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话中感受人物魅力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wate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话的过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重点表现了司马迁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矢志不渝的精神。由于故事所处年代久远,学生理解相对困难,对此,笔者认为应借助对话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司马迁这一人物,以便彰显文本教学价值。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就《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的对话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与主题对话,感知民族精神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不仅承担着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且还承担着民族精神的传承。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研读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课文中都渗透着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与国家的热爱。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文本这一特征,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主题进行对话,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具体来说,可以围绕关键语句或字词进行切入,继而与文本主题进行对话,以便对传统文化达到一种深度共鸣。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则可以紧扣题目进行切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课,同学们先跟我把题目读一遍。(生读题)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老师,我知道《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
  生:司马迁当时写《史记》这本书时内心非常愤怒。
  ……
  师:是的,你说得非常好。这本书是司马迁发愤写的,记住,是发愤!现在请你们说说:你还知道与司马迁有关的哪些事情?
  生:我知道司马迁是汉朝的。
  生:我知道司马迁姓司马,其实,还有很多姓司马的,比如司马光、司马懿等。
  生:司马迁有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师:那谁来说说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人要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
  师:你解释得非常准确。司马迁也是这样认为的。那么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呢?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走进司马迁的世界,来了解他的悲愤,感受其人格魅力。
  谈民族精神,也许有点抽象,或者有点空洞,但是放在历史长河中,就会发现民族精神不是空洞的,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一个个挺起脊梁的历史人物,一个个传播民族精神的历史故事。同样对于这一课来说,文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主要着力点在于司马迁这个人物,了解司马迁,被司马迁精神所感染,那么其民族精神自然也就渗透其中。上述案例中,笔者紧扣文眼,对题目进行研讨挖掘,并引导学生与之对话,充分进行发散思考,继而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到司马迁的悲惨故事,感受到《史记》创作的艰辛,学生对其相应历史、相应文化有所了解,有所感悟,其民主精神教育自然也渗透其中。
  二、与人物对话,感知朗读情感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其中人文性更多是指情感、道德与价值观。而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除了基础知识与语言能力,还有情感与价值观。换句话说,语文学科,除了技能教育,还应引导学生与文本人物对话,以便增加体验,感知情感。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等形式走进文本,与文本人物对话,感知其喜怒哀乐,继而从中引导学生品析出情感色彩,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创造条件。对于这一课来说,笔者就曾通过朗读、品析重点字词等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人物对话,以便读出其中情感,读出语文的味道。
  师:刚才我们已经初步阅读了课文,现在请你们说说,司马迁真正下定决心写《史记》这本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做出的决定?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生:是他父亲临死时的嘱托。
  师:对!这可以说是遗嘱,作为儿子应该尽孝,应该去努力完成父亲的嘱托。那么现在请你们说说对于这一句应该怎么读。
  生:应该读出有气无力的样子。
  师:那谁来读一读呢?(生模仿读)
  生:老师,我认为还要读出期望。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所以不仅要读出长者口吻,还要读出一种期待。
  师:那你来试试。(生朗读)
  师:读书,更多的是读出情感。也只有读出情感,才能真正与书融为一体。所以我们在阅读课文时,需要多读,反复地读,想象地读,要深入地读下去。现在请你们再带着自己的情感读一读这段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主要途径。针对一些情感复杂的语言句子,只有反复朗读,学生才能更好地自悟,推促个性化阅读形成。如果在教學中剥夺学生朗读的权利,单纯进行人物分析,讲解情感,那么学生即便能够形成所谓的情感,也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停留在理性中的,无法真正达到一种情感的认同。案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人物,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其背景,让学生在自己的理解中揣度朗读情感,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文本语言的感情色彩,还有利于学生在更深层次上与人物对话,以便达到一种深度共鸣。
  三、与学生对话,感知生命真谛
  教学需强化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感悟生命真谛。但是单纯谈生命教育,似乎有点空洞,教师需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渗透,让学生得到思想认同,感受其生命不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给生命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经历,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与司马迁进行深度对话,并通过司马迁的经历与故事进行拓展,巧妙将学生当前的生活乃至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渗透生命教育。
  师:对于司马迁来说,因为替李陵辩解了几句,结果被处以宫刑。在古代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无后即不孝,简直是个奇耻大辱。按照正常的逻辑,司马迁应该立马撞墙去死。事实上,司马迁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他最终有没有这么做?
  生:(集体回答)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史记》还没有编写好。
  师:有没有其他原因呢?假如司马迁编写好《史记》,是不是就会立刻去死呢?可以用课文中哪一句话来回答?
