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标为纲,以立人为价值取向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5950910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淡化考试大纲,落实课标理念
  课程标准所呈现的作文教学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学生观,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围绕这一基本理念,课程标准从学与教两个层面对作文教学的实施与评价提出了要求,归纳这些要求可以看到三个特点,这就是:作文空间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表现手法由“共性”向“个性”的转型;评价方式从“一统”向“多元”的转变。这三点集中体现了多元开放、能力培养、创意表达的作文思想。作文教学与评价要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教者应该明白与关注作文教学所隐含的生活、思维、态度、情感、表达这五个维度。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能真正地去关注并实践这些维度,那么,课程际准中作文教学与评价的理念就能很好地落实。
  日常作文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日常作文教学是两张皮,实际的教学思路与做法和课程标准所确定的作文教学的理念不一致,仍然遵循传统封闭的教学程式:教师命题一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用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取代充满人性美和生活之趣的表达审美训练,程式化教学代替了动态教学。由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与评价走进了多重误区,如习作空间封闭、表现手法单一、评价方法单调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充分说明了目前高中作文教学与评价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落实是不够的。
  我们知道,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指令性文件,它规定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标准,指出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并给出了课程的实施建议。考试大纲是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高考命题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高考的命题方向,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之间没有矛盾,但是它们的功能不同。课程标准是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大纲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
  从课程意义上来说,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更应该依据的是课程标准。因为,课程标准是作文教学的“纲”,只有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落实作文教学,才能纲举目张,全面系统地达成作文教学的目标,实现学生作文能力的全面提升。
  从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在日常作文教学与评价中应该淡化考试大纲的存在。由于大多数教师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作文的教学与评价更多的是以考试大纲为依据,造成了程式化地割裂了作文能力形成的序,套话式地构建作文教学内容,模式化地制定评价标准。重技巧轻思维、重形式轻思想、重局部轻整体的作文教学现状。在这种作文教学与评价体系的影响下,课程标准的理念实际上是被模糊,甚至被漠视了。
  二、认真甄别、选择和运用范文
  为应对高考,教学中通行做法是以范文分析为核心的“套路”的练习准备,且在高三教学阶段特别突出。这种现象的存在是普遍的。我认为,日常作文教学(尤其是高一、高二阶段)需要有个序,这个序能集中地体现课程标准对高中作文教学的要求,能促进考生个性作文认知能力的提升与发展,而这绝不是“范文”所能替代的。但在高三备考复习中,以范文为核心的作文“套路”教学只要是适宜地、而非过分地进行,我认为应该是可以的。
  因为高考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很清晰的,这就是怎样让考生在高考中写出满意的作文来,说白了,就是提高应试分数。因此,高考作文复习要抓的牛鼻子就是规范写作行为(包括写作思维、写作态度、写作习惯等等)。从这个层面上说,以范文分析为核心的套路练习并没有错。但关键是怎样去认识、选用所谓的“范文”,这是一个教学思想的问题。目前,教师、学生手中都有大量的范文,但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范文的选用是随意的,没有认真地甄别、选择,对范文的利用也基本上是停留在表现手法的文字表象分析上,而对范文的本质——作文的思想与思维很少有做深度分析的。
  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要对“范文”加以甄别,在甄别的基础上严格筛选。既然是范文,首先它应该是规范的,这包括思维、文体、结构、表达等多个层面。从近年高考考场作文的实际来看,真正做到“规范”的作文为数不多,即使是一些优秀作文也很难说有“规范”的文体与表达。针对这样的情况,作文教学的范文不一定只局限于历年高考的满分作文或优秀作文,还应当选择一些名家的短文。根据我个人的教学感受,坚持选用名家短文作范文的效果要胜过考生的优秀作文。利用范文教学,学的应是范文所具备的独特的思维与规范的文章组织结构法。这里还是要说一句,
  “范文”只能供教学借鉴用,而不能受其束缚,否则只会制约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这里笔者想强调的是:高考作文是一种特殊的作文,准备是需要的。主要是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作文思想与情感的准备,通过训练作文思维方式等,积累思想,丰富情感,做到准确审题,正确表情达意;二是作文素材的准备,要分类别准备。尤其要注意一些时新的素材;三是作文技巧的准备,梳理作文常用技巧,并通过具体的训练落实。
  背诵优秀作文没必要,但揣摩解剖一些优秀作文的立意、谋篇、写法是完全需要的,当然揣摩是为了借鉴,为了更好地提升作文水平。实际上,在教学中让学生认真地揣摩透几篇不同类型的作文,到作文时参照这些作文的思维方法及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作文,对提高作文能力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三、思维水平是写作能力的关键
  一般来说,写作能力可以分为抒情、记叙、说理三种,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应该更重视哪一种能力?这很难说。因为这三种能力是从三种不同表达方式的角度来分的,从学习写作的角度来说,都应重视这三种写作能力的形成。但由于每个人的写作知识结构、思维方式、阅读视野、个性特征不一样,在写作学习中会偏重于某一种能力的形成。对这种写作偏向应该加以爱护,而不能轻易否定。
