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氨气开始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72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复习课怎样进行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欲望?才能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发现知识?文章以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中NH3(苏教版)的复习为例,打破常规复习课的教学常态,暨知识罗列到习题巩固的复习方法。创设情境主线,在紧紧相扣的四个环节探究过程中,重获以NH3为载体的结构与性质关系、从化合价推测可能的化学性质及物质产生途径与制备方案设计,获得化学学科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与制备的学科思想。
  关键词:微粒观;结构观;转化观;认知思维;学科本源;学科思想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5-003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5.012
  随着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化学教学正由“知识为本”向“观念为本”转变[1],新的教学观念的建立,其核心是——建立看问题的视角与思想,前提是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可能遇到的生活问题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设计是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与桥梁。只有基于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才能促进教师理解并实践化学教学的观念,学生才能从知识学习和教师活动中形成学科思想,实现化学教学的本真。
  复习课的教学,很多时候被老师误读为已有知识的再现过程,教学中有的是知识的完全重复,有的是习题的再练习,有的复习课完全成了新课教学的重复。而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当一些外显的学科知识都遗忘时,在学生大脑中还保留着那些终身难忘的观念与思想[2],复习课就是让这些观念和思想再巩固的过程。学生在《化学1》新课中已经对NH3的结构、性质、制取、铵盐性质等都有了较好的理解与掌握,那么对于一节高三的复习课,所要做的核心就是——基于这些已有知识(经验),从深层的微粒观、结构观与转化观的角度整合、串接科学知识的本源,从知识内在认知顺序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科思想的形成,这也正是科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下面笔者以NH3的复习为例,实践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和制备”的理解,同时学会用微粒相互结合(化学变化实质)角度实现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一、教学设计的思考
  复习课的三重境界:第一层次仅仅是知识的罗列与再现;第二层次是以情境设计主线,将复习内容有机整合;第三层次则是既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整、联系启后的内容,更是将学科内看似“独立”的内容从内在本质上进行联系与整合。怎样实现对化学本真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科思想才是教学意义所在。高三复习课怎样上?如果仍然是平铺直叙地描述NH3结构、性质、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检验、收集及氨水成分的讨论,这对于同学来说,只是再重复的过程,有的学生已经掌握,虽有遗忘,完全可以自主解决,并没有真正的学习增量产生;当然也有的直接以习题为例,通过习题来达到复习知识的目的,上述都建立在知识的再现和回忆。而我们要实现的是发现并总结这些科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厘清这些性质之间的来龙去脉。当遇到教材中不曾出现的新物质时,学生是否会迁移运用?是否会提出新的可能性设想(如物质、转化等),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判断可能性和合理性。从提出假设到得出结论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既有科学的假设,又有实证(实验论证、推理论证和资料论证),论证过程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物质、装置,并从现实条件、经济性的角度解读。基于上面的思考,我将这一节的课题名称定为“从NH3开始”。
  二、教学环节设计
  1. 环节一:从NH3电子式推断其结合与失去H微粒形成的新微粒及空间构型
  为了实现对NH3结构的理解,设计NH3得失H、H 、H-的可能性及形成微粒的空间构型的探索,使得相对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在学生分析与交流中获得理解,问题设计简洁明了,如下:
  经过高一的学习,学生对NH3的电子式、结构式一定不陌生,但对其构型,总是不容易记住,原因自然是微粒之间相互作用与空间构型之间缺少联系。复习起点就从NH3的电子式开始,每一位同学都知道,N原子周围有四对电子,由于电子对之间存在斥力,所以电子云之间有挤压,为形成稳定的结构,所以出现四面体形的伸展(如图1)[3],但三个电子对形成N-H共价键,所以必然造成形状变化,所以形成三角锥形(如图2),如果结合一个H 形成NH4 ,则正好形成四个N-H共价键(虽然有一个是配位键),但键长、键能相同,所以此时又形成正四面体(如图3),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NH3是否能结合H原子、H-离子等微粒。从化学键及微粒相互作用认识微粒结合的原因。
  如果“NH3失去H”原子形成什么微粒?其电子式怎样表示?结构又如何?NH3是否可能失去H 、H-?若失去空间结构怎样?围绕上述问题,通过电子式书写后,电子对之间斥力和稳定性分析,让学生清晰理解NH3、NH4 、NH2-、N3-的空间结构,更理解这些结构变化的原因,更加有意义的是学生对于陌生的微粒NH5、NH2-等微粒的存在、可能结合的其它微粒都有了新的认识,不再囿于学过的几种物质。
  复习教学,不是知识的罗列过程,更不是让学生沉浸在解题之中,而最可能的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试着进行论证,在证实或证伪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形成。
  2. 环节二:从NH3中N、H元素的化合价推断可能的性质与反应
  基于NH3电子式的分析,由于H不愿意失去最外层的电子,但由于N的非金属性强,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强,所以N-H之间共用电子对偏向N原子一方,导致N原子周围负电荷偏多,出现负价,而H原子周围带正电性,出现正价,根据电子对数量确定价态数量。H( 1)是H元素的最高价,学生答出只具有氧化性,下面是和学生一起研究其氧化性的课堂问题设计:
