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漂亮惹的祸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he8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美丽的高中校园,到处是一片读书学习的动人风景,男孩女孩们过着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生活。
  某班有一个漂亮的女生A,清秀的面庞,修长的身材,一头飘逸的黑发。她时常整理自己的衣装,打理自己的秀发,像一只梳理羽毛的丹顶鹤。爱美的她稍有机会就脱下校服,展示藏在里面的漂亮衣服。小A的成绩一直处在班级中上游位置,按照这个学校的教学成绩,上个本科大学是比较有把握的,加之她擅长表演,常给大家模仿一些歌星的歌曲,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她。但她的班主任却不这样认为。他是个40多岁的男教师,对小A的时髦打扮一直很是不满。
  一天,是班主任的课,小A忽然想起早上匆匆洗过的头发,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样子,她偷偷瞅了一眼老师,发现他正讲得不亦乐乎,于是,小A便从书包里面取出化妆镜,开始认真地打理头发。几分钟后,她的这一举动被班主任尽收眼底。
  “小A,我刚才讲了什么问题?”
  “小A”,老师的声音提高至愤怒。可怜的小A还在全心贯注地打扮,丝毫没有听到班主任的叫声,在同桌的示意下她慌张地站了起来,此时,全班同学都盯着不知所措的她和愤怒的班主任。
  “你以为你很漂亮,是吗?”
  “老师我……”小A要说什么,但被班主任制止住了。
  “你怎么?你臭美!上课不听讲,干什么?啊?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你算个什么东西,回家去臭美吧……”
  被老师骂得狗血喷头的小A也非常愤怒,她不明白老师为何那么讨厌美丽。一向爱面子的她,被老师在同学们面前骂得一文不值,她感到非常委屈。老师却越说越愤怒,甚至说道:“看你平时都穿的什么衣服,啊?你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女……”
  “说我是女流氓吗?”,她再也坚持不住了,哭着跑出了教室。
  班主任也没说什么,派了个学生把她叫了回来,这个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小A却从此开始讨厌老师和这个班级,她对这个班级和学习失去了兴趣,对同学也变得很冷淡。她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打扮上,头发成了酒红色,睫毛烫成上卷形。小A的成绩由中上游滑落到了下游。
  为什么老师和小A会产生矛盾?为何小A由一个原本很有前途的女生变得让人心寒?在现代高中学校里老师和打扮过分的学生心理有冲突,这是个很普遍的问题了。这个矛盾的产生双方都有原因。首先,我们看看为什么一些高中生,尤其是女生的打扮有些社会化,而与中学生的身份不相符。
  从性心理学上讲,高中生的第二性征一般都已明显发育,相应的高中生都很关心自己的体形和外貌,对体态的关心使高中生尤其是女生非常注意自己外表的修饰打扮,她们关注自己的发型服装,追求同龄人的时髦,常常照镜子,努力使自己的仪表保持整洁,以引起同学的注意。一般16~18岁的学生对异性之间已经逐渐进入性意识发展的第二阶段,即爱慕期,由此女生会很注意打扮自己,害怕会在大家尤其是异性面前丢面子。
  由于外表是高中生自我认知的重要成分,因而,他们喜欢照镜子或把过多的时间用在衣着打扮上。他们在衣着上开始展示自己的特色,尤其受到一些媒体(明星)的影响,他们往往盲目模仿,甚至以某个明星为偶像,形成与自己身份并不匹配的打扮。小A就是这样的典型。
  那么,我们的老师呢?大部分的老师都是70年代或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观念相对于学生比较保守,尤其是老教师,再加之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整个社会的流行时尚交流的比较少,所以,老师和学生在审美上形成了代沟。学生的打扮属于个人的私事,又没有相关的法律或者文件具体说明中学生应该怎样打扮才算得体,老师认为不得体的,可能学生认为没什么不合适。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老师就可能会“心理转移”,你不犯错误没关系,一旦你犯了错误,就会千方百计地联系到你的打扮问题上,尤其是因为打扮而影响学习或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可能会有一种终于找到借口说说你的打扮问题的感觉了,往往会围绕这个问题说很长时间。所以,小A和她班主任的矛盾,实际上起源于师生之间审美心理的代沟,老师在小A上课时间进行打扮影响学习的情况下,终于找到“借口”来批评她,所以说个没完,但她老师的做法却是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
  首先,他当着全体同学的面,批评学生的做法就不可取。素质教育讲求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要求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聪明的老师在学生出现问题时不是急于数落、教训或给予忠告,而是了解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期望和疑虑。小A的老师就是试图说服小A,但却适得其反。主要原因就在于老师没有理解和尊重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反感。
  其次,小A老师的语言确实是伤害了小A的自尊心。实际上,从小A尤其注重打扮来看,能够看出她是个自我意识很强的女学生,而自我意识越强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往往更强烈而且更敏感。小A的老师在批评她时所使用的语言,是带有挖苦,讽刺性的,使小A在同学面前建立起来的威信全部被否定,使她很没有“面子”,这严重伤害了她的自尊心。所以她不能忍受,从而导致了师生矛盾激化。最可怕的是小A自尊心受到伤害后,那种获得承认和赞赏的需求在正规的方式里得不到满足,她就转向了不正规的方面,更加注重打扮,甚至做一些不符合中学生行为规范的事情,致使她的成绩,同学关系由比较好,变得很差。
  老师在做心理辅导时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了解中学生的心理规律
  当代的老师,尤其是素质教育下的老师不是一个单纯的教书匠,必须要了解你所教的孩子有怎样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成长处于什么阶段?他们的认知、情感、个性发展等的规律是什么?如果你不了解,以你自己的认知等规律来要求他们,那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你连传授知识的任务也难以完成,更可能会使一个原本很有潜力的学生变得让人心寒。小A的老师做法当中有很多的错误,归其原因主要就是不了解学生的心理规律,以至于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了她的学习动机,使她走向相反的方向。老师们一定要记住,不了解学生心里规律的老师是不合格的老师。
  第二:一定要理解和尊重学生
  高中生心理强度最大的五种需要之一就是被理解和被信任。高中生强烈地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认可、尊重、信任。理解尊重的需要在高中生的需要结构中居优势地位,对高中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学阶段身心的迅速发育,容易导致高中生一系列心理的矛盾和冲突,他们迫切需要别人理解,并给予恰当的心理指导。如果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他们产生温暖感和对人的信赖感,使他们从矛盾和冲突、烦躁与不安的情绪中逐渐解脱出来,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所以,对待小A这样的学生,一定要对他们爱美的行为表示理解和尊重,后面的教育工作才可能展开。小A的老师开场就显示出了对学生的不理解、不尊重,师生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
