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感,是语言学习者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语言学习者在与语言发生联系时,对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情味等,迅速地、自动化地作出判断的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有了良好的语感。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语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就费时费力,或词不达意,语言的工具作用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因此,培养训练语感,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呢?
  
  一、强化阅读,博闻强记,让学生自我感知大量的语言,并从中领悟规律,学会运用
  传统语文教学比较重视博闻强记、熟读背诵,要求整体把握、涵泳领悟。但是,当前一些语文教师没有掌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在形式的翻新和立异的时尚中,以反对死记硬背为名否定多读、多写的方向,学生对课文读得越来越少,背诵的文章更是越来越少。语文课的第一要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是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机制。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下大力气去建立这个机制,学生是不可能把语文真正学到手的。
  从语言学习的规律看,语文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大量的感性积累。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达到更高的层次创造。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思想。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朗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因此,好的文章应该尽量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体会出来。对那些不可言传的意蕴、意在言外的含蓄和词语的色彩,更要靠语感去体味,这样,才能打破朗读时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才能为形之于声做好心理准备,才能较为准确、自然地表达出思想感情。为了增强学生的语感,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1.扩大阅读量教师应制定激励学生大量阅读的措施,注意给予适当的指导,重视阅读速度的培养和学生阅读量的积累,不要过多地要求学生以理性分析去代替感性的直觉感受。
  2.增加朗读量在语文教学中,应提倡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用美学家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这段精辟的描述,便是朗读、揣摩的实质。朗读除了动脑、动眼外,还得动耳、动口。在增强语感上,朗读有其独特的功效。因此,必须增加朗读量。
  3.加强与改进背诵训练
  鉴于现行教材中规定的背诵量太少,不足以形成语言积累,更不足以形成语感,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适当地给予补充。同时,不仅要指导学生会背新授的课文,还要指导学生经常温习过去已经背诵过的课文。
  
  二、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借助表象,产生联想、想象,把握语言文字,从而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
  任何一篇文章,都反映作者对事物的某种感受,并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向读者表达这种感受。虽然读者与作者对某一事物的感受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但不管这种差异有多大,作者的感受总与读者的感受存在着共性(相通性),不然,语言文字将失去它的工具性,使交际成为不可能。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不是单从语言、文字去研究,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正如叶圣陶所说的那样:“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如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百草园景物的段落,用词精当,描述生动,情趣盎然,文中用“碧绿”形容菜一片绿油油,用“光滑”写石井的栏杆又光又滑,用“高大”突出皂荚树的姿态,用“紫红”形容桑葚成熟后的色彩;还有蝉的“长吟”,黄蜂的“伏”,叫天子的“窜”,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以及斑蝥能“喷出烟雾”,何首乌有“臃肿”的根。这些词句具体地写出了草木虫鸟的特点,反映出儿童的生活情趣。理解这一段话,要着重抓住有关的形容词和动词,它是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具体感受,与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有相通性。如果把学生的这种感受挖掘出来,使之产生表象,让表象参与理解,就能达到准确把握的目的。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回忆一下文中有关草木虫鸟是什么样子的,使这些东西真真切切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再让学生把“看”到的景象描述出来。这样就把词和它所表述的事物联系起来,并将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以后当遇到某个词语时,学生就能想到某种景物,就能迅速地用词语来表述。于是,良好的语感就这样在由语言到内容,再由内容到语言的“来回”中形成了。这也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意了。”
  
  三、注意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兴趣,并在方法上给以适当的指导,变生吞活剥地接受为融会贯通地吸收语言
  1.揣摩语言的分寸感
  分寸感就是对语言运用准确的一种敏感。比如《洲际导弹的自述》中懂得“我有时没用液体火箭发动机,这时我身体的大部分被液体推进剂贮箱所占有,人们叫我液体导弹”用上“有时”和“大部分”,就起到限制的作用。
  2.揣摩语言的畅达感
  畅达感,就是对语言的通顺表达的敏感。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有句:“我的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不但在内容上写出了“我”对父亲的深情,而且在结构上呼应了前文,使文章语言连贯,意思表达得非常明白、顺畅。
  3.揣摩语言的形象感
  形象感,指的是对语言所表达的情态、意境的敏感。如袁鹰的《井冈翠竹》中“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骑兵;有的看来出世不久,却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这段优美的文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井冈山翠竹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赞美之情,令读者对形象、诱人的景物(毛竹)印象深刻,同时与作者产生共鸣。
  4.揣摩语言的情味感
  情味感,指的是在听、说、读、写中对语言所包含的情味的敏感。有些词语有感情色彩,褒贬分明,当然也有中性的词语,这对多数学生来说理解并不难。但也有特殊情况,如高尔基写海燕“高傲”地飞翔,是贬词褒用;而鲁迅在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后,加了一句评语:“实在标致极了。”用的却是反语,包含讽刺的意味。
  总之,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符号转化成形象,让学生多接触多使用语言材料。只要反复实践,使语言的隐含意义以各种方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反复出现,形成反复的语言刺激,就会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一种顿悟的感觉,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
  (责任编辑 韦 雄)
  
其他文献
12月7日,在2017年中国建筑防水行业年会上,由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和《中国建筑防水》杂志社联合在全行业开展的“建筑防水行业科学技术奖一工程技术奖(金禹奖)”(简称“金禹奖”)2017
要想提高成绩,必须减少“差生”的人数,这是老师最头痛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透彻分析化学“差生”产生的原因,详细介绍转化“差生”采取的策略。一、“差生”产生的原因 1.来源复杂,差异悬殊我校虽然是一所县级重点高中,但建校时间短,地处偏僻,生源差。学生来自农村中学,师资设备差,从目前我县来说,大部分初中无法进行分组实验,甚至演示实验都难进行,本来有趣的学科也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动手能力差,
受德国屋面工程协会和欧洲部分防水企业、培训学校的邀请,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组团在2015年10月22日至11月14日间访问了欧洲。1欧洲防水与屋面材料生产企业1.1奥地利碧谢·
8月7日,《中国建筑防水》杂志社、苏州市建筑防水保温行业协会联合发起开展“苏州市商品住宅渗漏情况调查活动”,并在苏州防水研究院召开了“苏州市商品住宅渗漏情况调查活动”
特级教师王菘舟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王崧舟老师还说,“语文味”还表现于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然而,我们看到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师是变着“花样”进行讲解,甚至是变着“花样”“瞎闹腾”,结果就变成了“岸上游泳教学课”。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读味”不够。为了让语文味回归语文课堂,语文教师一
以新课程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思考,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事实上,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思考,只有深刻变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因而,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课堂”涵义的重新理解    1.课堂——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教学归根到底是一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为此,初中化学新课标要求:“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自学……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善于激发兴趣,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绪言》作为开篇,往往被忽视,实际上《绪言》是学生真正接触化学的第一节课,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影响。在《绪言》中
2015年12月15~17日,由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与《中国建筑防水》杂志社联合开展的第二届“建筑防水工程金禹奖”(以下简称“金禹奖”)评选活动,在第十三届国际屋面和建筑防水展展会现场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归根结底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光有教师的干瘪说教,而不激发学生的求
针对西安地区特有的地裂缝现象而造成的地铁渗漏水情况,采用聚氨酯-环氧树脂复合灌浆法,很好地解决了地裂缝下渗漏水问题。本文对复合灌浆所采用的钻孔埋管法工艺进行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