  学生在试题中也许遇到过NH3与Na的反应,也许还进行过氧化还原分析,但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这还是一个陌生的知识情景,或许还有一定的难度,若要用NH3氧化其它物质,学生基本是难以回答,试问为什么?即使了解了NH3能氧化活泼金属及金属氢化物,若是N2H4和Na、NaH等物质可能发生反应吗?产生什么物质?或许对于老师来说也不一定会去尝试,但我的课堂做到了,而且是学生分析出来的,或许在问题出现过程中,学生也做出过很多错误的判断,但并不会影响学生自主的纠错,这来源于学生对NH3微观结构的认识,可见从微粒结构及微粒间相互作用入手,预测并实证其可能的化学性质的重要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设计,学生对NH3的还原性才不会忽视,才不会见到NaNH2、Na2NH、Na3N而怀疑是否有这种物质。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假设、分析、证实N(-3)H3中N的还原性时就轻松简单的达成。问题设计如下:   在问题解决中,学生发现“NH3 CuO”、“NH3 NOx”和“NH3 O2”的反应都曾经见过。学生的学习越来越主动,越来越轻松,没有感觉到老师在重复原来的足迹,又不是NH3性质的再罗列,但又实实在在巩固NH3的性质,这就是有形的知识融入无痕的复习课堂。
  复习课中知识的罗列最常见,也是教师最擅长的方法,而对于学生来说,所要做的是配合老师进行知识再现,帮助老师记住课标要求的知识,而我们的同学又获得了多少?回头看看我们身边高三的复习是否一直在让学生帮助老师复习。
  3. 环节三:从NH3的产生到制备
  物质教学除了“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之外,还有我们关心的要点,即物质的产生、制取和保存,所以对NH3的制备教学中,没有和学生一起来再现其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而是从一起探讨可能产生NH3的途径入手,分析每一种产生NH3方法原理、生产过程复杂程度、原料丰富程度,而并没有限定必须是什么方法。因为制备方法与用量、原料、设备都有关系。现今没有使用的生产方法不代表未来就不选用,不代表在所有地区就不可以,而要有开放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需要与生产的关系。问题设计如下:
  在NH4Cl分解产生NH3和HCl的方案中,后续HCl如何去除?从H2O、NaOH固体、碱石灰、Ca(OH)2、CaO逐步讨论认识,研究了选择什么物质来制取和分离物质的化学原理。在浓NH3·H2O制取NH3的方案中,从直接加热到间接加热(NaOH固体),再到加热并吸水(CaO固体)的分析中,从原理上寻找替代性的物质。
  正是基于对NH3及相关微粒的探讨,学生才会想到“NH2- H ”、“NH2- 2H ”、“N3- 3H ”和“NO、NO2、NO3-还原”等方法也能获得NH3,才会明白为什么Mg3N2遇到水易水解的原因。甚至还有学生想到NH4
   NH2-■2NH3,这不正是学生真正有效学习的发生吗?
  4. 环节四:NH3微粒间的结合
  当上述反应出现后,学生的思路真正打开了,说出了更多阴、阳离子结合。N、H元素形成的阴阳离子:NH4 和NH2-、NH2-、N3-、H-之间结合会形成什么物质?在这些问题之后我的逆向思维把学生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2NH3■NH4 NH2-,和它相似的2H2O■H3O OH-的反应,水溶液体系存在很多的化学平衡,液氨溶剂中存在新的平衡体系为化学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NH3微粒间由于N、H间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使得N、H原子出现较强的电极性,导致NH3分子之间的N、H原子之间产生一种相对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这使得NH3容易液化,常用作致冷剂,从新课时知道易液化,可作致冷剂,到为什么易液化,真正实现知其所以然,从科学本质上理解现象产生。
  三、教学思考
  以NH3为载体,从结构到性质,从微粒间的结合到宏观物质之间的转化,微粒间相互作用到化学反应的发生,用氧化还原思想指导氮及其化合物的复习与知识建构,以获得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假设到证明,从知识罗列到学科思想形成的学习,这样的复习课能有效达成两个目标:其一,知识学习到观念渗透转化,用学科思想指导学习;其二,找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激活学生思维参与的主动性。
  1. 知识为本到观念建构的转化,学科思想的显现
  因为教的原因,所以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更多的关注知识为本的学习,学习中注重物质的性质、制取,复习中更多关注知识的再现与罗列,而忽视学科观念、学科思想的建立,所以在复习课中事无具细的进行详细的重复、识记和训练。笔者在尝试对NH3制取的教学中,并没有这样进行,而是明确为NH3的产生与获得,这也是一种新观念的认同过程,通常教学中会强调工业制法——合成氨,实验室制法——氯化铵与熟石灰反应,甚至把整个过程、反应条件、装置、检验等再现一遍,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是已经会的,与教学观念中“已经会的知识不讲”观念相矛盾,或者就是经典例题巩固,也很实际。看似重点内容完整,但换一种新的物质、方法出现,学生就会犯难,学生的视角变窄,思维囿结。甚至用NH4Cl制氨气过程中换CaO是否可行?换Ba(OH)2呢?用浓氨水制氨气,除了加热,是否可能有间接的加热方式?变通的加热方式?NH2-是否可能用来产生NH3?Mg3N2是否也可以?学生的学习是知识获得、认知思维的发展、学科思想形成的过程,而不是单独的知道某一变化可能还是不可能,某一反应用来做什么?也许未来的一天制取NH3的方法就会是今天学生探究中的某一种,也许是另一种目前还未知的方法,如果我们只注重知识的再现,完全走在当下正确的认知温水中,就会失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就会失去学科思想建立的可能,而失去对未知世界的求索,学习是发现知识的过程[4]。
  2. 以已有知识为起点,促认知思维的提升和思维视角的打开
  NH3的电子式书写对于高三学生相对容易,其空间构型表述就存在一些不足,这源于电子对与空间构型的影响认识,现行教学中要求相对较低,怎么办?更何况还有NH4 、NH2-、NH2-、N3-又有什么样的空间构型?这些微粒与空间构型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怎样演变?倘若一定让学生记住结果,虽然可以达成,但学生会感觉烦、更感觉化学的无趣,我想也不会联想到NH2-和H2O结构非常相似,更不理解NH4 、CH4和N3-空间构型相似,在上述结构演变中,正是从学生熟知的起点,每一次都踩进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所以才会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参与,才会有学生回头感觉到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并不太难理解。
