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bieq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导入新课是小学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如何做好新课导入呢?
  一、巧设悬念,创建“愤”、“悱”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生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78”,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旧知,营造“启”、“发”氛围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
  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4个月饼,说:“4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1个月饼问:“1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作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巧借道具,构建“愉”、“悦”情感
  学生学习新知总是在一定的情感中进行的。新授前,教者应构建“愉”、“悦”的教学情感,使学生在一节课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又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正值我国奥运会期间,老师出示一面中国国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时间。这是一面中国国旗,它的长是1.8米,宽是1.2米。”然后再引出比的意义。这里,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的“愉悦”氛围,同时,也使学生受了艺术美的熏陶。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式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简单的一个设问、普通的一声问候,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总之,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作者单位:四川省双流县西航港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