  生:不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师:那这一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生:人,要活得有价值。
  师:是呀,人活在世上,要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司马迁受到宫刑,仍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努力,但是我们来看看生活中,有些人动不动就跳楼。(播放相关画面与案例)这样做是不对的!想想司马迁,想想自己,面对这些动不动就想自杀的人来说,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生:要爱惜自己的生命。
  生:人活着,要多考虑自己的父母,多考虑别人,不要太自私。
  ……
  对于学生来说,生命教育既是一个空洞的内容,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如何在教学中让生命教育渗透其中,案例中笔者结合司马迁的例子,以及他的名言,从一个侧面告诉学生,人活在世上应该怎么做。这样的教学,不仅联系了学生生活,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基础上,还巧妙地引导他们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准确把握文本主题,推促其精彩生成。
  针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篇历史故事来说,教师要巧妙结合实际,在引导学生与主题、人物、学生进行对话的基础上,强化其情感教育,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他们在受到人文熏陶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支点式学习的方式,不仅让学生积极体悟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丰富了语用经验,更让他们掌握了必要的语用方法和技能,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图式。  一、舒展——以关键词语生长语言图式  借力支点式学习,生长学生的语言图式,可以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实现。学习课文时,学生可以先搜集关键词语,再联系自己的语言重组课文信息,讲述时边看边想,用词串句,用段连篇,层层扩展。相应地,这些关键词语就成为了学生生长语言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由“单元导读”导入  1.第八单元的导语有这样一句话:“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用心读一读,看自己能读明白什么。  2.交流:读了句子你明白了什么?  3.(出示: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主要讲述了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相识再到相处的故事。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品析语言的教学片段,笔者对此进行了赏析。  师:课文里对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有很多描写,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画一画,记得用  “ ”画出描写爱因斯坦外貌、神态、语言等语句,用“ ”画出描写小女孩的语句,然后想一想,他们在你的印象中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生边自由朗读边画)  生:我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针对汉语拼音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宜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这一点和一年级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认知水平相吻合,他们不但活泼好动,且自制能力相对较差,但是针对直观生动的事物却能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多元的学习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够使汉语拼音的教学充满乐趣。  一、借助故事儿歌,
作文是生活的展现,是情感的传递,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达。对于儿童来说,从生活的丰富到体验的丰富乃至语言的丰富是一个逐步转换的过程。从无心到有心、从零散到串联、从表象到深入、从“情境”到“语境”,需要立足目标创设真实有料的环境氛围,在互动体验中充分调动儿童的感觉、思维去感知生活、捕捉素材,觸发写作的灵感和激情,并在运用和实践中逐步实现语言的“丰”与“智”。  一、情境引领,开启语境  情从何出,境从何
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其本质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在文本中走上一个来回。因此,真正高效的阅读并不仅仅在于从文本中获取内容,而要从文本中联想开去,由此及彼,甚至是关联自我,最终获得人生启迪。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这一方面的训练,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设置了“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多维整合,拓展联想,形成立体化的感知与收获。那究竟该想什么、从哪些维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中年级学生习作刚刚起步,能力不一,对于如何观察、怎样写清楚内容等问题,除了少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弄清楚,大部分学生都需要一根“学习拐杖”。笔者结合美国的学校教室墙壁上贴的海报,在三年级下学期习作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年级正
金秋十月,第105届广交会在广州市琶洲会展中心举行。客商云集的迹象向人们预告着金融危机后外贸行业的复兴,也传递了外贸人才需求回暖的信息。这对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来说,是一个喜人的信号,因为从9月开学起,来校招聘的企业已经络绎不绝。这所有着50多年办学历史的外贸类学校已培养培训了数万名知识型、专业技能型外经贸人才,享有“广东外经贸职业技能人才的摇篮”的美誉。2000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识记生字词“抬、伸、扒、钻、骆驼、大模大样、又窄又小”,同时结合生活体验理解相关词语的含义。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表达,复述故事。  3.感悟寓意,学习欣赏他人的优点。  【教学过程】  一、利用情境,引入故事  1.教师利用课文情境引入,学生熟读课文,教师模仿动物说一句话,请学生猜一猜是文中哪个动物说的。如:长得高好!(生猜)长得矮好!(生
课后习题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起到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揣摩编者意图,把握编者在课后习题方面的目标指向,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思维能力、说话能力、想象能力和习作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课后习题该怎么教?有的教师认为课后习题应该随课文教学,有的教师说课后习题应该进行专门训练。课后习题的编排,本身就隐含了编者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暗示和期待。因此,教师要能够挖掘出课后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