位、不落实。教学中,一讲到底的现象虽不多见,但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现象常有所见。这些问答或认知肤浅,只在文本的表层徘徊,既无思维的有效度,也无表达的清晰度;或脱离文本,漫无边际,海阔天空,从而占用学生读书写字的时间,这样既无助于对文本的深入学习,也不是基于文本的拓展延伸。有的师生问答,只是两个孤独主体的对白,班级中大部分学生作壁上观。
  教学中,教师不范读,不板书。学生齐读的时间多,自由读书的机会少,学生写的练习更少。教师一般不纠正学生的错误,尤其是言语表达上的错误。不辨析字形,特别是对容易混淆的宇音、字义、字形很少反复练习辨别。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等,尚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思想上也重视不够,因而基本上没有落实。有的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出现轻视基础知识传授的现象。由于轻视知识,忽视教师的讲解、讲述等这些常见的教学方法,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立起来,从而弱化了教师组织、引导的职能。有的教师放松要求,不敢严格要求学生,廉价表扬,随意肯定。的确,有时候课堂上也热热闹闹,但热闹背后却是学生感情的冷漠。有时是因为眼花缭乱的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时是因为一些非语文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没有了兴趣。课堂沉闷,学生心灵之窗紧闭,没有标新立异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没有多元的有创意的结论,也看不见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智慧火花。
  这些现象反映出对《语文课程标准》理解不够、把握不准,对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成果的认同、吸纳不够,对我国的国情特别是广大农村教育实际深入了解不够。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说明还缺乏辩证观,常常容易情绪浮躁,急于求成,顾此失彼,易走极端,把握不住事物发展的“度”。
  上述现象,是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的态度是直面现状,明确方向,针对实际,讲究策略。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上,在正确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从整体上逐步解决上述问题。
  教学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把《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应予回答的问题。
  由于各地、各校情况各异,因此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结构、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等都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不能框得太死,箍得太紧,要给每位教师留下变通调适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活动留下拓宽、延伸的“空白”。
  和历次《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的新,主要是教学观念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程理念的指导作用。如果我们把提高教学质量仅仅归结到“教学方法”的层面上,这是舍本逐末。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思想和方法总是糅合在一起而密不可分的。思想指导方法,方法体现思想。过去我们说语文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落后,其实主要是语文教育思想陈旧。新的教育理念必将产生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策略,思想的先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人轻视教学理论的作用,忽视教学思想的指导,甚至认为讲教学思想的指导性是“空谈”,是“浪费时间”,不如学“几招、几式、几法”管用。这些想法反映出当前教学研究中的“浮躁情绪”和急于求成的心理。方法是知识更高阶段的抽象,任何教学方法都不能脱离该学科的性质、特点,而成为各个学科都适用的“万用灵丹”。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方法不过是材料有效的处理,因此,方法和材料并不是对立的。方法乃是教材的有效的导向所希望的结果。”又指出:“学生的学习在于变成许多方法的主人。”教学实践证明,把某种方法的作用夸大到可以涵盖一切学科是错误的。任何方法离开了教学媒体——教材,离开了教学对象——学生,无异于构筑空中楼阁。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当代教育观,渗透现代人本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应达到的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标准是目标和基准,明确了目标和基准,就要进而研究达到目标和基准的途径和方法。但《语文课程标准》毕竟不是途径、方法细则的罗列,只能简明扼要地阐述为达到“标准”应持的观点、应遵循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简 讯
  日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由教育部正式印发。为帮助广大教师准确理解新课标,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教授撰写了《语文课程的目标·理念·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导读》(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该书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做了精辟的解读,观点新颖,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语言流畅,装帧精美,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书。
