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模拟法庭进校园“零犯罪”法制教育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xia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势在必行,它关系到学生们能否健康成长。法制教育,旨在培养中学生确立初步的遵纪守法观念、依法办事的意识以及法律至上的观念。要使中学生认识到法制是治理国家和社会最重要的手段,唯有法律才能充分保障人的权利。
  “模拟法庭进校园”是我们学校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又一项新举措,它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模拟法庭进校园”形式,为创建“零犯罪校园”提供了法律保障。该举措充分利用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传递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得到较系统的法制教育。逐步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紧密结合的学校法制教育网络和体系,可以防止空洞的说教。实践证明,“模拟法庭进校园”是一项深得人心、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方式,下面我就具体说说我们学校的做法。
  一、“模拟法庭进校园”的活动深得人心
  “模拟法庭进校园”是指在教师或者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人员的指导下,以司法审判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案件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等,在学校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活动。
  “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参与,综合运用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司法基本技能等,通过分析和研究案例,模拟案件的处理,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把握好案情与法律间的关系,做到活学活用,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二、“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的开展特点
  1.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 ,贴近学生生活,更少说教
  “模拟法庭进校园” 是青少年法制宣传的重要措施和方式,融知识性、教育性、警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法律的严肃性,更好地理解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明白“实施违法犯罪必受法律制裁”的道理。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庄严神圣的法庭氛围中感受法律的神圣、威严、公平、公正,从而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对真实法庭审理过程的演示,摆脱了单纯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亲身实践相关的法律知识,让法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制教育。
  2.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响应国家“推进依法治校 构建和谐校园”的号召,教育方式生动活泼
  为响应“推进依法治校 构建和谐校园”的号召,按照依法治校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大局,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教育发展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师生成长相结合,求实创新,积极推进依法治校,为学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丰富师生文化生活,更为了使师生了解法律、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做一个真正的法制公民,以真实的案例、生动的庭审现场达到最大的宣传警示作用,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
  3.法制教育方法多样化,学生学法、用法氛围浓厚
  根据调查,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校园法制教育形式简单,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缺乏直观的教育,使法制教育达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很多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纪守法,“模拟法庭进校园”,改变了过去单纯给青少年灌输法律知识的宣教模式,以更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形式进行法制教育。学生模拟组成法庭上的各种角色,演绎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真实案例,活动开始,通过一幕“情景剧”的方式将真实案例回放,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使整个表演更为生动。
  通过富有成效的“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增强学校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和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使学校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律素质得到明显增强,真正做到教师依法执教、学生自觉守法,为全面推进学校法治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与学校的法制教育相互融合,实现了法制教育途径的多样化;把“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与政治课教学相互融合,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与研究学习相结合,突出了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特点,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体验。
  (责任编辑黄晓)
其他文献
美的教学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富有生命情感的活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应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沃野。然而在今天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大量与美的境界相违背的现象,教学过程缺乏诗性智慧和美的意蕴,给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了解、关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非美”现象,剖析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改进教学,达成教学美的前提。  1.以知识为中心  在现实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绝大多数政治教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日益多样化,其中课堂讨论成为教师们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讨论着眼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新理念。但是,观摩许多政治课后发现,课堂讨论较多的是流于形式,成为公开课、优质课“做秀”的手段,难以收到成效,影响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利用好课堂讨论这种课堂组织形式,实现高中政治的有效教学,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
“夫文章之道,自古称难”,中学生更是视作文为天下第一难事。作文难写原因很多,其中,偏重写的知识或技巧的传授,忽略对学生作文激趣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究竟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朗读激趣    比利时学者G.德朗舍尔说:“在我们的教学形式中,教师的口头语言行为表示了他所做全部事情和他要学生做的全部事情。”苏霍姆林斯基则更明确地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极
[摘 要]历史是一门缤纷多彩、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新热点,开展丰富的历史综合实践活动,拓展了高中教学活动的途径,也提升了教学有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一历史;综合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6-0036-02  近几年,围绕着“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和学科核
[摘要]笔者就本校现阶段高中生的英语基础和高中英语的教学现状,指出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并论述了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实验目标。本人在两年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分层教学的探讨与实践,认为分层教学有利于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达到“困难生转化,中等生提高,优等生拔尖”的
[摘要]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学生 地理 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
一、考核方向分析  1.考点分布(表1)  2.考核方向  考察地图知识,河流常是判读等值线图和剖面图的切入点;自然地理中,地形、气候、植被等各要素与河流密切关联;人文地理中,河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且最重要的淡水资源,“河流”在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的区位选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区域地理中,古代文明的发源大都与河流联系在一起,至今一些大河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区仍然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达地区。对河流
案例背景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过程”。在互动的课堂中,要求师生间、学生间呈动态信息交流,而不是单向的传授或被动地接受。只有平等地参与课堂交流对话,这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当然,有效的互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问题的设计。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没有巧妙的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巧妙的问题,学生也不会深入思考;没有巧妙的问题,学生得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及较高的专业素养,这是音乐教师的立足之本。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社会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音乐教师还应转变观念,不断加强各方面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方能迎接课程改革中的各种挑战。  一、在教研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教研活动是指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探究活动,它是教师成长与进步的“摇篮”。教研活动范围很广,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各级各种培
摘 要:幼儿时期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时期。为了使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教师可以从培养绘画兴趣、创设自由环境、积累生活经验、启发引导幼儿、客观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等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关键词:绘画;创造力;培养  德雷斯德纳指出:“绘画是富有创造力的一种艺术。”保护幼儿的创造动机、创造兴趣,是培养幼儿艺术创造力的重要基础。在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尽量少干预,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