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之人做无情之事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553152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熙王朝,名臣辈出,有两个人身后并不寂寞。一个是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另一个是最近出现在话剧舞台上、被康熙称为“几近完人”的陈廷敬,树立了有情之人做无情之事的清官形象。
  《大清相国》是一出反腐倡廉的历史剧,一出古为今用的好戏。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把这位被历史尘封、让人敬重、值得后人学习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搬上话剧舞台,再现了风清、气正、道德、自守的精神的努力,是值得称道的。
  陈廷敬是一个大才子,一个成功的文化人,他最终以编纂《康熙字典》而青史留名。但是,史书记载得很少的是,陈廷敬又是一个惩处贪官的骁将、一个除恶不留情面的清官、一个铁腕反腐的英雄。话剧《大清相国》做到了还原历史、关照现实。观剧之后,人们对于整敕吏治、严惩贪腐、重用并保护清官的康熙皇帝和正直秉公、重情重义、高才厚德的贤臣陈廷敬充满敬意。康熙赞扬陈廷敬是“有情之人做无情之事”。这个评价,我以为很贴切。
  “有情之人做无情之事”,就是力争做到陈廷敬主张的“治国先治吏”,“以法治吏”。史载,康熙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陈廷敬上《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指出:“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当先使俭。”剧中康熙起用陈廷敬反腐肃贪,密召其进宫,赠其一个“狠”字,表明了整治贪腐的决心。面对腐败成灾,陈廷敬做到了铁面无私,无情肃贪,不管是骨肉至亲,还是知交莫逆,一律用铁腕之力、无情之心来对付,用勇气和智慧来扳倒。陈廷敬反腐除贪手不软,虎狼丛中也立身。
  话剧《大清相国》由洪靖惠根据王跃文同名长篇历史小说改编。一个年轻才女,写这样沉重的历史戏,很不容易。她历时三年,做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在小说原作基础上,作了精细的戏剧加工。通过科考腐败案、山东百姓捐粮案、阳曲百姓捐建龙亭案、熔钱所用铸铜案、云南库银亏空案等系列案件为背景,多维地展现陈廷敬的品格和才干。《大清相国》写了陈廷敬的初心和理想,也写了他的孤独和无奈。
  故事借用《四进士》的技法开篇,从写陈廷敬、张汧、郑恒、高士奇四个赶考的举子在京城“同福茶馆”里,赋诗明志,结拜兄弟入手。四人以“虎狼”为题,都写下了正气浩然的诗句。盟词是:“他日我若有幸为官,必当清正廉洁,绝不贪赃枉法,若违此誓,仁兄贤弟不用顾念结拜之情,人人得而诛之。”四名同科举子,踌躇满志,几年之后,都做了高官,但是,陈廷敬的这些昔日的好友们,却最终因贪腐和陈廷敬逆向而行,相继落马,两人被诛。真正不忘初衷、身体力行者,唯陈廷敬一人。
  高士奇做官后改变了信念,指责陈廷敬说:“这天大的乱子,地大的银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陈廷敬,要你多管闲事!”高士奇因屡受贿,圆滑苟营,最终被康熙皇帝贬退回籍;出身寒门、高中状元、立志“但求一线蝼蚁命,便敢只身斗虎狼”的郑恒,因卷入建龙亭贪污案而下狱,被判斩立决,陈廷敬在刑前赶到狱中和他见面,痛心疾首地说:“这贪腐之路乃是不归之途,如今眼前无路,已无法回头。”“一个龙亭案,饿死多少黎民,累累白骨,哀鸿遍野,致百姓于水火之中,你心何安啊?”郑恒于是在一张白纸上书写了“我本高洁”四个大字,以示悔恨;而忠厚耿直的张汧,却为妻舅索额图所累,渎职容贪,不查致使云南库银亏损30万两,成了震动朝野的王继文贪渎案的第一帮凶。康熙帝让陈廷敬审此案,并判处张汧缢首(弓弦绞杀)。陈廷敬在皇上面前为张汧求情不成,只得满怀痛惜之情,拿着郑恒遗书“我本高洁”四字,到监狱为张汧送行。四个同期的知识分子,在贪腐成灾的乱世之中,三个都异化了,唯陈廷敬一人始终坚守初心、一生干净,得以立朝堂50年不倒。
