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jin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万物处处存在美:高山仰止是静态的美,汪洋恣肆是动态美;楼宇栉比有形体美,小桥流水有曲线美;万紫千红呈现色彩美,莺歌燕舞体现声韵美……对美的提示,离不开语言文字,更离不开语文教育。因此在小学语文
  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更要注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利用朗读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
  
  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章的人物、情景跃于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的感知教材,不假思索的感受审美对象的美。车尔尼雪大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思维。老师要善用形象感染学生。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让学生借助注释和课文提示反复诵读全诗,感受诗句的清新流畅及其节奏明快、音调铿锵的韵律美;再在此基础上设置疑点予以启发,将学生导入帆影远融碧空,长江流向天际的壮阔景象,并由此想象出诗人送走孟浩然后伫立江边,极目凝望的痴迷形象,这样,诗人惆怅情怀,对孟浩然的浓烈深厚的友情,学生们就可感可触了,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审美的想象力
  
  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情动情,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在语文教学中,在教师创设情境的引导下,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驰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而且可以通过情感培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文《桂林山水》写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更是美的。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仿佛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述的美景,进而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赏桂林山水的美景。此时,在配以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更能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学生就会真正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描述、环境设置、形象再现等情境教学,积极地、努力地,多方面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努力让没见过“象”的人,通过设想,“想”出“象”的模样。
  
  三、利用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审美表现力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安排了不少课文剧的表演。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内容,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挖掘角色的内心来表现这一角色。这样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体现学生审美的综合表现力。如《丰碑》这篇课文,全文没有几句对话,更多的是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活动的描写,学生在学完课文后,编排课本剧。要扮演好课文中的人物必须真正体会人物的品质和内心活动。主人公“军需处长”,学生是抓住了他冻死时的外貌、神态和衣着三个方面来再现这个老战士的形象:“好似一尊塑像”“衣着单薄破旧”,其神态“十分镇静”“十分安详”,在漫天的风雪中,“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而对于“将军”这一角色,学生是从语言、神态的变化来塑造,处处表现他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学生表演很成功,这缘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及对英雄人物高尚品质的深刻体会,是学生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更受到了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因此,教师应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审美表现力,从而体验审美的愉悦。
  
  四、利用农远资源,培养学生审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活动。”为
  了不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学生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把农远资源引进课堂创设情境则显得尤为重要。农远资源能拔动学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在“视听”中感受形象美;又可以再现美,丰富儿童的新鲜感、观察力,从而有助于儿童去表现美、创造美。如一次春游,大自然的新奇和春天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在返校后,教师又在光盘的播放中展现了春景图,并因势利导,让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一位学生这样写到:春天,大自然处处充满了生机。远处的小山换上了绿装,山下小河里的冰已融化,河水涨高了,一路流着,像唱着一曲欢快的歌。河边的小草也闻到了春天的气息,迫不及待地从土里钻了出来,探着身子跟我们打招呼。柳树也抽出了新芽和嫩叶,黄黄的、绿绿的,多美啊!我不禁想起了一首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细致观察光盘,从中学会了在大自然中去发现美、观赏美,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美、创造美。
  
  五、利用教师的情感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的确,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熏陶和感染无疑会起到激励和唤醒的作用。
  
  六、利用教师的教学口语,使学生受到审美的熏陶
  
  著名诗人艾青说:“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情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做为教师,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同时做到逻辑严谨、周密,语速要顿挫缓急,表达要情真意切,把学生引入美的意境,诱发他们去联想,去探求,使学生的心灵在享受中得到美的熏陶。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处处体现美,教师要不断发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提高自身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能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人文教育,近年来在体育界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因此结合我们体育课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展示一个全新的现代体育教育。  关键词:体育教育 人文教育 目标 策略    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年学生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必须要注重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因为这个时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全面教
反思指的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和再认知并不断探索、调整、改进、创新的过程。它可以源于每天的教学实践,也可以是某一特别事件的刺激。  笔者在接触到一份试卷后,心灵经受了一场剧烈的震荡,激起了反思的欲望和紧迫感。  该卷共附有图表十四幅,史料丰富,覆盖面广。既有诗词(如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又有典故(如烽火戏诸侯),既有名人名言,又有珍贵文物,既重视知识又关注感
摘要: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关键词:生活 实际 经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
北墨说:着实,关于腐败的话题太古老也太沉重,有些人说,中国的腐败问题植根于中国文化,他们认为,中国人有着将个人关系置于法律之上的悠久传统,这才造就了从古至今都无法避免
澳大利亚联邦位于太平洋西南面,有“南方陆地”之称。全国面积约七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一 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Pacific Ocean
多读书,可以开阔思维,增长见识,《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少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本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周抽出1-2节课作为学生的大阅读课,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更好地为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创造可能条件。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是指具有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能自我更新并能生成大量脑组织细胞的细胞群。在胚胎期,神经干细胞主要分布在大
荞麦和禾谷类作物不同,从出苗至成熟植株一直处于生长状态中。花蕾在出苗后8—10天开始出现,花期25—40天,约占生育期的一半,边开花,边结实,有的已经结实成熟,有的才开始灌
摘要:加强审美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学生从小就热爱生活,热爱未来,并树立为美好未来的实现而 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审美教育又可以催化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心性。还具有“益智”的功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教育中必须加强审美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审美感受力 审美想象力 审美理解力 审美统摄力 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教育是使教育者具有科学的审美观点,较强的审美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实力日益的强大,中国在国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学习汉字的人也越来愈多。但是,汉字的教学是任何一名喜欢他的人都不能轻视的,汉字含义的丰富是世界上所独有的。汉字应从娃娃抓起,那么如何学好汉字,如何学到乐趣,本文介绍了三种方法:一、 自主探索,提高能力;二、聘任小老师,多元评价;三、快乐游戏,识字容易。三种方法简单易行,适合在日常教学中应用。  关键词:识字 教学 自主 探索 多元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