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er1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近年来徐州市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基本要素和命题架构,指出教师不仅要关注试题的解题方法和考查要求,还要基于学生发展的视角关注命题立意,重视命题理念,探寻命题对化学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中考试题;试题分析;教学启示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7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26
  徐州市中考化学试题一直坚持课改理念,贯彻体现“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的特色。试题在做到“六个有利于”功能上突出对实验探究试题的编制。下面基于学生发展的视角,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以来,徐州市近6年中考化学实验探究试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近6年徐州市中考化学实验探究试题比较
  1.试题考点分布统计
  2.实验探究试题特点分析
  (1)实验探究试题的基本要素
  一般围绕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中的某几项展开,可分为题干部分和问题串部分。
  (2)实验探究试题的基本架构
  二、实验探究试题的典型案例分析
  下面选取4道考题进行分析、研究。
  【例1】(2011年徐州市中考试题,节选)某活动小组根据下图所示进行模拟炼铁的实验,并对产物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黑色粉末A可能是什么呢?
  【进行猜想】(1)小明认为黑色粉末A全部是铁粉。请写出铁粉与Cu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实验过程中采取了过滤,该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和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2)小华认为小明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
  (3)小华提出了猜想①和猜想②,请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余下的一个猜想。
  猜想①:黑色粉末A由铁粉和四氧化三铁(Fe3O4)组成;
  猜想②:黑色粉末A由铁粉和氧化亚铁(FeO)组成;
  猜想③:____________。
  基于课本知识的应用型探究,是徐州市中考实验探究题的重要题型。此类探究大多联系身边的化学物质,内容立足课本但又略高于课本,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化学就在身边的理念。本题的亮点在【进行猜想】环节,重视在题干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和假设。对问题1的作答呈现基础化,要求学生会正确书写初中教材中核心的化学方程式,以及对实验基本操作内容性知识的有效提取;问题2则要求学生具有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做出判断并能用文字表述;问题3则需要学生对猜想①和猜想②进行信息综合、判断、加工,基于证据的推理,提出新“推测”,为下面进行实验探究作了很好铺垫。
  【例2】(2013徐州市中考试题,节选)合金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已知某合金粉末除含铝外,还含有铁、铜中的一种或两种。小明利用如图装置对合金粉末中铁、铜的存在进行探究时,误把氢氧化钠溶液当成稀硫酸加入到锥形瓶中,他惊奇地发现有无色气体放出,注射器活塞向右移动。
  【提出问题】难道NaOH溶液也能与某些金属发生化学反应吗?
  【查阅资料】
  (1)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铁、铜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 2NaOH 2H2O═2NaAlO2 3H2↑(NaAlO2溶于水,溶液现无色)
  【实验探究】下列实验(见表1)仅供选用的试剂:20%的硫酸溶液、30%的NaOH溶液。
  基于接受新信息实验探究, 是徐州中考实验探究题的稳定题型。此类题型通常在有其他物质干扰的情况下,检验物质的存在。试题的背景灵活多变,可以是由实验异常现象引发,也可以是对司空见惯的物质质疑,抑或是对常见化学变化的拓展延伸。此类探究设置的问题,可以考查学生对物质性质、组成及用途的认识;能够检测学生在新情景下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陌生问题的能力。本题亮点在【实验探究】环节,采用图表记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在实验步骤和结论处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表述中分析、推理出所用药品和所得结论,培养学生基于证据的推理能力。
  【例3】(2014徐州市中考试题,节选)我国劳动人民早在五千年前就会使用木炭炼铜。在化学实验室里模拟炼铜,既可用传统的实验装置(见图甲),又能用改进的微型实验装置(见图乙)。化学兴趣小组采用图乙装置,开展以下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
  (1)取木炭、CuO两种黑色粉末适量,再与少许CaCl2(能降低反应温度、加快反应速率)均匀混合,然后将黑色粉末装入长柄V形玻璃管的直管内。
  (2)按图乙连好实验装置,然后加热反应物;2分钟后,黑色粉末出现红热现象,同时澄清的石灰水______,此时停止加热。
  (3)待玻璃管冷却后,提取里面的红色固体,进行如下的验证:
  【评价反思】
  (1)使用图乙装置与使用图甲装置相比,其优点是______(写出1条即可)。
  (2)若要证明CaC1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验证CaCl2的______。
  (3)在铜的冶炼史中,我国劳动人民还有一项重大发明就是“湿法炼铜”,该方法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徐州市中考涉及定量探究和实验改进的探究题型,是难度较大的一种科学探究。此类探究是在定性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来确定物质的存在。另外,对改进实验的评价也需要学生具有对应的知识积累,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本题的亮点在【实验探究】环节,要在定性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的处理来确定物质存在与否,揭示反应的规律,通过控制反应的条件和预测产物的量,来确定物质的组成。本题的另一亮点在【评价反思】环节,有效利用题干提供的传统实验装置和改进的微型实验装置以及实验探究中所用药品等信息资源设计问题串,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整合、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运用化学特征思维视角,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中形成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体现学科价值。   【例4】(2016徐州市中考试题,节选)化学兴趣小组探究金属的性质时,将一段去除氧化膜的镁条,放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充分反应后静置,发现试管中有灰白色沉淀。
  【提出问题】灰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猜想假设】
  小华认为灰白色沉淀为碳酸镁(MgCO3),其他同学认为不需要实验就能否定小华的猜想,理由是______。
  小宇认为由于反应后氯化镁的生成量偏多,灰白色沉淀为不能再溶解的氯化镁固体。
  小彤认为灰白色沉淀为脱落的镁粉细颗粒。
  【实验探究1】
  基于以上探究与分析,原有猜想均遭到了否定。
  【查阅资料】
  HCl AgNO3═HNO3 AgCl↓,AgCl是一种白色沉淀。
  【实验探究2】
  他们又另取灰白色沉淀放入试管中加热,将蘸有硝酸银溶液的玻璃棒伸入试管内,玻璃棒上的溶液出现白色浑浊,证明产生了______气体。再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悬于试管口,试纸变______色。
  同学们请教老师后得知,足量的镁与稀盐酸反应时,溶液会经历从酸性到碱性且碱性逐步增强的过程,从而生成了碱式氯化镁沉淀。据文献介绍,碱式氯化镁存在多种组成结构,化学通式可表示为Mgx(OH)y Clz·mH2O(其中2x-y-z=0,0≤m≤6)。
  基于真实情境的实验探究,是徐州市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新动态。题中在【猜想假设】处设置问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变化与守恒相统一的观念;设置多次【实验探究】环节,体现科学探究的递进性和完整性,在实验现象和结论处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结论推测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社会经验准确地转换成化学学科视角表述,完成实验探究和化学应用。
  三、实验探究试题对教学的启示
  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学习身边的化学
