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话题”在阅读教学的星空闪亮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走出“满堂问”的误区?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少一些问题,多一些话题,将课堂中的问题,想方设法变成我们师生交流的话题。
  
  下班走在路上,不经意地问孩子:“今天语文课上举了几次手?”孩子兴高采烈地回答:“42次!老师问了42个问题,每一次我都举手了。”我愕然。这看起来好似一个笑话,但也反映出语文课堂的“满堂问”弊端:教学中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教师连续发问,学生或仓促应答,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这些问题没有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起来并引向深入,其结果是听任对话在肤浅的水平上一味滑行,眼睁睁地看着课堂陷于一片混乱之中。
  如何走出“满堂问”的误区?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少一些问题,多一些话题,将课堂中的问题,想方设法变成我们师生交流的话题。
  与琐碎繁杂的问题相比,教学话题则是由教师或学生根据课文提出的中心议题,并围绕话题同时产生一些新问题,然后开展讨论,探究课文内容。从而让这些话题为我们打开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搭建一个生动的互动平台,从而使信息在此汇聚,热情在此燃烧,心智在此充实,能力在此提高……
  如何变问题为话题,这实在是极具个性化的现象。然而,漫步于语文教学的迷人海滩,我们依然可以通过那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透过“绚烂”后的“沉寂”,把握现象后的某些规律。
  
  紧扣文本,设置精当话题
  
  课堂教学中话题必须紧扣文本进行设置。这样的设计紧扣文本,既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又注意了利用学生自身经验对作者感情的体验。这样,以反复朗读课文为教学主线,在朗读中变换角度,同时有步骤有层次地对课文进行评析。
  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就将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转变成同“地球母亲”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主要有“倾听”和“诉说”两个环节。在“倾听”环节,周老师设计的话题是“文字后面是地球母亲的心跳,是地球母亲的呼吸。我们默默地读,静静地听,就能听见地球母亲在跟咱们诉说呢!”于是,与文本的对话成了与母亲的对话,与地球的沟通成了与母亲的沟通。在学生眼中,地球是一位穿着白蓝两色纱裙、身材苗条、步履轻盈的母亲。随着对话的深入,母亲变了,变得面容憔悴,变得愁眉不展,变得伤痕累累。
  在“诉说”环节,周益民老师又设计一个话题:“面对地球母亲那哀伤的眼神,我们作为她的孩子,又该如何应答呢?这是我们每一个地球人都必须直面的问题,大家静静地想一想,然后写下来吧!”学生用心、用情、用自己对地球母亲全部的爱,诉说自己对地球母亲的心声。整节课,在朗读和感悟中唤起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心灵的共鸣。
  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说过:“每句话里都有一颗心。”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话题中,多次从语言文字中去了解那份情,把握文字后面作者那颗火热的心,这不就是语文阅读的本意吗?
  
  遵循目标,取舍价值话题
  
  语文课堂是生成的、多变的,每一个教学文本,都可以被演绎成不同的教学故事。但是课堂又必须是有目标、有计划的,课堂应该允许旁枝斜逸,甚至不妨有一些枝蔓,但教学必须遵循教学目标。所以,进行教学话题的设置,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取舍、安排。
  在教学《峨眉道上》一文时,香港的潘和华老师在进行教学时,根据教学目的,他准确解读课文隐藏的主题:“铺路人=无名英雄=为了大众利益(不为出名而做好事且不留名的人)”。教学话题的设置紧扣“无名英雄”进行,整个教学分三大版块:初步理解什么是无名英雄——体会无名英雄所做事情的艰辛与伟大——联系实际升华对无名英雄的内涵的理解。课堂中没有主题的人为拔高,没有远离学生的抽象的语言,没有游离于教学内容的热闹场面。但由于教学话题明确,教学的目标明确清晰,教学过程干净明快,毫不拖泥带水,短时高效地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
  
  把握生成,预约精彩话题
  
  生成性体现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施过程中学习的反馈,临时改变教学前设置的话题,选择学生在学习中新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下一阶段的研究话题,努力做到时刻关注每个学生和每一个知识点的生成和发展。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孙老师叫学生读课文,一学生把“拨草寻蛇”读成了“拔草寻蛇”。学生出现了错误,老师怎么办?孙老师没有责怪学生粗心大意,而是在黑板上写下“拨草寻蛇”这个词,让读错的同学上台分别表演“拔草”和“拨草”动作,然后告诉学生,“拔草”一般是用双手去拔,而“拨草”一般是手拿木棍去“拨”,因此“拨”比“拔”多了一根木棍,右边是“发现”的“发”字。接着,孙老师让学生想象林冲“拨草寻蛇”的招式,然后和洪教头“把火烧天”的招式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洪教头“把火烧天”招式是打对方的头盖骨,欲致人于死地。而林冲“拨草寻蛇”招式是打对方的小腿骨,是点到为止。从这两个不同招式中就可以看出林冲武艺之高强、武德之高尚,洪教头那咄咄逼人,不顾对手死活的丑态也跃然纸上。
  透过这样一个课堂生成的教学片段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不禁感叹:一个不经意间误读的字,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教学契机,一个教学前预设不了的话题,却给整个课堂带来了多少生机和活力,锤炼了这样一个普通的字,却也锤炼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
  
