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卓越教师的成长范式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zenCis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孙静老师在9年前通过网络而结识。
  2010年,我在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作为讲师承担小学语文研课课程,孙静老师选修这门课并申请担任组长,职责是协助讲师收集作业、整理研课实录、统计成绩等。我主持研课一年,共研课18次,她承担了全部实录的整理工作。尤其是后半学期,她调整了工作,学校也有课题,在繁重的工作中,她总能高效及时地完成,且没有任何差错。后来的几年间,她继续做了大量事情,完全是没有任何报酬的公益劳动。
  除了义务承担组长工作,她还深度参与语文研课。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研课的高度、深度和专业度,在国内基础教育一线是少有的。孙静老师总是认真完成预习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言往往一语中的,其不俗的教学水平令大家刮目相看。后来,孙静老师接替我承担了语文研课的工作,对全国几百名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专业指导。
  三年前,当我得知孙静老师被评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时,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优秀是一种习惯,她在新网师呈现出的与众不同的卓越特质一定会影响到其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她被评选为特级教师是顺其自然、实至名归的。去年,我开始主持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工作,正式聘请孙静老师担任语文研课讲师。担任讲师后,孙静老师勤勉的敬业精神、广博的专业知识、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一次次让众多学员豁然开朗。一个学期下来,学员们受益匪浅,学员麻海娥老师说:“在孙老师的带领下,每次作业设计都是一次成长,每天的打卡日记也是一次成长,学习让我慢慢发生了蜕变。”
  今天,回头来看,孙静老师是如何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的?她的成长之路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怎样的范式,带来怎样的启迪?一线中小学教师可以从孙静老师的成长中学习借鉴什么?这些都值得探讨与分析。
  教师的专业学习受三方面的影响: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专业互动。学习内容指知识和技能;学习动机指学习的动力、情绪和意志;专业互动指在情境中学习、对话与合作。
  从这三方面来看,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主要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在学科知识上深度和广度不够,大部分教师局限于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内容,教中学的慢慢就停留于中学高度,教小学的慢慢就成了小学水平,对学科知识缺乏更多的好奇和探究,视野狭窄,积淀贫瘠,文本解读功底不够,缺乏复活知识的能力。在设计教学时,无法发掘知识的魅力,问题设计碎片化,缺少“大问题”、框架问题和核心问题,更缺少利于高阶思维、深度学习发生的挑战性问题,课堂教学有温度没高度。学科知识不精深是制约课堂教学水平的根本原因。二是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不高,仅仅把教书育人当作一项养家糊口的职业,而不是终身探究的事业。自身缺乏成长的强烈愿望和勇猛精进的行动,专业学习更多时候是作为完成学校的任务,而不是基于内在的需求。自我成长的动力不足,是影响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三是书本学习多,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少;泛泛而谈多,高质量对话少;独自探索多,合作交流少。
  孙静老师的成长,恰恰是从这三方面突破的。
  在工作10年后,孙静老师很幸运地扎进“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的大海中遨游,开启了真正的专业学习。一次次学习上的极限挑战,为她的课堂教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石;海量的阅读为她理解教育、理解教学、理解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新的角度,让课堂教学有了厚度和高度。专业学习促进了专业研究,孙静老师申报了一项项省级、国家级研究课题,研究教育教学和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从经验主义者转变为一个专业主义者。
  要成为一名专业教师,需要长期沉潜学习,这是一个漫长且艰苦的过程,如果仅依靠外在要求而没有内在自觉的强烈愿望,是很难长久坚持的。大多数一线教师之所以缺乏根本性的成长,就是因为缺乏渴求成长的内在动力和长期勇猛精进的品质。孙静老师则不然,从成为教师的那天起,虽然在工作中也坎坎坷坷,但她从未停止满足于外在的要求,而是始终保持一种自觉的进取意识。在第一个10年,她陷于困境而绝地反弹,在课堂研究与专业阅读的双驱动下,成为优秀教师。在第二个10年,当大多数教师认为评上特级就是熬到头时,孙静老师则加入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开启真正的为己之学,把教育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
  孙静老师之所以能保持如此刚健的进取精神,与专业互动也密不可分。专业互动的关键之一是走出固定的环境、圈子,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与高人对话;二是新学的内容与原有的经验的对话。
  现实中,很多教师习惯于独自备课、上课、反思,虽然也参加教研活动,但往往流于形式,很难参与高质量的对话。虽然也不免有机会外出参观、研讨,聆听名家讲座,但由于自身学识薄弱等原因,导致所闻所睹无法与自身经验联结,从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来看,同化和顺应的质量不高,学习就难以真正发生。
  孙静老师长期沉潜新网师这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平台上,她得以与朱永新、李镇西、干国祥、魏智渊等国内一流专家直接对话,与国内数百名中小学教师一起选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中西方哲学”等课程。在这样的专业互动中,彼此切磋,相互砥礪,合作探究,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加入一个专业学习共同体,与外面的世界相联系,向高人学习,与同侪同行;把教师职业作为此生之天命所在,专业成长成为内在需求;向经典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如饥似渴地探究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这是孙静老师为一线教师提供的成长新范式。
