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克:一个孤独可笑的人物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y_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感知戏剧情节,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2.品析人物语言,体验角色情感,分析人物性格。
  3.细读剧本,借助材料,探究夏洛克形象的复杂性。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布置:认真阅读剧本,熟悉剧中各个人物,并思考:假如剧中这个人物不出场,剧情又会怎样。)
  【设计意图】戏剧内容比较多,需要学生课前预习,带着问题阅读,初步熟悉人物角色及其在本场戏中的作用,为课堂服务。
  
  一、导入
  16、17世纪英国剧作家辈出,其中有一位剧作家被公认为英国戏剧文学的高峰、欧洲戏剧文学的高峰、世界戏剧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历经几百年时光的磨洗,仍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活跃在今天许多国家的舞台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部戏剧—《威尼斯商人》。
  
  二、感知情节,把握冲突
  课前,大家已经熟读了剧本,下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情节,并说说剧本的冲突。明确:这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最后夏洛克败诉,并受到应有的惩罚。
  这场戏的冲突是以夏洛克为一方、以安东尼奥等人为另一方,围绕是否“照约执行处罚”,即是否“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进行的。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概括戏剧情节的能力,准确把握戏剧的中心冲突,把内容复杂的戏剧读薄。
  
  三、选点比读,品味台词
  围绕“是否割一磅肉”的冲突,在前半场戏里有夏洛克与公爵、巴萨尼奥等的论辩,后半场戏里鲍西娅有相似的调解过程,品味他们的对白,说说这样安排的作用。
  公爵—夏洛克 (仁爱与凶恶的价值观陈述)
  预设:公爵的“你不但愿意放弃这一种处罚,而且因为受到良心上的感动,说不定还会豁免他一部分的欠款”,体现了他仁慈、宽恕的人文思想;夏洛克的“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所以才会向他进行一场对于我自己并没有好处的诉讼”,表明了“一定要照约执行处罚”的根本原因。
  巴萨尼奥—夏洛克(仁爱与凶恶的直接交锋)
  预设:巴萨尼奥的“难道人们对于他们所不喜欢的东西,都一定要置之死地吗?”处事要慈悲为怀,这是倡导仁爱的一元统一观念。“初次的冒犯,不应该就引为仇恨。”悔改是解决问题的良药。夏洛克的“哪一个人会恨他所不愿意杀死的东西?”这是信奉有爱就有恨的二元对立观念。“你愿意给毒蛇咬两次吗?”毒蛇是不会改变它继续为恶的本性的。两种观念交锋,实质是看问题方式不同,所以夏洛克拒绝了“数倍于原数”的还款的恳求也就理所当然。
  鲍西娅—夏洛克(聪明机智与弄巧成拙的对照)
  预设:鲍西娅第一次规劝夏洛克应慈悲一些遭到了拒绝,她也同样拒绝了巴萨尼奥的“变通法律”请求,引得夏洛克对其“聪明”发出赞叹。公平执法,其实“聪明”的背后是“逞他杀人兽欲”洞现。
  鲍西娅第二次提出用“三倍的钱归还”的调解,这是她的故意设置,到后来的夏洛克拒绝为安东尼奥请医生止血,这是寻求异邦人夏洛克企图用直接或间接手段谋害公民的证据。
  小结:戏剧的人物对白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戏剧冲突蓄势。冲突反复呈现既可以让更多人物出场,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可以使主要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前后对照的推进,加深悬念,为突转技巧的运用创造了时机,突出了喜剧效果。
  【设计意图】戏剧主要通过角色的台词表现心理,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选好戏剧关键处的人物台词,进行朗读品味,解读台词的言外之意,明确其在戏剧中的作用,应是教学重点。
  