  关注学情,引发有效话题
  
  话题的设置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特点,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设置话题。教师在课前可以认真研究学生对文本的原始理解,了解学生在阅读中的兴趣点、疑惑点,然后进行话题设置;或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筛选、归类、升华、提炼出话题;或根据所了解的学情,教师自己提出一两个能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话题。
  如一位教师教学《小珊迪》一课时,在深入品读阶段,教师问学生有哪些疑问,学生提了不少问题:
  ——“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猜想可能上当了。但是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凭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我”为什么要答应帮助素不相识的珊迪照顾他弟弟呢?
  ——遇到这种事,有的人躲都来不及,但是“我”为什么还要和小利比一起去看望珊迪呢?
  ——珊迪为什么不用这钱叫弟弟去买药?
  ……
  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问题都与珊迪的为人有关。于是自然而然地提升概括教学话题:“小珊迪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穷孩子?”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研读、交流。学生自然品悟到小珊迪的可贵精神。
  这样,教学话题在学生诸多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每个自然段,深入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萌生出多向思维、变向思维和新向思维,焕发出生命的激情和活力。
  我们知道,围棋力求以最少棋子占领最大的地盘,假如361个点都是空白的话,那又何谈什么地盘?我们探求语文课堂的“教学话题”,目的就是想用最少、最有效的“棋子”给学生留下更有意义的天空。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美丽的高中校园,到处是一片读书学习的动人风景,男孩女孩们过着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生活。  某班有一个漂亮的女生A,清秀的面庞,修长的身材,一头飘逸的黑发。她时常整理自己的衣装,打理自己的秀发,像一只梳理羽毛的丹顶鹤。爱美的她稍有机会就脱下校服,展示藏在里面的漂亮衣服。小A的成绩一直处在班级中上游位置,按照这个学校的教学成绩,上个本科大学是比较有把握的,加之她擅长表演,常给大家模仿一些歌星的歌曲
案例一  这是我两年前上的一节音乐课,课题是《影视音乐》。我先由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do re mi》导入课  题,接着,给学生讲解影视音乐的概念,然后按照教材内容顺序,依次让学生欣赏影视音乐片段,边欣赏边总结,最后,带领学生一起唱影视歌曲。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住了重点,课中我也设计了一些活动,如演唱影视歌曲,但不知怎么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始终不高,课堂气氛沉闷。讲到最后,我自己也觉得没劲! 
一、一个亟待纠正的长期存在的误解    在关于“基础与创新”问题的认识上一直存在_一种误解: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创新精神及能力不足;美国学生基础不牢,但创新精神和能力很强。如果我们泛泛而谈倒也无所谓,但如果作为指导教育实践的某种“理论”的出发点则是值得商榷的。  实际上,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严格的“专业训练”,可持续的、规模性创新是不可能的(偶尔的“创新”倒有可能)。没有基础的
前一段时间,国家新闻出版局明确规定,禁止以《鬼吹灯》为代表的盗墓小说和以《诛仙》为代表的玄幻小说出版。但是,现在看来,这类小说不但没有消失的迹象,相反还愈演愈烈,甚嚣尘上。看来学生喜欢阅读恐怖小说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阅读的兴趣趋向问题,它正折射出青少年的阅读心理出现了某些病态。    一    一位家长告诉我,他发现自己的孩子最近喜欢读一些惊悚的恐怖书,刚开始他还不在意,可是最近却发现孩子对恐怖书
事例一:  一次测验后,教数学的孙老师发现原本优秀的辛雨成绩下降了许多,就在课堂上说:“有的同学骄傲自大,自以为了不起,上课的时候还做其他作业。” 辛雨没考好,心情不好,听孙老师这么一说,就没好气地顶了一句:“谁骄傲自大了?”孙老师听了非常生气,说:“辛雨,站起来,你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吧?”辛雨不站,说:“我的事情不要你管。”孙老师说:“辛雨,你这是什么态度?”辛雨说:“我就这态度,怎么了?”
教学机智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中新的、特别是突发的情境,迅速地进行判断并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教学机智主要表现为幽默形象的表达能力、冷静理智的自制能力、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有效的调控能力、高超的解惑能力及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恰到好处地解决课堂上学生的突发事件,不仅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育智慧中体验到了教师的至诚关爱,同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和做事。所以,教学机智是增进师生情感的推动力,是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学习击剑的人学习非常勤奋,练习十分刻苦,剑术长进很快。一天,他问教练:“如果我照这样的速度练下去,需要多少年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击剑手?”教练告诉他:“需要10年!”他想了想,又问教练:“如果我每天花费像现在这样两倍的时间练剑的话,需要多少年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击剑手?”教练笑了笑答道:“需要20年!”他一脸的诧异,追问道:“那如果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把剩余的时间都用在学剑、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数课文都比较长,只有古诗和部分短课文可以在一课时完成,大部分课文一般需要两节课乃至稍多的时间完成。但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合理分配课时,往往在公开教学时第一课时容量很大,求多、求全、求完整,想把课文所有的内容都学完,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如蜻蜓点水,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明显,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很多公开教学都超时,也影响了学生休息的权利;而日常教学第一课时的容量又比较小
六位学区工作伙伴共同收集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从他们的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师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    新教师代表们从我手中接过用订书器订在一起的一打纸。“这是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老师在接受我们的调查时所说的情况。你们怎么理解?”我对他们说。  我们认为这些调查得来的资料包含着一系列扶持新教师的策略以及对一些开放性问题的总结,接受调查的老师们还把对他们来讲很重要的事情按次序排了队。    重要的策略  
所谓范式是一套被普遍接受的信念、理论或世界观。范式不是静态的,而是通过应用不断完善和拓展的,它是在一个迫切的新环境下进一步清晰和细化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某个范式初步形成之后,其后的研究者所做的工作往往是使之更加完善和丰满。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新的范式又将以竞争的姿态出现,通过新的实践选择,新的范式可能会取代旧有的范式,而成为学科的公认范式,这就叫范式转换。可见,课堂上是没有一承不变的学习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