  陈廷敬反贪无情,其实却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他的心爱之人月媛成为张汧之妻,尔后,自己的女儿和月媛又因张汧案的牵连,遭流放宁古塔,其中的悲苦,只能默默隐忍。他的昔日好友,两人犯了死罪,一人成为政敌,内心孤苦更无以言说。郑恒和张汧受刑后,舞台上漫天飞撒、满地铺陈的白色纸钱,外化了陈廷敬祭奠故友知己的痛惜之情。“有情之人做无情之事”,这个铁腕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寂寥与伤感,但他对自己为国为民严厉肃贪的行动,却从未后悔或动摇过。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了排好这部戏,请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著名导演王晓鹰执导。全剧节奏流畅,简繁得当,品相高尚。人物虽多,但各有个性,而且在剧中是发展的。情节构建跌宕起伏,戏剧矛盾一波接着一波,故事性很强,近三小时的演出,看着并不觉得冗长。演员阵容坚强,除饰演老太监、索尼、鳌拜的是三位老演员外,以青年演员为主体。优秀青年演员田蕤饰演陈廷敬,可谓是勇于担当、不辱使命。他出色地完成了陈廷敬这位清代贤臣的塑造。田蕤为这个角色投入了巨大的心血,通过一系列充满激情的收放有度的表演,把陈廷敬的逐渐成熟老到和复杂悲苦的心态细腻地表演出来。科举试题泄露事件后在朝堂上和鳌拜对峙那一场戏,年轻气盛、锋芒毕露的陈廷敬在皇帝面前,力陈自己的政治见解,充分显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才情。在尔后五十多年的宦海浮沉中,他把握住“忍、等、稳、狠、隐”五个字,在爱情和仕途受到挫折时,忍受痛苦和不公;在受冷落还乡时坚持等待;在被皇上委以重任时不骄不躁,不轻易受私人恩怨纠缠而影响判断;依法治吏,惩戒贪腐,铁面无私;功成名就,全身而退。田蕤的表演发自内心,激情澎湃而有控制,语言、表情、眼神和形体的分寸感和层次感很清晰。
  《大清相国》虽然是以反贪为主旋律,但也没有削弱感情戏的成分。编剧为陈廷敬虚构了红颜知己赫舍里月媛,并设计了“定情盟誓”“退定续誓”“诀别毁誓”三场戏。陈廷敬对月媛三次鞠躬,均是以“无言”诉有情,每次鞠躬的含义是不同的。第一次是两人定情时相知相许的情义。第二次发生在月媛跪求陈廷敬救自己丈夫张汧时,而陈廷敬什么也不能许诺,只能向她深鞠一躬。最后一次是月媛被流放宁古塔时,两人诀别,天长路远,死生茫茫,月媛心怀怨恨,陈廷敬愧疚难当,这最后一次长长的鞠躬作揖,更是苦涩尽在不言中。“四进士”中的其他三位的表演也各有鲜明的个性,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清不设“相国”之位,“大清相国”是康熙皇帝给陈廷敬的殊荣,也是他坚守初心、善作善成之所得。小说中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的评价是:“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康熙皇帝深知自己的老师是个至情至性的宽厚仁德之人,委派他去揪贪除贪,挥舞反腐的大刀,无情地砍向挚友亲朋,内心会有多么深刻的痛苦,所以真诚地拜谢道:“廷敬先生,学生玄烨,代天下苍生,我大清万千的子民谢过先生。”有情之人陈廷敬,以社稷民生为重,毅然接过了整治贪腐的无情之刀。这场君臣交心的戏,也颇具张力,令人动容。
  长篇小说《大清相国》的作者王跃文写道:“陈廷敬曾被康熙皇帝赞为完人,但我并不相信世上真有这样的人。不过世人好为尊者讳,隐恶扬善又是古风,陈廷敬即便真有瑕疵,也无史料可供寻觅。……我写所谓历史小说,不自觉地就落入了这个窠臼。我其实是自愿陷入这种古典审美模式的,与其说是历史上的真实的陈廷敬,不入说我希望历史上真有这样的人物。”王跃文的意愿,也是今天广大老百姓的意愿。真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多出几个陈廷敬这样的清官、好官。
其他文献
1944年12月26日,话剧《玻璃动物园》在芝加哥市民剧院首演。1945年3月31日,田纳西·威廉斯34岁生日后的第五天,《玻璃动物园》在百老汇Playhouse剧院演出。之后,该剧不断复演并一再感动世界各地的观众。2016年1月,《玻璃动物园》登陆上海舞台,为了更原汁原味地呈现这部经典之作,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特意邀请了美国导演大卫·埃斯比约恩松(David Esbjornson)执导。演出后的第二
期刊
空荡的舞台,矗立着一堵由大约20个简陋木箱堆砌而成的高墙。随着演出的进行,这堵高墙被拆解,木箱的不同组合构筑成了不同的戏剧场景——战火下的避难所、柏林办公室、前往故乡的大巴、父亲安葬的墓地等。关于战争的记忆,对于故乡的怀念混合着战火的硝烟和家破人亡的伤痛被尘封在心底,不愿去回想和提及。那堵构筑在心中阻隔着我们回溯过往历史的高墙,在木箱的一次次搬动中被拆解成碎片,又在一次次重组中被还原成记忆中的场景
期刊
汉堡德意志剧院的《约翰·盖博吕尔·博克曼》,既富有创新性,又准确把握了原著精髓,做到了两者兼美,十分难得。走进大宁剧院,乍一看,很难想象这是现实主义大师易卜生的作品,在汉堡德意志剧院的演绎下,戏剧呈现出“卡夫卡式”的风格——无法言述的逼仄房间,狭长的窗户,面目模糊的主人公,丑恶而病态的人物关系……而恰恰,这种直观表达切中易卜生创作《约翰·盖博吕尔·博克曼》的主旨:个体在权力的腐蚀下被异化,变得越来