  目前中考命题已关注在真实的情境中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而且在试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生活性、新颖性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好的尝试,有效地利用这些情境考查了学生基于证据推理的能力,结构与性质相联系、变化与守恒相统一的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关注基于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问题情境,巧妙地运用任务驱动,实施自主探究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建立“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
  2.凸显学科特点,学习基于证据推理的能力
  实验探究试题关注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强调现象解释、数据整理和证据推理的能力。所呈现情境的形式有文字、图表、仪器构造示意图、工业流程图等形式多样,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进行信息转换、整合,并将其准确地与自己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社会经验结合起来,凸显了学科能力的考查。化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和关注体现学科价值的问题。
  3.展示学科评价魅力,学习有用的化学
  实验探究试题关注学生答题方式设计多样,有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角度评价学生的思维方式。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上的典型案例,如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质量守恒定律、铁生锈条件的探究以及物质反应后成分的鉴定等,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创设一些真实的探究情境,开展真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运用科学方法构成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应多关注从热点问题选题材、从专业书刊提素材等途径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比如将发令枪的“子弹”、举重运动员运用的防滑“镁粉”、屠呦呦的青蒿素、家庭厨卫用品等适时插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实践过程中揭示物质规律,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 徐作陪,李德前.一道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的命制历程及反思[J].化学教与学,2015(5):71~72
  [2] 李德前.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的命制[J].化学教育,2014 (13):43~4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敬鳗力.新课程高考化学选考题学生答题的初步调查与思考[J].化学教育,2016(3):41~46
  [5] 周业虹.关注社会参与 注重评价方式 培养科学素养[J].化学教学,2016(3):89~94
  [6] 李德前.浅探初中化学原创习题的命制[J].化学教学,2011(6):54~55,60
其他文献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失去嗅觉和味觉可成为某人是否感染COVID-19的最清晰的提示之一。  研究人员从大约250万英国人和17万美国人处收集到信息,这些人在3月24日到4月21日期间登录过一个智能手机APP报告他们是否感觉良好,或者正在经历病症。  某些APP的使用者也对导致COVID-19的SARSCoV-2试剂盒诊断测试结果进行了报告。在6400名被诊断为病毒阳性的英国居民中,接近65%的人将失
There is good news for fans of the Star Wars movies. There will be another episode1. It will be the ninth film to be made. The name of the new Star Wars movie was announced in Chicago. It is called Th
摘要:当我们的生活伴随微博、微信等一系列“微”事物逐步进入“微”时代,“微课”也在引领教育“微”时代的到来。作为广大微课粉丝中的一员,我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牢牢把握住因需而“微”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经验和成果。  关键词:微课;初中化学;教学;实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3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
摘要:介绍了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溶液的酸碱性”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基于学优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应用科技前沿素材帮助学生了解溶液酸碱性在医药领域、纳米科技的应用以及在科技领域的测量方法,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的价值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崇敬感,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内驱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酸碱性;学优生;学科价值;科技前沿  文章编
摘要:复习课怎样进行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欲望?才能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发现知识?文章以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中NH3(苏教版)的复习为例,打破常规复习课的教学常态,暨知识罗列到习题巩固的复习方法。创设情境主线,在紧紧相扣的四个环节探究过程中,重获以NH3为载体的结构与性质关系、从化合价推测可能的化学性质及物质产生途径与制备方案设计,获得化学学科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与制备的学科思想。  关键词:微粒观;结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11-0072-01 中图分类号:C633.8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11.039     一、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初中化学课本137页“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需要考虑两点: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由此可知,要达到酒精燃烧时的最高温度,应该满足这两点。课本中
摘要:根据2017年浙江省高考改革最新方案,高中化学作业分层设计势在必行。文章提出从作业对象分层、作业难度分层、作业类型分层、作业数量分层等方面进行作业设计,以“化学电源”为例尝试了常规性作业、整理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关键词:化学作业;分层设计;化学电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1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
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规范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有了规范的学习行为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规范的学习行为是前提,是基础。  实践证明:一个行为持续3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的行为,超过100天就可以形成习惯。  学习能力的三要素又可分为八大学习环节,即学习管理八环节
摘要:基于生活的问题导学策略就是以学生活动和经历为基础,以问题作为驱动教学过程的核心,将问题贯穿于课堂始末。作者以“氧化还原”复习课为例,介绍了该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并进行了教学反思。  关键词:氧化还原;问题导学;生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11—005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1
●Free Bird  ○《自由之鸟》  Brother and sister Millicent and John are slaves1 on Simon Plenty’s plantation2. They have suffered3 a lot one after another. Their parents had told them old tales about how the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