其他文献
聆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一课,对我来说是一大享受。孙老师的课充满挑战,亮点频频,给人一种怦然心动的喜悦,一种柳暗花明的惊奇,一种冰雪消融的暖意。孙老师的课站得高,看得远,立意新,具有哲学之思,充满辩证味道,渗透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孙双金老师的课走向学生,走向智慧,走向人生,开阖有度,质朴灵动,浑然天成。  孙双金老师深刻独到的文本解读,别出心裁的学习活动设计
复习期间,基本上是半天上语文课半天上数学课。如果总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马不停蹄地做,只会让师生都感到枯燥乏味、疲惫不堪。  复习时,教师应精心设计,采取丰富的复习形式,除了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练教师个别辅导、学生考教师改这几种常见方式外,还可以组织有趣的活动,如有奖知识竞答、学生互相出题、小组复习、自由阅读、美文赏析、俩人合作阅读或合作写作等。同时,有意调整课堂的节奏,将讲、练、改、看、听、说等
语感,对小学生而言,就是对语言文字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以及在朗读中语气、声调、表情的合理运用。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翻开人教课标版教材,“看点”颇多,除了增加和调整阅读篇目、从形式到内容对“单元练习”进行改版外,还对每篇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进行了调整,将“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作为第一要求列于“思考·练习”之首,而
问题是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心脏,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直接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足见解决问题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解决问题”不是简单的解答数学习题,而是要求我们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培养学生从身边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去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在备
鸟屋  那里,至少有一千只鸟  哥哥对表哥这么说的时候  树上其实很安静  月亮正照亮我们的眼晴  鸟屋是挨着我家的两株大柏树  大柏树的腰我和哥哥抱不住  缠绕大柏树的一株红刺藤  长得比我的腰还要粗  红刺藤包裹的大柏树长不高  撑开形成绿色大屋顶  表哥的眼神是不相信  哥哥的眼神是让我来证明  我就在地上捡起一块小石头  朝着树梢上的月亮扔  扑扑扑的声音接连不断  一只只黑影从树上飞起 
2020,爱你爱你!如此美好的年份,却突如其来地暴发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像是一张灰色的巨网,撒在城市的每个角落,这是2020年的序幕。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为杀掉它的锐气,阻断它的横行,全国人民都开始自觉宅家抗疫。而原本应该在家舒舒服服过大年的我却辛辛苦苦赴京集训,这疫情虽然让我的学习生活变得曲折,不过也使我的集训生活有了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一样的感受。  为预防病毒传染,及时防治,我们每天都会测量
[片段一]  新课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复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为本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提供了激疑的源头。  教师让学生任意报几个数,老师迅速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其他同学用笔算验证。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时,学生露出了惊奇、佩服的表情,个个跃跃欲试。  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39、5739”这两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迅速说能被3整除。这两个数确实是能被
一、观察缘由  2011年,南京市教研室在全市11所培智学校以“课堂观察”为载体,创新校本教研模式。针对市级公开课,制订观察量表、进行课堂观察记录、在观测统计后发现问题,通过集体备课和研讨,提出改进建议,优化教学过程。  2012年,为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我校率先在语文课堂中引进课堂观察。我们成立了七人课堂观察研究小组,由语文教研组长(即市语文中心组成员)牵头,让组内的年轻老师轮流进行课堂教学,其他
2008年6月的高考是所有高三同学必赴的一场“盛宴”。“宴席”上的每一道“菜”都是命题人精心“烹调”而成的。面对这些“大菜”,你准备好了吗?你能顺利破解这些“珍馐美味”的“材料”和“来龙去脉”吗?你会成为“宴席”上最出色的客人之一吗?《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特邀请名师,为同学们分析历年的“菜色”,展望2008年的“口味”,希望能助同学们轻松地赴这场一年一度的“盛宴”。    语文学科特邀名师:
【教材简析】《面积的意义》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通过两道例题的教学,让学生具体化厘清面积的概念,理解面积的内涵和外延,关注面积单位的自然形成,发展思维,培养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例1:结合教室里的实例,按照“物体有面—每个面有大小—面的大小是面积”的线索引导学生在表象层面上认识面积。例2:呈现一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