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变”与“不变”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g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南宁市第四中学韦瑞玲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案例。从这个体现语文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例中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课改的背景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又惊奇地发现,在这一变化中有一个基本的因子没有变。于是乎,语文课堂教学的“变”与“不变”,就成了决定我们能否和谐统一地处理课堂教学的一对“矛盾体”。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在这“变”与“不变”中和谐共生,推动语文新课程向前发展。
   下面我们就从韦老师的教学案例中赏析“变”与“不变”的魅力吧。
   先说说“变”—理念在变,模式在变。
   第一,教学理念在变。
   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从关注教师如何“教”到关注学生如何“学”,从关注教师“讲”得怎样到关注学生“说”得怎样,不是看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如何精彩,而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如何扎实。韦老师在《故乡》教学中很好地实践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中可以看到他们学得积极主动,学得轻松愉快,他们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他们自己先阅读、寻找、思考,提出问题,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自己解决问题。如同学们指出:“闰土是一个贫苦农民”“闰土是一个苦命的人”“闰土是一个麻木的人”“闰土是一个可怜的人”“闰土是一个少年时聪明,中年时愚昧的人”。这5个一连串的概括是学生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老师的预设,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阅读、探究,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闰土的前后对比描写,深刻地把握了人物性格命运的核心,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
  学生在对文本描写细节的体验方面,尤其显示了积极主动性和独特性。如对少年闰土的肖像描写,学生细细品味文中的细节:
  
  生:第1 5段写“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将他套住了”,这一段中的“紫色的圆脸”“小毡帽…‘明晃晃的银项圈”等词语,表明少年闰土很健康,样子很可爱。
  生:我觉得少年闰土英俊、活泼。第12段写他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样子应该很英俊潇洒,像个小英雄。
  
  生:“明晃晃的银项圈”说明他的父亲很爱他,而且说明他的家境应该还行。
  生:少年闰土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很健谈,也说明他懂的事情很多。
  师:“滔滔不绝”,很形象。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作者用了许多省略号,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不知道对不对?
  
  师:注意到了标点符号的妙用。很好!还有哪些段落也写了少年闰土?
  韦老师在这里并没有牵着学生走,而是放飞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阅读,自己去体验,自己得出答案。《礼记·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指的是老师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让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高明的教师的教学正是如此。
  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在变。
  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教学互动模式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师传生受”的教学模式。课堂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了新课堂模式的亮色。韦老师《故乡》的教学彰显了这一亮色。课堂教学互动模式的选择运用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也因此成为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故乡》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来落实。一是学生个体批注:老师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展开联想,请学生把关键的词语勾画出来,把分析批注上去,然后一起朗读,感受作者精彩的描写。二是学生分角色朗读: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我”与“闰土”重逢的一幕。请几位同学扮演“我”、闰土和母亲,朗读他们之间的对话,体会儿时好友在阔别二十几年后不喜反忧的情感,学生体会到了“充满了压抑的气氛和悲哀的情绪”。三是小组讨论模式:老师布置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是“作者塑造闰土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意义”,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农民生活很苦”“同情闰土的疾苦,但是又批判闰土的愚昧和麻木”。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基本上把握了小说的主题与作者的情感倾向。
  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这是哲学中不变的定律。优美的形式可以更好地表现内容,好的内容因为形式优美而更加光彩夺目。课堂教学历来就有内容和形式之分,选择新颖的课堂形式和方法就是为了更好地彰显课堂内容。没有课堂目标的达成,再优美的课堂形式也是毫无价值的。语文新课程“变”的是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变”的是课堂教学目标——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
  韦老师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她为自己的阅读教学确定了三个目标:1.通过品词析句,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2.通过品词析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3.通过品词析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三个目标不仅在《故乡》的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了,而且形成了她“不变”的阅读教学原则。这对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语文课堂“泛化”的误区是一剂清醒剂。
  从语文阅读教学能力培养的角度看韦老师的案例,一是培养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核心能力,即通过文学语言的揣摩深刻地理解文学的内容。理解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偏离这个核心就会形成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二是培养和训练了学生评价文本的鉴赏能力,这是在阅读理解能力之上的提升。
  先看第一点。韦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闰土“少年时聪明,中年时愚昧”:
  
  生: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生:从12段到30段都是写“我”回忆少年闰土。
  师:嗯,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这个片段,以加深对内容的了解。
  (学生齐读12段到30段)
  生:我觉得少年闰土英俊、活泼。第12段写他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样子应该很英俊潇洒,像个小英雄。
  生: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写闰土。如12段“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和18段中的动作描写,15段“见人很怕羞”的神态描写,21、23、26和28等段落中的语言描写。
  
  生:我觉得少年时的闰土充满智慧和热情。动作机智灵敏,“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跟“我”谈得来,“你…‘我”相称,已经没有陌生感,很亲密了。
  
