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其内在的价值也在不断的变化中。而面对着全球文化的冲击,如何充分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如何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这是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的。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正确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而做好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造福于子孙。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传承
  
  
  前言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由于全球化的冲击,很多人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代发展的利用价值是非常有限的,这种想法是非常不正确的。我国的传统文化通过社会的发展变迁,已经形成了一种民族精神,并且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能够发现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发展的联系,并且通过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论去指导社会经济建设,能够实现良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研究,并且做好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就是指在我国历史的发展中,劳动人民以及文人墨客创造出来的文化,并且形成了一种世世代代的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涉及到的内容也非常多,包括,地理、人文、农业、商业等等,是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宝库[1]。时至今日,尤其是伴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很多人认为主要的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不具有很大的价值,社会的发展需要依靠科技的进步。但是,文化属于精神产物,文化是可以指导实践的,科技的进步也需要利用文化的相应内涵去进行创造。因此,从精神层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仍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2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精神
  2.1 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体现出很多的精神,这些精神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中,仍然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首先,是自强不息的精神。由于在古代社会,自然环境恶劣,人们需要对抗自然,进而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我国的很多著作中都能够体现出这种精神。例如,在《象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即,努力向上,决不停止[2]。是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精神的写照。它以天体运行无休无止、永远向上的规律,要求人们积极有为,勇于进取。在《论语》中,曾子提出:君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的观点。孟子从人格修养、扩充人性善的成分这一角度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由此可见,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导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候不气馁,勇往直前[3]。
  2.2天人合一的精神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还能够体现天人合一的观点。由于我国古代劳动生产力非常的低,而主要也以农业为主,因此,在实际的种植中,需要利用自然的优势,有效的规避自然的劣势,实现种植的目的。进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点。然而,从总体上来分析,天人合一的本意就是天地人和谐,而从中体现出天大地大人更大的精神,也就是说,天人合一的最终精神理念还是要体现出以民为本的精神。另外,如果从文学角度讲,天人合一的观点最先出现在《易经》中,夫君子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光[5]。从政治学方面讲,天人合一的观点还体现在君和民的身上。天代表君王,人代表人民,只有君王和人民一条心,才能够实现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安居乐业。最终的天人合一也是将君王命名为天,而君王也是人,也就是说天人合一的精神实质上就是以民为本的精神。以民为本的精神是我国古代君王治理天下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由于在古代朝代的更替中,暴君横征暴敛,民不聊生,进而农民领袖出来反抗,推翻王朝,最终很多的君王认识到,人们才是立国的根本。在以民为本方面,其观点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孟子。孟子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孟子提出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观点。进而很多的君王效仿孟子的观点,将其作为治理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策。而在如今社会的发展中,以民为本的精神还在继续的传承,并且国家的领导者也非常的重视民生的问题,切实为人民办事,这也是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充分的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只有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够更好的治理国家,壮大国家[4]。
  2.3 百善孝为先的精神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的注重孝顺,善良等等,由于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在我国的历史变迁中,出现了很多的孝顺的感人事迹,并且由于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都是以家族的形式存在着的,家族的长辈具有绝对的权威,孝顺也成为衡量晚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因此,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非常注重家庭的伦理关系。并且在文化中就有体现,像,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到了宋代,这种孝亲敬长的思想被进一步发展,形成厚德载物的思想。强调一个有道德的人,应以极其宽厚仁慈的爱心来对待自己的同类,以至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从崇尚伦理道德的精神出发。而百善孝为先的精神也传承到现代,并且这种精神在现代中反映的也非常的强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教育学生孝顺父母、尊老爱幼等等。可见,孝顺的精神在现代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6]。
  2.4 贵和执中的精神
  所谓的贵和执中的精神主要就是指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需要以和为贵,并且需要深懂中庸之道。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和为贵,避免发生冲突。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还需要懂得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等,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如今社会的发展中,也需要运用贵和执中的精神,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在人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利用贵和执中精神中的相关内涵,有助于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当今社会中,也具有非常大的利用价值,并且在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利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结合社会的变化,进而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将其不断的应用到社会经济建设当中,并且不断的提高我国人民的素质和修养,促进我国社会的良好发展,下面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具体的分析。
  3.1 利用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利用价值首先体现在利用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具有高度的民族精神,一切的行动应该以整个民族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因此,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以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公民的爱国情怀,与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等等,进而通过有效的践行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的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更加的强大等等[7]。