  近几年呈现出来的高考优秀作文,以抒情式作文为多,规范的议论文很少。而像样的记叙文则几乎看不到。这样的现象,在令我们担忧的同时,更值得我们去反思。但这不是命题的问题,也不是评卷者的问题,而是教学的引导与作文者认识上的问题。因为考场作文中规范的议论文、记叙文很少。相比之下,写议论文、记叙文得高分的就要比写抒情散文的少,这给教师和考生带来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写抒情散文易得高分。这样,教师教学和学生写作借鉴或模仿的也是抒情散文,那么抒情散文成为作文的主体样式也就不奇怪了。由于议论文的理性思维往往是显性的,而抒情散文的理性批判思维是隐形的,抒情散文的理性批判思维不如议论文强烈这也是事实。但抒情散文有它的表达优势,这就是学生可以在文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和当代高中生的文化个性价值认同及阅读取向是一致的。因此,考场作文无论是议论性的、还是抒情性的,只要在试题规定的作文规则之内,都没有必要加以非议。我们要做的事是去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研究与探索怎样进一步培养与提升学生写作中的理性批判思维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作文时无论是抒情、议论,还是记叙,都可以写出高水平的文章来。
其他文献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松山湖中心小学”)在12年中推行的课程改革是东莞基础教育改革的标志性与典型性案例。三个阶段的课程改革也深深地映射出不同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第一阶段以“学校课程再造”为工作抓手,运用“整合与联动”方式方法构建起“全人课程”体系,聚焦课程理想和课程体系;第二阶段以“教师生态发展”为工作抓手,将“整合与联动”内化为课程改革的思想文化,教师群体实现了从课程认知、
经典作品赋予我们多角度解读的广阔空间。潜入文本深处,换一个视角,我们就会对文本产生新的理解。从老王去审视杨绛的《老王》,便是深入文本、细读文本的一把金钥匙。  以往人们解读《老王》的时候,总是趋向于两种途径。首先,老王这一人物是作者着力描述的对象,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老王展开的,所以,人们解读《老王》的第一条途径便是揣摩老王这一人物形象,比如用心揣摩老王的生存状态、老王的为人处世、老王的性格特点。另一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一经公布,几乎所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和相关读者都会惊叹:“仰望星空”不是温家宝总理所写的那首已经流传已久的诗歌的标题和主旨句吗?温总理还在公开场合讲话时诵读过这首诗。于是“仰望星空“这一富有想象力、蕴涵中华民族理想与事业追求精神的词语,也就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京的不少学校和班级就把这个闪耀着中华民族和中国当代政治哲学光芒的词语——“仰望
一、大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  有媒体报道,某大学生在校园内举条幅示爱,“九个字竟错了两个”。这种极端的例子出现在当代的大学校园里,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语文素养不容乐观,诸如书面语言上的语句不连贯、词不达意、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不会用等,已不是个别现象。在批改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就有老师感慨:我们不只是在批改“论文”,更多的时候是在批改“作文”。不少学生连“作文
近日笔者仔细阅读了英国一家教育网站(www.teachit.co.uk)教学设计的案例,觉得耳目一新,其教学设计所彰显的特色和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迥然不同。本文选取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的教学设计加以译介,并和我们的教学设计比较,意在为我们的一线教师打开一扇近距离接触英国母语教育的窗口,使我们在比较中感悟,在对话中沟通,在借鉴中提高。    一、英国《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教学设计的呈
广西南宁市第四中学韦瑞玲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案例。从这个体现语文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例中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课改的背景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又惊奇地发现,在这一变化中有一个基本的因子没有变。于是乎,语文课堂教学的“变”与“不变”,就成了决定我们能否和谐统一地处理课堂教学的一对“矛盾体”。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在这“变”与“不变”中和谐共生,推动语文新课程向前发展。   下面我们就从韦老师
教学目标    1.感知戏剧情节,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2.品析人物语言,体验角色情感,分析人物性格。  3.细读剧本,借助材料,探究夏洛克形象的复杂性。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布置:认真阅读剧本,熟悉剧中各个人物,并思考:假如剧中这个人物不出场,剧情又会怎样。)  【设计意图】戏剧内容比较多,需要学生课前预习,带着问题阅读,初步熟悉人物角色及其在本场戏中的作用,为课堂服务。   
一、教学设想    《红楼梦》第一回至第五回犹如全书的“序幕”或“缩影”,小说从第六回才开始展开故事情节。曹雪芹安排前五回的目的,是将自己的创作意图、作品的主题、作品的主线、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归宿等,作或明或暗、或详或略的提示,使读者一开始就能大致了解全书,不致读来漫无头绪。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第三回,通过荣国府的女主人对来自苏州的第一次见面的十三岁的外甥女林黛玉的接待,极其自然地介绍了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首篇课文,也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在课堂上首次接触的新闻稿。虽然此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触过大量的新闻,耳濡目染,有较丰厚的积累,但这些认识还仅仅是感性的、零碎的。因而在教学中如何系统梳理这些零碎的认识,使学生对新闻这种文体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并在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阅读和写作技能,无疑是本课乃至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一次听课调研中,有位
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开展相关活动、建构革命传统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从青少年关注的现实问题出发,将青少年在成长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唤起青少年的情感共鸣,拉近青少年与革命传统之间的心灵距离,激发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明确青少年的时代使命。我是江苏省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