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历史人物培育历史素养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1848668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依托课堂教学涵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这是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基层教学工作者最为关心的话题。借助历史人物开展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历史素养的有效教学策略:梳理人物大事年表,培育学生的“时序观念”;聚焦人物重大事迹,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剖析人物性格特征,引领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关键词:历史素养;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
  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教学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也是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核心理念。如何依托课堂教学涵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这是当前历史与社会学科基层教学工作者最为关心的话题。2016年,笔者参加了“一师一优课”的评比活动,参赛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基于对《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细致研读和教材的大胆取舍,笔者最终将课堂教学的切入口和课堂“主角”设定在郭嵩焘这一历史人物身上,拟定“探寻郭嵩涛使英之路”为教学课题(以下简称“探寻”)。教学以郭嵩焘人物为主线,设计了“路之因”“路之行”“路之警”三个环节贯穿课堂。从执教的实际效果看,凭借教学设计的逻辑性和历史味,尤其对郭嵩焘的“活化”,较好地达成了教育教学目标。最终,本课获得省市一等奖和“部级”优课。
  立足历史素养培育的视角,回看本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探寻”一课渗透着对学生“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等历史素养的培育。下面,笔者试结合教学实践作具体阐释。
  一、梳理人物大事年表,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探寻”一课之所以选择郭嵩焘(1818—1891年)作为教学切入口和课堂“主角”,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郭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角色——近代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他个人的挫折,正好象征中国走向世界的挫折”[1],笔者以为郭嵩焘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中较为典型的代表。其二,教材对郭嵩焘人物有所介绍,学生从教材中可以获取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信息,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基于对“时空观念”的解读,笔者采取以下教学活动:
  (一)学生制表
  笔者首先通过相关书籍的查阅和精选,給学生补充了必要的辅助材料,要求学生在课前制作郭嵩焘的大事年表(见表1)。此举的意图是初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将郭嵩焘这一历史人物及“使英”这一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时期。
  表1 郭嵩焘大事年表
  [时间 重要活动 1818年 出生 1835年 考中秀才 1837年 考中举人 1838年 考进士名落孙山 1840年 考进士名落孙山 1840年 给浙江学政当幕僚 1847年 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 1852—1856年 成为曾国藩的得力助手 1859年 奉命查办隐匿侵吞贸易税收情况,因清廉方正遭弹劾 1866年 因与两广总督不合而罢官回籍 1866—1875年 在长沙城南书院讲学 1875年 经举荐,再度出山,授福建按察使(掌管司法、监察事务) 1876—1879年 担任驻英使节(1877年兼任驻法公使) 1891年 1879年回国后蛰居乡野
  1891年病逝 ]
  (二)教师设问
  从教学实际看,学生较容易依据“时间”提示梳理出郭嵩焘的大事年表。之后,笔者提出两个问题:(1)从郭嵩焘的大事年表看,他的身份(官职)经历了哪些变化?(2)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此举的意图是进一步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尝试在大事年表中搜寻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关联。从学生的解答情况看,(1)问学生基本能厘清郭嵩焘从“湖湘子弟”到“秀才”“举人”再到“入职官场”“名扬海外”“宦海浮沉”的曲折一生,并从中感受“科举制度”“封建官僚制度”对知识分子产生的重大影响。(2)问是为展开“聚焦人物重大事迹”有意做好的铺垫,笔者预料学生较难解答。事实也确是如此,比如,多数学生对于“幕僚”和“使节”“公使”等词迷惑不解,有几位学生直接问:“幕僚是做什么的?”“使节与公使一样吗?”笔者因势利导,在解说“幕僚”时,着意强调郭嵩焘在浙江担任学政的幕僚期间,时值鸦片战争爆发,浙江地处前线,英国人的坚船利炮,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由此,埋下了他以后思想偏离传统的变化契机。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意识到要将史事置于历史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和评述,从而较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二、聚焦人物重大事迹,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人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上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郭嵩焘的一生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特征。考察历史,反顾来路,在郭嵩焘“宦海浮沉”的一生中,1876年至1879年的“使英之路”是其政治生涯的闪光点,也是时人、世人所最为关注的焦点。通过对郭嵩焘人物生平的分析和对教材的进一步仔细研读,笔者决定将教学重难点聚焦在“郭嵩焘使英之路”,并试图通过以下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
  (一)巧妙设计,逻辑推进