  第三:单独与学生展开沟通,促进他们审美心理的成熟
  对小A这样的学生,首先在表示理解尊重的基础上,最好是找她私下里谈心,老师可以对她的美丽表示赞扬,对她的爱美心理表示理解,然后可以和她对“美”的问题展开沟通,沟通的内容可以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哪个是更重要的美;中学生如果因为过于追求外在美而影响了学习是否应该;中学生怎样打扮才会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合等问题。让他们体会到美不仅是外表,更重要的内涵的美,让他们认识到与自己身份相符合的打扮才是美的,不符合的穿着会丑化原本青春活力的外表。师生之间只有在这种交流中,学生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及审美心理的不成熟。基于此学生才能改正一些与自己身份不符合的打扮,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
其他文献
教材解读:  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练习7》中的内容。作为苏教版教材的一个特色的重要体现,单元练习突出了综合性,设计非常新颖。板块化的结构,儿童化的提示语,选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作为练习内容,为练习教学提供方便。其中“处处留心”是一项把识字、阅读、写话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关花的综合练习。练习有三大内容:一是认花卉、识花名再连线;二是读谜语猜花名;三是用几句话写写自己喜欢的花。教材在
当低年级的小朋友跨入中年级的门槛儿时,面对“习作”这个新的玩意儿,他们不明白,也不大清楚。于是我们有些老师大胆提出:“赶着‘乌龟’上山吧!”是的,要看到最美的景物必须攀登到山顶。因此,老师们暂且不管“小乌龟”体力如何,能力怎样,紧紧抓住作文课的有限时间,一边教给他们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一边撵着他们往山上爬。但见小家伙们有的一不留神翻了个儿,跌得四脚朝天;亦或有些小家伙烦了你的紧追慢赶,索性停了下来,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强调教育是正确思想的引导,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保持一种高昂向上的积极进取的精神。2008年5月24日下午,温家宝总理在绵阳市区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高三(1)班的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他对同学们说:“对国家,你们要记住这四个字。我们要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唤醒”在地震中遭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于是乎,课堂上书声朗朗,读声灌耳。然而,是不是在课堂上我们把时间还给了学生,读就有效了?怎么样读才有效?读的有效性,就是在一个时间段能看出读的指导过程和读的能力提高的过程,即课堂上读的“增量”。在阅读教学中应努力提升读的有效性,以读代讲,以读促情,以读明理,进而提高学生言语实践能力。 
崔峦老师早就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教学应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都不蔓不枝、干干净净,教学过程条理清楚、一目了然,以简驭繁,返朴归真,达到省时高效的理想境界。  一、 教学目标“简明”  语文的教学目标一直以来饱受争议,是强调工具性,强调人文性,还是追求两者的相容兼得、和谐统一?语文学科既不能只完成本学科知识、能力的掌握和习得,变成“纯语言”;又不能变成“大箩筐”“大杂烩”
1.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而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2.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于是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父亲问“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3.有两个台湾观光
【摘要】文章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制作简易密度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体现了密度计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不断地在生产生活的需求中改进,不断地在改进中精细化。  【关键词】可视化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简易密度计  一、研究背景  制作简易的密度计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2012年新增加的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教学改革对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不论在动手实践方面还是在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系统,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信息传递瞬息万变,有精彩纷呈的亮丽风景线,更有许多始料未及的意外发生。特别在孩子们的思维陷入一片混沌,课堂上突现窒息般的沉寂时,执教者该如何从容对待呢?    信息源提取失败时,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提起某事时,虽心里明白却不能准确地记起。这就是心理学上常提到的“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即遗忘的提取失败理论)。
现代教师发展的困境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主义的扩张,在工具理性盛行的背景下,教师发展封闭于科学世界,一切变得过于被动、机械和有章法。  1.传统的教师教育体制使教师发展趋于片面化  传统的教师教育是定向型与封闭型的。特设专门的教育机构,工业化模式般的教育体系,统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标准,整齐划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批量性地“生产”合规格的教师群体。这种教育方式的显著优势是计划性强,培养方向明确,在
2005年悄无声息地过去了,回过头看,不只是一路的忙碌,还有一些东西值得回味。一年来,我用心追逐着我的教育梦想——实现文化管理,打造班级生态文化群。时至今日,略有所成,并常以此自慰,即使辛苦些。也来了勇气,用些许文字记录下一路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先哲云:“我思故我在”,我仅以自己的方式来怀想过去的日子。     有效听课——理想课堂的催生剂    衡量理想的课堂,应该有许多纬度。但我坚信,理想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