  3.2 利用传统文化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利用传统文化也可以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优秀的道德,将其利用在对公民的道德宣传中能够实现良好的效果,使公民通过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仁义礼智信的真正内涵,能够进一步了解到道德素质对于自身的重要意义。另外,像一些忠恕之道、杀身成仁等等道德抱负可以应用到人生价值问题以及社会道德问题方面,通过对公民进行良好的教育,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3 利用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通过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充分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市场经济的真正内涵是信誉经济。也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信”,诚信、信誉等等,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市场中不诚信、没有信誉的商家进行教育,使其能够了解到信誉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意义,在实际的商业买卖中能够做到诚信等等。进而通过正确引导当代人主动接触、认识传统文化,利用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当代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消除市场经济某些负面效应。益的行为作斗争等等,进而通过有效的践行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的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更加的强大等等[7]。
  3.2 利用传统文化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利用传统文化也可以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优秀的道德,将其利用在对公民的道德宣传中能够实现良好的效果,使公民通过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仁义礼智信的真正内涵,能够进一步了解到道德素质对于自身的重要意义。另外,像一些忠恕之道、杀身成仁等等道德抱负可以应用到人生价值问题以及社会道德问题方面,通过对公民进行良好的教育,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3 利用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通过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充分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市场经济的真正内涵是信誉经济。也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信”,诚信、信誉等等,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市场中不诚信、没有信誉的商家进行教育,使其能够了解到信誉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意义,在实际的商业买卖中能够做到诚信等等。进而通过正确引导当代人主动接触、认识传统文化,利用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当代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消除市场经济某些负面效应。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复习课教学更趋向于特色化和多样化。但是在高中数学复习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突出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当前高中数学应重视的问题,也是文章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1.影响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悠久的历史传统中我们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文学艺术为现代的人们提供了精神的慰藉,并且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是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应当充分了解民间文学艺术,并对其给与完善的保护,以传承我国的文化精髓,然而,由于我国的立法、司法制度尚未完善,我国目前在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民间文学艺术需要保护的不仅是具有版权
期刊
【摘要】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设高效课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利用实验开展问题的创设、农村社会活动相关的化学课题、生活实际、研究性学习活动等来构建符合农村中学化学课堂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对合作探究式在实施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对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学素质教育水平,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农村中学;化学教学;合作探究;构建策略      
期刊
【摘要】目前,数学建模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在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能力应用方面上,数学建模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当前的小学生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也得到了逐步运用,对学生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进行“数学建模”教学,对此,笔者提出了如下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近几年来,在我国的小学教学中
期刊
【摘要】在当代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教育体系中,农村的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同时也是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场所,课堂上的教学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率。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本文围绕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功能以及一些具体的教学措施,以及在农村初中
期刊
【摘要】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当下,一线教师如何走出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现代化,单纯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内容呈现方式的误区,高效应用现有信息化设施设备和优质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的问题。本文试着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合为例,谈谈科学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职学校的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各高职学校在数学教学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高职数学教学的质量不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高职学校要想提高高职数学教学的效果,就必须着重研究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阿德对策和方法。本文通过对极限运算的研究,来深入探讨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以便提出一些针对性的举措。  【关键词】高职数学;高中数学;衔接;
期刊
“简约”一词是相对于“烦琐、冗杂”而言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简略”、“节俭”。对数学这门学科来说,简约化教学就是从教学实际和需要出发,减少花哨的教学素材、臃肿的教学环节、庞杂的教学方式和冗长的教学过程等的教学方法。追求教学目标的简明、教学内容的简要、教学方式的简洁等,以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相对科学的教学方法。简约的课堂,是务实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是彰显本
期刊
【摘要】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验操作中,要重视教学策略。对于教师进行的演示实验,要根据实验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而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则必须合理划分合作小组,帮助学生进行组内任务分配,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书面指导与口头指导相结合,并进行及时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教学策略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科学
期刊
【摘要】“十七年”因为受特殊政治历史语境影响,产生了一批艺术质量参差不齐的电影作品,而其中儿童电影更是最具代表性的产物,本文通过对少年儿童成长空间和模式的还原来分析这一时期儿童电影的艺术得失。  【关键词】十七年;儿童电影;艺术缺失       “十七年”电影在创作者巨大的艺术热情努力下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电影作品。少年儿童题材的电影也取得了许多成果,银幕上诞生了许多典型代表形象:海娃,嘎子,大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