  笔者将“探寻”一课的课堂教学分为“路之因”(出使英国的缘由)、“路之行”(出使英国的所见所闻所行)、“路之警(出使英国结局所带来的警示)。此举既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彰显历史的学科特征,思路清晰,富有逻辑。同时,笔者在问题设计时注重“小切口,大问题”的原则,教学活动主要围绕三个大问题展开:(1)郭嵩焘在使英前为什么既“忐忑”又“兴奋”?(2)你如何理解时人对郭嵩焘使英之路的评价?(3)郭嵩焘的使英之路带给你哪些警示?   (二)精选史料,铺设“现场”
  教材中提供的关于郭嵩焘的资料并不多,因此,“探寻”一课中笔者精选了人物传记《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郭嵩焘日记》《使西记程》和纪录片《淮,敞开的门》(第六集)中的相关视频和文字材料,意图铺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走近“历史现场”。从教学实际看,此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当笔者补充“马嘉理事件”和“烟台条约”时,学生不仅从知识层面理解了郭嵩焘使英之前心情“忐忑”的原因,同时,伴随着朗读者沙哑而低沉的声音,心情也回到了那段屈辱的岁月。
  (三)聚焦“矛盾”,“神入”情境
  通过制造“矛盾”情境引发问题冲突,是课堂中常见而富有实效的教学方式。“探寻”一课中笔者多次运用此法以培育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比如,在“路之因”环节,笔者出示《淮,敞开的门》中摘录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1876年12月1日,年近六十的郭嵩焘,率领副使刘锡鸿等30多人,踏上了赴英的漫长旅途。此时此刻,郭嵩焘的心中有一丝忐忑……
  材料二:出使英法,等待他的,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西方世界……而这,让郭嵩焘充满了向往。他的心中不免又有了一丝兴奋……
  提问:郭嵩焘在使英前为什么既“忐忑”又“兴奋”?
  接着,笔者围绕这一“矛盾”,引导学生走进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通过前面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学生已熟识),尝试“神入”主人公郭嵩焘的心灵世界。从教学实际看,尽管学生的解答不够全面,但基本能理解“19世纪东西方世界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差距给郭嵩焘带来的重大影响”。
  (四)思维碰撞,“异”中求“同”
  在“路之行”环节,围绕“你如何理解时人对郭嵩焘使英之路的评价”,笔者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先讨论、再交流。讨论环节,学生发生了分歧,多数同学认为“时人”(与郭嵩焘同时代的人)愚昧无知、故步自封、顽固守旧,但也有几位同学认为“时人”对郭嵩焘的批判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郭嵩焘的行为在当时不符合一般人的做法,不被接受是正常的”。笔者随即发问“如果你是‘时人’中的一分子,你会怎么做呢?”学生顿时鸦雀无声,陷入了深思。稍作留白后,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不能局限于某一种角度的理解,需要我们能“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通过这样的思维碰撞,学生对郭嵩焘使英之路的艰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郭嵩焘的曲折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国情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三、剖析人物性格特征,引领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价值观,是使学生具有关注人类和国家命运的情怀,能够对历史和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形成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理解意识,尊重、理解、包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面向世界的开放心态和胸怀。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之一。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郭氏为人之品行、为政之眼见是值得称道的。他身上闪耀出的“正直坦荡”“信仰坚守”“忧国忧民”“放眼天下”等人性光芒,正是当代青年人所迫切需要的。为达到以郭氏人格魅力引領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的“暗线”教学目标,笔者在“探寻”一课中采取以下教学方式对郭氏性格特征进行剖析。
  (一)关注人物身份的变化
  在“路之因”环节,梳理郭嵩焘大事年表时笔者曾设问:“从郭嵩焘的大事年表看,他的身份(官职)经历了哪些变化?”此问的设计不仅是引出课题的需要,也隐含着对郭嵩焘“正直坦荡”品性的解读(郭嵩焘因清廉方正而遭到弹劾,也因此而一度引起清廷的关注与重用),此举使学生对郭氏为人有所了解,也有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描述人物的行为细节
  在“路之行”环节,笔者向学生描述了一个细节:光绪三年(1877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到伦敦后,他就召集使馆全体成员谕以“五戒”:一戒吸食洋烟,二戒嫖,三戒赌,四戒出外游荡,五戒口喧嚷。通过这样的细节描述,“清正廉明,严于律己”的人物形象逐渐在学生面前丰满起来。
  (三)选择同代的人物对比
  在“路之行”环节,笔者向学生呈现了这样一段史料:光绪三年(1877年)七月,郭嵩焘与守旧顽固的副使兼驻德公使刘锡鸿发生激烈冲突。刘锡鸿暗中对郭多加诋毁,指责郭嵩焘有“三大罪”:(1)“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2)“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3)“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出示此段材料的意图在于通过与守旧人物刘锡鸿的对比,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郭嵩焘“为人之正直”“政治之远见”以及“信仰之坚守”。
  (四)借助他人给予的评价
  在“路之警”环节,笔者向学生呈现了时人和后人对郭嵩焘的评价,交由他们细细品味。例如:
  评价一:中国遣使,始于光绪初。嵩焘首膺其选,论交涉独具远识。(《清史稿》)
  评价二:当世所识英豪,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郭嵩焘号)为最。(李鸿章)
  评价三:郭嵩焘出使欧洲,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件大事,它不仅开了中国向外国派遣公使的先河,也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强烈的波动。(熊月之《郭嵩焘出使述略》)
  “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郭嵩焘自评诗)一个立足现实,心系天下,放眼全球,谋福未来的“历史人”,即使不被时人所理解和接受,但他定然不会被历史所遗弃。因为,人类历史正是由这样的“历史人”所创造的!
