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历史新课程教学的优化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ujn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指的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和再认知并不断探索、调整、改进、创新的过程。它可以源于每天的教学实践,也可以是某一特别事件的刺激。
  笔者在接触到一份试卷后,心灵经受了一场剧烈的震荡,激起了反思的欲望和紧迫感。
  该卷共附有图表十四幅,史料丰富,覆盖面广。既有诗词(如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又有典故(如烽火戏诸侯),既有名人名言,又有珍贵文物,既重视知识又关注感,称得上是图文并茂,文史交融。
  因此,刚接触该卷时,笔者进行反思,以后我们上课,是否也可以这样:注重人文关怀,引用多种史料,设置多维情境,给人以直观的美的享受呢?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浅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启发思维,延伸拓展呢?在批改了试卷后,笔者认为:不是可以,而是必须;不是以后,而是现在!因为同学们的作答结果令人不安。错误的倾向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充分暴露了我们平时教学中存在的漏洞与不足。
  这份试卷反映出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不善于解读材料(包括问题),提取相关的有效信息,从而不能正确审题和答题。
  二是不善于迁移,知识不能活用,从而导致题型变了、提问方式变了、提问角度变了,他就不知所措,无从下笔,或者答非所问。
  三是书本知识模糊,好多知识点只知“大概、可能、好像、似乎……”导致叙述张冠李戴、层次不清,没有条理、缺乏逻辑。
  四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辞不达意。有好多同学在“试”后都会感慨说,其实我是知道的,就是不知道怎么写。
  而这一切反映了什么?——教学效果的打折!
  新课程实施后,一方面,教学内容庞杂,教材版本众多,而且对同一问题的叙述,观点不一、深浅不一,取舍两难;另一方面,既要体现课堂的趣味性,又要求得课堂的实效性,教师是左右为难,亦步亦趋,甚感困惑。于是,或赶进度,或是做秀,让学生去配合教师的教学需要。教学为了什么?实践似乎已忘却了这个问题。我们都很忙、很累,但是,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啊?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学是让学生成长成材的。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教学目标,不至于再犯目标困惑症,使教学在承接过程中不致于“漏水”,这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和深入探讨。
  笔者从该卷和平时的教学及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获得一定的感悟,觉得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非常迫切。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尤其是历史课在中学里的尴尬地位,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占用过多的课外时间,因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为我们的首选。
  首先,教学内容要有鲜活性。
  课堂内容有鲜活性才能激发学生对它的兴趣,才能强化对它的理解和记忆。
  而历史本身是死的,它具有很强的客观性、科学性,不容随意更改。尤其是新课程教材内容多,知识点跳跃性强,有些语言侧重结论性,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也难于感受。这就要求我们能多角度的设置情境,引导他们回归历史,感同身受。如在介绍“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时就可以设置一个远洋航行的情景剧,用其中船长、船员的对话展示当时的社会面貌,使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各种动因都有个直观的感觉。
  其实,历史又是鲜活的,因为它有众多的史料遗存,如文物、古迹、历史纪录片等,因此我们要能充分挖掘原始史料,才能把历史上得深入浅出,死去活来,才能吸引人。这一点,可借鉴美国原始资料的教学。首先选择的原始资料丰富多彩,有物品、图像、声音、数据、文本、社区等。每一种类型又分几种原始材料样本,如图像包括照片、电影、录像、艺术品;声音材料有口述历史、采访、音像;数据包括人口调查等。其次,原始材料来源与生活关系密切。如社区材料,可把全家福、纪念品、家谱、周围环境,甚至已扔掉的垃圾作为历史证据,充满了生活气息。笔者在上<西周的宗法制>时,就以《毛氏宗谱》、“蒋孝严蒋家身份桂林祭祖”、 “周星驰宁波寻根问祖”导入,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则以各时期的典型服装如“长袍马褂、旗装——西装中山装、旗袍——干部服列宁装——绿军装——现代服装”一组图片来引入主题,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教学方法要有创新性。
  创新,不光指课堂形式的新颖,更强调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 “启发思维永远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而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这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并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作出评判。只有这样,历史课堂知识才能真正物化成学生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历史创新实际在教学中表现为学生积极地去探究历史,真正地思考历史,反思人类的种种活动。遗憾的是,在平时教学中,学生的认知依据主要是历史教材,而教材内容又往往是现成的因果式、结论性语言,如果教师不敢突破教材,不能提供充足史料,学生的学习显然是被动的、乏味的、低效的,更谈不上创新思维了。
  因此,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需要教师的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关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赋材料以生命的活力。比如,对于必修三的内容,笔者在上完《明清思想的活跃局面》后,有同学就问“既然明清时期思想就已这么活跃了,之后古老封闭的局面又被打破,那么步入的近代思想界更应该是一种百家争鸣的宽松局面了?”为了因势利导,笔者就打破原来的上课计划,打破教材的编排,沿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三大理论——西方思想史一条线,把《中外的思想史》上完,再上《科技文化史》,因为这符合了学生的思维和认知需要,也体现了教学以人为本的理念。
  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经验的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必须立足于可靠的史实。
  教师除了能适当整合取舍教材外,还要重视史证意识的教育,敢于大胆抛弃直接叙述事件的背景、影响的做法,提供大量的、多角度的、甚至是矛盾的史料,自然创设一个探究情境,以利于学生自行思考并推理出结论,形成某种观点,使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例:笔者在上完《新航路开辟》一课时,给学生展示了以下一组材料。
  材料一: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他接受印第安人赠送的礼物中就有烟草,从此,烟草和吸烟风俗逐步走向世界。——袁庭栋《中国吸烟史话》
  材料二:洪武初(洪武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年号,明朝开国时间是1368年)定制,凡吸烟者杀无赦。可知当时实以此为鸩毒也。——(清)杨家麟《胜国文征》
  材料三:吕宋国出一草,日淡巴菰,一名日醺。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避瘴气。有人携漳州种之,今反多于吕宋,栽入其国售之。——(明万历年间)姚旅《露书》
  材料四:(烟草)自古未闻也。近自我明万历(1573—1620年)时始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间皆种植之矣。——(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烟草最迟在什么时候传人我国?