  生:老师,我认为描写少年时闰土的文字在第55段也有。
  
  生:20年前的闰土有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项带银圈,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捏一柄钢叉,是个小英雄。20年后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红活圆实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但手中多了一支长烟管。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巨大变化。
  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语言的品读不难得出结论:少年闰土“健康”“活泼”“热情”“多知”,与“我”交朋友,而中年闰土“衰老”“迟钝…‘麻木”“可怜”,与“我”“隔膜”了。如此反差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生: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
  生:天灾人祸。
  师: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生:把未来寄托给神佛。
  生:他迷信。
  读文学作品,就要懂得从语言描写的细微处看出人物的命运轨迹,透过字里行间探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独特匠心。这就叫做会读书,韦老师就是让学生自己会读书。
  再看第二点。文本的理解能力是让学生钻进文本中“咀嚼”语言塑造人物的魅力,文本的鉴赏能力是引领学生“跳出”文本,“居高临下”地对文本的价值作出理性判断,这种高层次的价值判断能力也称为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韦老师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这种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的升华。
  师:请分小组讨论作者塑造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师:闰土是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作者写他的种种不幸,就是揭示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改变农民命运必须改变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
  这个问题涉及作家作品的评价,涉及作品的时代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情感倾向,要用知人论世的方式去占有更多的资料,由于时间不允许,也由于《故乡》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在此,只能让学生浅尝而止了。
  通过对韦老师《故乡》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语:这是一节地地道道的语文课,是在“变”与“不变”的和谐相处中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新语文教学模式课,是一堂高效率的语文课。
其他文献
名著阅读是近年来各省市中考命题的一个要点。本文以筛选的47份样本卷为例,试图通过分析2008年全国各地中考对名著阅读的不同要求,归纳名著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整体概况    梳理2008年各地中考试卷可以发现,中外文学名著试题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从考查比重上看,2008年较2007年的考查比重有了提高。名著阅读考查在基础知识考查中所占比重较小,有的省市甚至没有名著考查
人们在改善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精神生活的需求,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小学生。中小学生的行动范围相对狭窄,他们接触社会较多的途径是阅读课本和课外书籍,因而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对他们的精神发展、人格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什么样的著作才称得上是经典著作?什么样的经典著作才适合作为中小学的读物?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一线语文教师,同时也备受学生家长的关
【设计理念】  《汉家寨>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诗性散文,对语言的鉴赏品味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对散文的“神”的把握则是阅读诗性散文的更高要求。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品读和探究两个步骤。品读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品味和感受文章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以及背后的感情。探究主要抓住一个核心问题,即作者为什么能从汉家寨人身上看到“坚守”精神。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感情,深入理解“坚守
辽宁省沈阳市实验学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沈河区大西路第四小学,1993年更名为沈阳市实验小学,2000年中学部成立后正式更名为沈阳市实验学校,成为沈阳市第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教育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现代化改革示范学校。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的实验基地,沈阳市实验学校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中,整体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创建了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和谐、扬长
2012年高考作文题一揭晓,报刊网络的评论就纷至沓来。最能表现今年特点的就是参与的人士除了中学语文界,还有培训托福考试的成功人士,连香港的大学教授都卷了进来。人们不约而同地把中国高考的命题与欧美进行对比,指出西方相关的作文题着重理性,特别是逻辑思维,不要求抒情。培训托福考试的成功人士还指出,欧美作文,尤其是美国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简称SAT)作文评分,并不看重作者的观点是不是“正确”,而在于其论证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松山湖中心小学”)在12年中推行的课程改革是东莞基础教育改革的标志性与典型性案例。三个阶段的课程改革也深深地映射出不同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第一阶段以“学校课程再造”为工作抓手,运用“整合与联动”方式方法构建起“全人课程”体系,聚焦课程理想和课程体系;第二阶段以“教师生态发展”为工作抓手,将“整合与联动”内化为课程改革的思想文化,教师群体实现了从课程认知、
经典作品赋予我们多角度解读的广阔空间。潜入文本深处,换一个视角,我们就会对文本产生新的理解。从老王去审视杨绛的《老王》,便是深入文本、细读文本的一把金钥匙。  以往人们解读《老王》的时候,总是趋向于两种途径。首先,老王这一人物是作者着力描述的对象,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老王展开的,所以,人们解读《老王》的第一条途径便是揣摩老王这一人物形象,比如用心揣摩老王的生存状态、老王的为人处世、老王的性格特点。另一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一经公布,几乎所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和相关读者都会惊叹:“仰望星空”不是温家宝总理所写的那首已经流传已久的诗歌的标题和主旨句吗?温总理还在公开场合讲话时诵读过这首诗。于是“仰望星空“这一富有想象力、蕴涵中华民族理想与事业追求精神的词语,也就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京的不少学校和班级就把这个闪耀着中华民族和中国当代政治哲学光芒的词语——“仰望
一、大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  有媒体报道,某大学生在校园内举条幅示爱,“九个字竟错了两个”。这种极端的例子出现在当代的大学校园里,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语文素养不容乐观,诸如书面语言上的语句不连贯、词不达意、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不会用等,已不是个别现象。在批改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就有老师感慨:我们不只是在批改“论文”,更多的时候是在批改“作文”。不少学生连“作文
近日笔者仔细阅读了英国一家教育网站(www.teachit.co.uk)教学设计的案例,觉得耳目一新,其教学设计所彰显的特色和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迥然不同。本文选取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的教学设计加以译介,并和我们的教学设计比较,意在为我们的一线教师打开一扇近距离接触英国母语教育的窗口,使我们在比较中感悟,在对话中沟通,在借鉴中提高。    一、英国《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教学设计的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