  参考文献:
  [1]汪荣祖. 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M].北京:中华书局,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I卷政治试题把鲜明的时代特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独有的学科特色融合在一起,坚守育人初心,牢记学科使命,突出学科的能力思维,加强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整份试卷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试题设置科学合理,能够客观、公平、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科知识,实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关键词:高考政治;全国I卷;特点评析;教学建议  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I卷(以下简称“全国I卷”)政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体会到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存在于形式上的美,更重要的是作品所表现的深刻含义。作为美术教师要充分运用好教材,引导学生,让他们学会分辨美丑,逐渐提高审美能力,通过作品的欣赏让他们感悟美、享受美。   一、抓住教学重点,突破传统教学思想  面对纷繁浩瀚的艺术作品,怎样使学生始终保持求知的欲望?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因此,教师一
1.含變量的恒等式:是指无论变量在已知范围内取何值,均可使等式成立.所以通常可对变量赋予特殊值得到一些特殊的等式或性质.  2.二项式展开式与原二项式呈恒等关系,所以可通过对变量赋特殊值得到有关系数(或二项式系数)的等式.  3.常用赋值举例:
摘要:古人云:“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严焉,肃焉。”劝学应顺之人情,“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能快乐地学习,不肖者也能参与,若是痛苦地学习,即使是贤者也不能持久。“项目教学法”正是从人情之“安”与“乐”的角度出发,顺应学生的猎奇心理,将知识条块整合为一个个相对完整的项目,然后指导学生运用相应的知识储备,辅之以画龙点睛的点拨,让学生独立地完成,使之获得清晰、完整
摘 要:课堂活动可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家的意味”一课通过巧设“悟‘家’之意”“品‘家’之味” “尽‘家’之孝”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新知,在活动中明理践行,在活动中培育素养。开展好这些活动,可以实现学生知识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灵动起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巧设活动;培育素养  “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内容。该框共两目,第一目“
【摘 要】 以高校思政教育视角作为前提,探討思想教育理念在学生公寓庭院景观空间的体现,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互动,在学生公寓庭院景观空间中逐渐实现育德和育心结合。  【关键词】 学生思政教育;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庭院空间  中图分类号:TB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1073(2020)12-0054-55  [Abstract] From t
一、委婉语  委婉语,顾名思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关于委婉语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1.“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蔓等编)。2.“委婉语就是用婉转或温和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事实或思想,以减轻其粗俗的程度。”(《语言学词典》法文版)。换言之,出于忌讳,回避不快之事;出于礼貌,回避不雅之事,
Unit 3  Ⅰ. 根据首字母或汉语提示,寫出该单词的适当形式  1. In March 2011, a d earthquake struck northeast Japan, making thousands of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2. This is a p, which means you cant buy at the chemists withou
一、教材与学情  1.教材分析  本框内容为统编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教材第一课“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一框,重要性显而易见,为学习后一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奠定基础。本框开宗明义,讲述我国“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明确其内容、地位及意义,增进学生对国家经济生活的了解,认同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培育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
摘 要:问题化学习是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习者对问题有层次、系统性、可扩展的发现与提炼,整合相关知识贯穿持续性的学习过程,促进问题的自主解决,不断地获得结构化知识、综合性方法和学科性思想,实现育人的目标。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中进行问题化学习的实践,提炼和聚焦基础性、探究性、拓展性问题, 可以促进师生精准地梳理知识结构、主动参与学习流程,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问题化学习;课程结构;学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