期刊
“国际导演大师班”是上海戏剧学院从2009年开始创办的一项全面引介当代国际导表演艺术名家创作技法的系列高端学术项目,迄今为止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八届,包括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德国、大洋洲、北欧五国和南欧五国,涉及了西方具有较大戏剧文化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各国的导演艺术家们在与中国戏剧人的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观念交锋,是大师班对中国乃至世界当代戏剧文化发展最突出的贡献。本文将以德国导演大师班为例,具
期刊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优秀德语戏剧作品在中国上演,引发了国内戏剧圈对其创作风格、方法、理念的热议,德语戏剧似乎被戴上了某种神秘的光环。2016年6月,拥有半世纪历史的“柏林戏剧节”来到了上海,带来了三台风格迥异的剧目,上海的观众终于可以一睹真容。为促进更深入的交流,上戏田蔓莎主持的戏曲创新工作室组织了讲座和工作坊,本刊特别精选了一些精彩内容,就让这些德国创作者来为我们揭开德语戏剧的神秘面纱吧。  为何总
期刊
近日,浸入式戏剧(Immersive theatre)《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在上海未演先热,12小时斩获百万票房,一万张预售票迅即售罄。这部风靡全球的作品到底有何魅力?浸入式戏剧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戏剧形式?本刊采访到了Punchdrunk艺术总监菲利克斯·巴雷特(Felix Barrett),让他来为我们解答这些疑问。  让观众成为戏剧的核心  菲利克斯做浸入式戏剧的初衷,是想要
期刊
荷香悠长、蝉声激越、彩蝶飞舞的炎炎夏日,走近上海京剧院的排练厅,由远及近,清亮圆润的老生唱腔在长长的走廊回响,他就是今天采访的主角傅希如。为了8月的专场演出,他和他的团队一起,顶着高温酷暑投入紧张的排练之中。  初识傅希如是在今年上海戏剧学院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举办的莎剧系列展演中,他的代表作《王子复仇记》又一次上演。儒雅、端方是傅希如给我的第一印象,但京剧舞台上的他是能文能武、实力不凡的
期刊
不久前,柏林德意志剧院带来了于2014年排演的剧作《等待戈多》,在大宁剧院上演。尽管已看过很多个版本的《等待戈多》,但今天的主创如何解读贝克特依然是我所感兴趣的。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名作。贝克特这位曾当过乔伊斯助手,也被法西斯追捕过的剧作家,在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投身了带有实验性质的戏剧创作,他的风格后来被归为了“荒诞派”。此类剧作,充斥着荒凉、隔膜、悲观、迷茫、虚妄、绝望,这正符合“二
期刊
2016年6月,受邀于北京第七届南锣鼓巷戏剧节“文学剧场”单元,上海戏剧学院2012级戏文系创作班的同学在蓬蒿剧场上演了两部作品:《建筑家》和《后雷雨》。前者以叙事体戏剧的形式描述了逃亡上海的匈牙利建筑师拉斯洛·邬达克(Laszlo Hudec)的建筑家生涯,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完成了一种自我关照,传递出非常鲜明的、戏文系独有的对生活状态地表达。《后雷雨》则以曹禺的剧本《雷雨》《北京人》为基础,利用
期刊
对于家住近郊的戏剧爱好者王阿姨而言,以往去剧场看场戏不仅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烦心事。因为能看的戏少且路程遥远,自然要从剧目选择、日程安排、出行路线上反复比较,精挑细择。这几年,相同的选择却不再令她费神,原因极其简单——随着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提速,上海剧场的版图正在不断扩容,不仅市区级剧场星罗棋布,各类民营剧场也在都市各个角落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用王阿姨的话来描绘,“突然感觉到处都有了剧场,好戏多得排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