  从电子对偏移,到化合价判断,从化合价相对高低,到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甚至可能会发生的反应,都是学生用氧化还原反应思想进行科学探究,最后证实或证伪了学生的推测,整个过程教师从来没有否定学生的推测,只是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肯定,即使是错误的假设也是学生自己最后证伪的,如NH3与Na反应生成NaNH2、Na2NH、Na3N和H2,NH4 和NH2-、H-,NH2- H 、NH2- H 之间发生的反应,NH4 H 、NH4 H-之间是否反应,产生什么物质等过程都是学生自己的推理得出。这才是运用最近发展区开放思维的学习,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一定会受益,这正是周千红先生所一直倡导的教学——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5]。
  参考文献
  [1] 姜言霞,卢巍.基于化学基本观念建构的“氨”的教学设计研究[J].化学教育,2015,9(17):37-41
  [2] 陆庭銮.微粒观在化学教学中的巧妙运用――以“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学难点突破为例[J].化学教育,2015,8(15):26-28
  [3] 江敏.感受自然界的魅力――“共价键”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8:16-20
  [4] 李发顺.学习是发现知识的过程[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J].2015,7:封二
  [5] 李发顺.重构学生主体课堂的思考――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4,11:1-3
其他文献
I liked being a mess. The desk that should have been clear so I could do my homework was always besieged1 with bowls of cereal and spoiled milk, old magazines, and Post-it notes I had forgotten to rem
摘要:以“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例,从“问题先导”、“图像整合”、“知识应用”三方面入手,促成学生知识内化、能力培养和观念发展,追求更新、更高、更广、更灵活的学科视角去审视化学知识、努力创生“量变到质变”的复习课堂。  关键词:复习课;化学观念;化学键;量变与质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1-005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9-0081-01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9.039    《硅酸盐矿石和硅酸盐产品》这部分内容,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并不能算是重点,许多教师对这节内容的处理都是作一个简单介绍,而周健老师的上课,让我们共同尝试、体验了一次全新的学习形式和过程,让学生和听课教师经受了一次艺术
The Earth has two pole1 areas, the South Pole (Antarctica) and the North Pole (the Arctic). Besides being on the opposite sides of the Earth, South Pole and North Pole hav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
摘要:文章以江苏省2016年学业水平测试化学学科的测试卷为例,说明无论是高考还是学业水平测试,命题者已经在引导一线老师们重视“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  关键词: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知识迁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7—008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
Li Hong is my best friend.  She is a hard-working student. And she learns things quickly. She does well in all her lessons. She knows a lot about Chinese history. She can write good articles.  She lik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失去嗅觉和味觉可成为某人是否感染COVID-19的最清晰的提示之一。  研究人员从大约250万英国人和17万美国人处收集到信息,这些人在3月24日到4月21日期间登录过一个智能手机APP报告他们是否感觉良好,或者正在经历病症。  某些APP的使用者也对导致COVID-19的SARSCoV-2试剂盒诊断测试结果进行了报告。在6400名被诊断为病毒阳性的英国居民中,接近65%的人将失
There is good news for fans of the Star Wars movies. There will be another episode1. It will be the ninth film to be made. The name of the new Star Wars movie was announced in Chicago. It is called Th
摘要:当我们的生活伴随微博、微信等一系列“微”事物逐步进入“微”时代,“微课”也在引领教育“微”时代的到来。作为广大微课粉丝中的一员,我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牢牢把握住因需而“微”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经验和成果。  关键词:微课;初中化学;教学;实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3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
摘要:介绍了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溶液的酸碱性”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基于学优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应用科技前沿素材帮助学生了解溶液酸碱性在医药领域、纳米科技的应用以及在科技领域的测量方法,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的价值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崇敬感,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内驱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酸碱性;学优生;学科价值;科技前沿  文章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