  (2)根据材料三、四,烟草最迟在什么时候、从哪里传入我国?
  (3)关于烟草传人我国的时间。现在学术界一般认同材料三、四的观点。而否认材料二的观点,根据以上材料,说出你的理由。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组材料用了一些矛盾的观点,提醒学生自己去辨别真伪,既能开拓知识面,又能引导他们进行批判思维,还可以培养他们在史证方面提高认识,那就是“孤证不立”,可谓是一箭三雕,反响不错。
  再次,教学方式要重合作性。
  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师生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真理、交流人生体验。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特色,基本上处于单向交流的状态,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合作探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提出“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是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活力”等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
  因此,合作性需要处理好两个点:即和谐的氛围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两者相辅相成。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一种宽松、融洽的心里氛围;要赋权给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主见的的思想者和探究者,同时要引导和培养学生有根据的探究和建构知识的能力,真切感受人类历史所蕴含的深邃思想,最终学会思考、理解、追问。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须掌握两个尺度:一是学生必须真实地参与进来。不是形式的参与,而是实质的参与,即有没有参与真实问题的思考和有效的回答,否则,就是以启发形式追求灌输实质的对话。二是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设置的情境和问题不能过于理论化、术语化。
  必修三《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是比较抽象的,一位教师运用与学生对话的形式,通过展示教师童年、青年、中年对生命的认识,及其与学生同一时代的认识相比较,揭示出人类生命的真正起源,并得出科学不断发展的真理。整个课堂没有刻意的做秀,没有无谓的喧闹,学生思维却始终相当活跃,整个环节都体现出新课程下教师与学生的和谐、知识与能力的和谐……这是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求得新发现的过程,这是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的过程。这也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历史的魅力在于展现历史知识的趣味性、逻辑性和教育性。没有趣味的课堂是苦涩无味的,没有逻辑的课堂是混乱无序的,没有教育的课堂是虚脱无神的。
  新课程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新的气息还是新的负担,全在于我们的领会与探索。
其他文献
摘要: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人生观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化学教学很有必要,意义重大。  关键词:教育 德育 化学教学    《中学德育大纲》提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中学化学
所谓数学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系指题目中的某些条件尚未明显或直接给出,需要解题者认真分析、探究或仔细观察、发挥联想才能被发现,被挖掘使之成为解题的条件。不少数学题只有及时发现了并充分利用了其隐含条件,才能得到解题方法。反之若忽视了或发现不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往往使得解题出现错误或过程繁琐,甚至陷于困境。  此题不少学生只会写出2b=a+c,如何把这个2b=a+c与直线bx+ay+c=0联系起来,它与求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国内外对油菜雄性不育恢复系的研究大体上包括下列四个方面:(1)较多地集中于恢复源的寻找,指出从欧洲品种中较易获得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简称为“CMS”)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
一、互变量分析的意义任何一个试验,除所要试验的不同品种戏处理外,其余条件都要求尽量一致,这样才能比较出不同品种或处理间的实际差异,提高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但实际情况
绪言凝胶电泳技术已被用来了解各种作物植株发育过程和种系发育的途径。已发现不同基因型中过氧化酶活性水平不一样。据报导,在豌豆(Muller 1969)、蕃茄(Evans andAlldri dg
一、生理生化幼龄茶树的采摘对成熟叶和越冬叶光合能力的影响Effects of plucking of young teaplants on their photosynthetic capaci-ties in the mature and overwinter
摘要: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迫在眉睫。将环境意识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因势利导,适时渗透环境意识;巧妙设计化学实验不断强化环境意识;在习题设置时,关注环境问题;通过课外活动培养环境意识。  关键词:化学教育 环境 环境意识培养    一、培养环境意识迫在眉睫    现在的中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是21世纪的建设者,使他们从小学习环保知识,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对于我们中学化学教育者
地理课学生并不是特别喜欢,做为地理教师应不断地改革教法,提高课堂艺术,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趣,把地理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    一、精心设计课堂引言    地理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如讲海水的盐度时,可这样导入新课:“不知你是否见过浩瀚的大海,是否
摘要:作为能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人文教育,近年来在体育界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因此结合我们体育课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展示一个全新的现代体育教育。  关键词:体育教育 人文教育 目标 策略    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年学生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必须要注重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因为这个时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全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