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参与性教学的理论探讨与系统构建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w4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参与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它强调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投入——既包括学生个体“神入”活动.也包括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往活动。它是大学教学的根本性存在方式.其核心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自身内在素质的不断生成。
其他文献
1948年12月,位于北平的旧中国著名高等学府陆续被接管,象征着中国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自1949年到1954年的五年时间里,中国大学的课程运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高深学问的国家治权从松散的、基层化的模式一变而成集中的、中央化的管理,高等学校院系专业科目的课程权力由教授手中渡让到国家,这何以可能?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地市高校的角色认知,是指地市高校在区域社会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功能定位。地市高校的角色认知应遵循恪尽职守、适时调整,服务地方、融入地市,效益优先、突出特色等原则。地市高校是农村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是农村文化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导航员”,是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助力器,是地方政府决策的智囊团。
本文试图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大学的自由理念?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理念为什么会被大学确定为它的中心价值?本文试图解决的实践问题是:现代大学的自由理念.尤其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自由理念应怎样构建?
19世纪以来,地方大学开始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因其简单模仿重点大学而陷入诸多误区。本文对两类大学在办学理念上“尊学”与“崇术”的分野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重点大学应坚持“学术兼容,尊学为主”;地方大学应坚持“学术并举,崇术为主。”
中国当下大学评价存在功利化、数字化、表面化、膨胀化等倾向,可能成为阻碍中国大学可持续发展,拉大与世界先进大学水平差距的不利因素。大学评价要向大学生态评价观转变,要有利于营造知识人的才华和情感的幸福体验;有利于整体保持大学的文化氛围、学术批评等文化精神环境与大学知识人的创新劳动之间的良性关系;有利于民主、自由、公正、创造、宽容、多元等价值意义上的大学人文精神和氛围的建构。重点大学有必要努力尝试和倡导多元的、适切的大学生态评价理念,更加注重人文意义上的成长性评价的价值。
我国高校德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优良的传统,是我国高校的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帮助学生自觉发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学术服装用于表示在大学或相关机构获得职位、学位或其他资格,是学位的有形标志之一。学术服装一般由学位袍、垂布、学位帽、流苏等四部分组成,其承载的意义是尊重知识、追求真理、倡导学术自由和守护“象牙塔”精神的大学理念。
海德堡大学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和最有吸引力的大学之一。在600多年的发展中,海德堡大学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即忠于生命、忠于真理,自由与开放,基于思想交流的精神生活。
大学作为“社会中的组织”.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制度环境是其存在方式或生存状态最根本的影响因素,良好社会制度环境的支持是现代大学良性发展、永葆生命活力的必要条件。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国家政府从制度环境建设入手,通过制度创新,为大学的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作为社会组织的大学.既具有自身独有的个性特征——学术性,又同时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角色.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割裂。
书院出现于晚唐五代.宋代以后逐渐形成完善的制度.并发展为当时的教育和学术中心。科举制度产生于隋代.被统治者视为“抡才大典”.成为读书人进仕的最主要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