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数应用问题破解策略:提炼一化归一数学化

来源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s_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卷,应用题占有较大的比重,选题大多从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十分贴近现实生活.其内容主要包括:用数与式知识解决的应用题,用不等式知识解决的应用题,用方程知识解决的应用题,用函数知识解决的应用题以及综合运用代数知识解决的应用题等等.rn关键:学会提炼(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应用题),学会化归(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陌生问题熟悉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学会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其他文献
研究型学习类试题在近年各地中考试题中频频出现,此类试题常常先提供一个问题情境,让考生在解决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掌握一个数学方法,然后对这个问题进行变式探究或者拓展应用.  例 (2013·连云港)小明在一次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中,对一个数学问题作如下探究:  【切入点】对于问题情境,可根据题目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再根据图形面积间的关系证S四边形ABCD=S△ABF;对于问题迁移,通过图形变化,转化在问题情
给出一个图形的特殊情况,类比这个图形推广到一般情况下,研究结论是否仍然成立的课题学习类问题,是中考数学的高频考点.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搞清楚图形在推广到一般情况的过程
模糊控制由于不依赖变形镜的响应模型,用于波前校正时具有实用性,其可行性已被证实。对自适应光学系统中模糊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的波前校正效果进行了评估,包括对模糊校正
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数、式或图形,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数、式或图形找出一般规律. 这些规律常常与所标注的序列号有关,解题的时候,把每个数、式或图形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一、基本模型是规律探究的基石  【模型1】等差模型:如1,3,5,7,9,…这列数,每相邻两个数的差都等于2.  【模型2】等比模型:如2,4,8,16,…这列数,每相邻两数的商都等
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
中考题中,数与代数综合题经久不衰. 它常涉及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与图像、应用与探索等多方面的内容,大家普遍认为它具有“综合性强、难度大、区分度高”等特点,所涉及的知识点多,技巧性强,覆盖面大.  解这类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目中的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方程中的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函数中的性质等进行综合分析,一般情况下还需进行分类讨论.  一、 数、式的巧解源于代数知识
纸片的折叠是中考数学常考题型,解题时常常用到轴对称、勾股定理和四边形等知识,折叠问题由于知识的综合程度较高,常被考生视为比较难的题型之一.  一、 折叠出对称  图形折叠的时候,由于被折叠的部分与折叠前关于折痕成轴对称,而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因此我们就可以使用全等有关知识来解决折叠问题.  例1 如图1,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ED与BC的交点为G,点D、C分别落在D′、C′
中点是图形中的特殊点,中线是三角形中的特殊线段,然而在一些中考题中,只有中点,没有中线. 遇到这种情况,常常可以通过作辅助线,巧构中线,利用中线相关性质解决问题.  一、 无中生有,巧将“中线”延长加倍  例1 如图1,在△ABC中,∠A=90°,D为BC中点,E为AB上一点,F为AC上一点,ED⊥DF,连接EF,求证:线段BE、FC、EF总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切入点】D为BC中点,那么F
一、 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求面积  例1 (2012·菏泽)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放置一直角三角板,其顶点为A(0,1)、B(2,0)、O(0,0),将此三角板绕原点O逆时针旋转90°,得到三角形A′B′O.  (1) 一抛物线经过点A′、B′、B,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 设点P是第一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是否存在点P,使四边形PB′A′B的面积是△A′B′O面积的4倍?若存
函数载体下的几何图形是中考必考题型之一,一般出现在中考试卷的压轴题位置. 这类考题命制的基本想法是用函数的思想研究几何图形,因此解决这类试题时,需要将函数图像中的几何图形用代数手段来研究,常用手段是设图像上点的坐标.  例1 直线y=x与双曲线y=(x>0)交于点A. 将直线y=x向右平移个单位后,与双曲线y=(x>0)交于点B,与x轴交于点C,若=2,则k=______.  【方法一】根据解析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