  四、变换视角,探析夏洛克人物形象
  结合剧本与所给材料,试从以下角度说说夏洛克是怎样一个人。
  1.夏洛克“敌人”的视角;
  2.夏洛克本人的视角;
  3.莎士比亚的视角;
  4.“我”的结论。
  (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参考。)
  小结:夏洛克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观念无可非议,我们对他所遭受的歧视给予一定的同情,但是他为了实现目的所采取的极端做法,就与偏执、狠毒、自私为伍,这是莎士比亚要谴责和批判的,而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以友谊、仁慈、爱情为重的人文精神,是莎翁要表达的主题,这种主流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夏洛克是戏剧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人物,对他的形象进行全面分析,必然会对其他人物有所涉及,这样就避免课堂人物性格特征分析的杂乱。多角度地思考,由书本到材料,既使分析建立在戏剧文本基础之上,又使学生学会借助材料,正确地鉴赏戏剧人物形象。
其他文献
人们在改善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精神生活的需求,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小学生。中小学生的行动范围相对狭窄,他们接触社会较多的途径是阅读课本和课外书籍,因而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对他们的精神发展、人格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什么样的著作才称得上是经典著作?什么样的经典著作才适合作为中小学的读物?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一线语文教师,同时也备受学生家长的关
【设计理念】  《汉家寨>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诗性散文,对语言的鉴赏品味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对散文的“神”的把握则是阅读诗性散文的更高要求。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品读和探究两个步骤。品读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品味和感受文章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以及背后的感情。探究主要抓住一个核心问题,即作者为什么能从汉家寨人身上看到“坚守”精神。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感情,深入理解“坚守
辽宁省沈阳市实验学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沈河区大西路第四小学,1993年更名为沈阳市实验小学,2000年中学部成立后正式更名为沈阳市实验学校,成为沈阳市第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教育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现代化改革示范学校。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的实验基地,沈阳市实验学校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中,整体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创建了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和谐、扬长
2012年高考作文题一揭晓,报刊网络的评论就纷至沓来。最能表现今年特点的就是参与的人士除了中学语文界,还有培训托福考试的成功人士,连香港的大学教授都卷了进来。人们不约而同地把中国高考的命题与欧美进行对比,指出西方相关的作文题着重理性,特别是逻辑思维,不要求抒情。培训托福考试的成功人士还指出,欧美作文,尤其是美国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简称SAT)作文评分,并不看重作者的观点是不是“正确”,而在于其论证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松山湖中心小学”)在12年中推行的课程改革是东莞基础教育改革的标志性与典型性案例。三个阶段的课程改革也深深地映射出不同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第一阶段以“学校课程再造”为工作抓手,运用“整合与联动”方式方法构建起“全人课程”体系,聚焦课程理想和课程体系;第二阶段以“教师生态发展”为工作抓手,将“整合与联动”内化为课程改革的思想文化,教师群体实现了从课程认知、
经典作品赋予我们多角度解读的广阔空间。潜入文本深处,换一个视角,我们就会对文本产生新的理解。从老王去审视杨绛的《老王》,便是深入文本、细读文本的一把金钥匙。  以往人们解读《老王》的时候,总是趋向于两种途径。首先,老王这一人物是作者着力描述的对象,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老王展开的,所以,人们解读《老王》的第一条途径便是揣摩老王这一人物形象,比如用心揣摩老王的生存状态、老王的为人处世、老王的性格特点。另一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一经公布,几乎所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和相关读者都会惊叹:“仰望星空”不是温家宝总理所写的那首已经流传已久的诗歌的标题和主旨句吗?温总理还在公开场合讲话时诵读过这首诗。于是“仰望星空“这一富有想象力、蕴涵中华民族理想与事业追求精神的词语,也就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京的不少学校和班级就把这个闪耀着中华民族和中国当代政治哲学光芒的词语——“仰望
一、大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  有媒体报道,某大学生在校园内举条幅示爱,“九个字竟错了两个”。这种极端的例子出现在当代的大学校园里,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语文素养不容乐观,诸如书面语言上的语句不连贯、词不达意、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不会用等,已不是个别现象。在批改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就有老师感慨:我们不只是在批改“论文”,更多的时候是在批改“作文”。不少学生连“作文
近日笔者仔细阅读了英国一家教育网站(www.teachit.co.uk)教学设计的案例,觉得耳目一新,其教学设计所彰显的特色和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迥然不同。本文选取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的教学设计加以译介,并和我们的教学设计比较,意在为我们的一线教师打开一扇近距离接触英国母语教育的窗口,使我们在比较中感悟,在对话中沟通,在借鉴中提高。    一、英国《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教学设计的呈
广西南宁市第四中学韦瑞玲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案例。从这个体现语文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例中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课改的背景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又惊奇地发现,在这一变化中有一个基本的因子没有变。于是乎,语文课堂教学的“变”与“不变”,就成了决定我们能否和谐统一地处理课堂教学的一对“矛盾体”。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在这“变”与“不变”中和谐共生,推动语文新课程向前发展。   下面我们就从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