  按照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理论,孙静老师已经穿过了浪漫期和精确期。未来,希望孙老师能勇于突破自我,进入足够丰富和开放的综合时期,形成足够卓越的专业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职业之人,也赋予自我有限的一生以最终的意义。
  (作者单位:山西忻州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郝
其他文献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将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台湾作家张晓风散文集《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的这段话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心声。  幼儿时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化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共同教育与通力合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初步了解成语的来源及寓言故事的特点。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背后蕴含的道理。  4. 能对照课文,读懂两则成语故事的小古文,初步感知文言文这种文体。  【教学过程】  一、走近成语,学习字词  1.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  色,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传承沿用下来的,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
思维读写课堂是在读写结合的课堂中,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推进学生的阅读和写话,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以统编本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思维读写课后练笔为例,旨在通过还原作者写作时的选材、构思,利用桥形图、树形图等思维图理清路径,并加以“引导”和“改造”,迁移运用到学生的写话练习中。具体从“认知冲突激思维—思维图示揭路径—路径迁移促写话”几个板块来设计和实施。一、认知冲突激思维  “不愤不启,不悱
自上学期新接了一个一年级寄宿班之后,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培养刚入学的学生懂得爱老师、爱同学、爱长辈,懂得爱学校、爱社会、爱大自然,懂得用自己的爱去关心他人,学会宽容、理解、尊重,甚至更多。因为,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纽带,是一个人在生活、学习、工作的过程中有力的心理支撑。为了让这些年龄小又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学会如何去爱,我充分运用语文课这一“阵地”,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采用“内容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体系,试图通过每个单元的系统教学,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三年级下册教材按照“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的编排体系组织单元。教学时既要聚焦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要巩固前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根据教材潜在的教学资源,选择精要的教学内容,统整为板块式的言语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实现语文要素的实践转化。如何以语文要素为核心,实现
小学时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阅读什么样的书籍,用何种方式阅读,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中心。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个很大的困境,教师一直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通过课上学习语文教材、课下阅读课外书等方式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真正的原因是学生在学习完教材后
“中国风·母语美”微课程群是对现行教材的必要补充,是对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及时回应。蒙学经典、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小说,汉字、对联、灯谜、谚语、成语、神话、民间故事、“乡音乡韵”、“家乡歌谣”,《论语》《诗经》《笠翁对韵》等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虽然有的在教材中有所涉及,但很多内容离儿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何让儿童亲近这些经典?如何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提
刚开学不久,我注意到班上一个叫小可的女孩子。她从不在课上举手发言,哪怕“小火车”开到她那里,也总会出现暂停:她慢悠悠地站起来,皱着双眉,一脸无助地看着拼音字母,清澈的眼眸里满是拒绝……于是,我的头脑里忍不住跳出两个词:内向、接受慢。这两个词如同两张标签,贴在了这个女孩的身上。  第一次与她的父母联系,得知两位都是非市区的高中教师,一周除了双休日几乎都住在学校,孩子只能由老人带着。这个情况让我进一步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版面所限,此处略。)  二、品读《阳光》,尝试改诗  师:要我把你们一个个都变成小诗人,那我们就要先来看看诗人是怎么写诗的。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师出示诗句:  阳光  台湾 林武宪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笑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字正腔圆,第一遍就能读成这样,真不错!如果能把诗
学生写完作文后,最期待的是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欣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作文后讲评重在激励,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传统的讲评形式单一,评价标准千篇一律,教师用几句笼统模糊的套话批语应付,或只读一读在他们看来优秀的作文。这类评价激励千人一面,覆盖面窄,远远达不到调动大多数学生习作兴趣的目的,更谈不上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