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议论文的研读范式及优化路径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u198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关于“议论文”
  议论文,文体的基本类型之一,以剖析、论证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读者理性认识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文体。通常也理解为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的文体名目,从宋代开始正式确立并沿用至今。现代议论文的种类一般包括评论、杂文、演讲稿、报告、学术论文等等。语文界长期使用“议论文”一词来界定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体式。虽然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文体不再被相提并论,取而代之的是“文学作品”“议论文”“新闻”“说明性文章”“科技作品”“非连续性文本”。但“议论文”一词及其文体界定仍然保留了下来。
  议论文以议论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论点是正确、鲜明阐明作者观点主张的句子;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一般有立论和驳论两类。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议论文的语言准确、鲜明、严密、有针对性。长期以来,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基本围绕这些知识展开。
  二、 初中议论文教师文本研读的范式及优化路径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通常沿用这样的方法:先介绍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然后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而弄清文章的论据和使用的论证方法,接着分析文章的结构,最后对议论文的语言进行研读。可以看出,这种文本研读的方式是基于“论点——论据——论证”这“三要素”,它抓住了议论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清晰简明、易于操作,因而广受教师喜爱,甚至成为教师自己研读议论文的定式。但此定式过于强调文体特点而严重割裂文本本身,造成阅读的破碎,而且由于方法僵化,不能处理所有的议论文阅读,特别是与人实际的思想过程不同,而越来越受人诟病。
  笔者认为,议论文研读是一种文本的阅读,首先,要符合一般文本阅读的规律;其次,议论文的文本又是有别于其他文体的一种文本,在研读时还要把握它的文体特点;第三,议论文的研读还要基于它本身具有的价值,进行思辨性的研读,提升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议论文研读还要基于教师的身份,围绕议论文阅读教学而展开。
  1. 基于一般文本的研读
  《课标》在第四学段中对阅读有如下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师面对一篇议论文时,首先也可以依照这样的要求进行一般文本的研读。
  以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为例,通读全文后,首先要了解作要表达的意思,即希望听众能敬业与乐业。然后能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谈的。如本文开头先提出敬业乐业,然后从有业、敬业、乐业三方面具体来谈,结尾进行总结。最后对文章重要词句(本文主要是作者引用的名言警句)进行探究。当然对于议论文中的文言文本,疏通理解文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里就不再赘述。
  基于一般文本的研读,可以让教师初步掌握议论文文本的主要内容,为后面更深层次的研读做好准备。
  2. 基于文体特点的研读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不同的文体需要有适当的阅读方法,否则阅读理解时会造成错位而误读。中学语文教学曾经有过“淡化文体”的倾向,无文体阅读结果导致学生文体意识匮乏,文体素养缺失。《课标》对此进行了纠正,其中对精读的评价有如下表述:“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议论文有其独特的文体形式,文本研读时不可回避文体特点。由于教师已经掌握议论文基本的文体知识,研读时可以从文体的角度,从议论文的结构、语言等各方面更好地把握文本,这里不再举例。
  对议论文文体特点的研读还要考虑到议论文的种类,在初中课本(以人教版为例)里,议论文就有很多具体的分类。例如演讲词:《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书信:《傅雷家书两则》《致女儿的信》;随笔、杂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政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演讲词面对群体,书信面对个人,研读时要注意对象感。随笔温和,杂文犀利,研读时要注意语言特色,等等。教师对文体特点把握得越充分,研读的收获就越丰富。
  基于文体特点的研读,可以让教师从形式上更好地把握文本,深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
  3.基于阅读价值的研读
  《课标》中对阅读有如下表述:“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也道出了阅读的价值。不同文体的阅读提供了不同的价值。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在《提高文体素养: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中指出:“文学作品便于进行情感和美感教育,记叙文便于进行社会、人生教育,说明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严密的思维和准确表达的能力,议论文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辨、析理说理的能力。”
  议论文独特的阅读价值,需要我们摒弃“求证式”的教学思路,即只是找到中心论点,然后看作者是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来论证的。这种做数学证明题式的读法,等于承认了作者的观点是正确无误的,失去了逻辑思辨、析理说理的价值。对议论文的研读不能离开它本身的价值,教师也要随着作者的思想过程一并进行思辨的研读。教师在研读文本时,应当沿着作者的思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辨别,来分析客观事实和主观观点,看材料是否准确,论证过程是否严密,结论是否正确,并且思考自己会得出怎样的判断。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作者罗迦·费·因格是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写此文的目的是号召人们做一个有富有创造性的人。本文不同于传统的议论文,写得随性自然。作者先以一道数学题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打破了人们的常规思维,提出要有创造性思维。接下来分析了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还告诉人们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文章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思路来写,各部分之间设问过渡、环环相扣,教师研读文本时,需要认真仔细地思辨和质疑。例如,能否由文章开头的引子得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样的观点,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能否论证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作者认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有什么写作目的等等。在这样的研读思辨过程中,去体会文本层层推进的特点,发现文本的时代意义,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议论文种类多样,不同的文本亦有不同的阅读价值。思辨性的研读文本,不仅能够让学生领会文本本身的价值,而且对于提高独立思考和分析鉴别能力,训练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
  4. 基于阅读教学的研读
  教师由于承担着施教的责任,在研读教材中的议论文文本时,还必须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进行考虑。也就是说研读文本不仅是为自己,还要考虑学生。
  《课标》中对阅读教学有如下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课标》对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要求如下:“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教师研读议论文文本时,是必须要考虑这些阅读教学的要求,否则便容易丧失教师研读文本的目的。
  教师在研读议论文文本时,需要在自己个人文本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学生的需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文本的具体特点等进行深入思考,找寻教学对策来培养学生的议论文阅读能力。例如《谈读书》一文,教师在研读时需要清楚这个主题单元是“求知”,而且整篇文章近乎文言,还要考虑学生区分文章观点和材料的难度。文章的语言精辟,说理生动,这些特色应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等。
  基于阅读教学的研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同时也能最终完成教师的研读目的。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九期立项课题“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文本阅读范式及优化路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K9-L00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朱刚,南京市第一中学;赵晔,南京市郑和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更多地关注阅读过程,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其阅读质量一定能大幅度提高。  策略之一:创设探究的条件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该是伙伴型关系。我在实践中发现,不同的教学环境,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我在三年前上《第八次》这篇课文,在学习布鲁
近几年,在世博会和迪士尼双重效应的带动下,上海酒店总量呈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在上海酒店业不断发展的同时,酒店业对人才自身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造成市场对具有专业知识和
企业内部物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环节之一。合理、高效的内部物流运作机制是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铁路企业长期政企不分,经营活力缺乏,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步入现代城市化时期,城市经济稳定快速地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旅游消费主体越来越多,在国内外需求市场推动与发达国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语文公开课,上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上《装满昆虫的衣袋》。请看这位老师的生字词教学:  师:(出示生字词)这些生词你会读吗?指名读,齐读。  师:这些词语当中,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了解了,想跟大家交流的?  生:我知道“中毒”的意思,中毒就是中了那个就会死。  生:比如口袋里塞了很多东西,就是“鼓鼓囊囊”。  生:我知道“垃圾”的意思,就是没有用的东西。  生:我想说“裤兜”,裤兜
阅读教学中“浅读”文本的现象并不鲜见,很多教师或是满足于搜寻文本的表层信息,一遍又一遍地“扫读”课文;或是满足于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但解读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并不向深层次推进;或是在学生心理图式与文本图式存在较大距离时,教师无所作为,让学生无法真正地走进文本……“浅读”文本的课堂,气氛再活跃,解读文本的任务仍然并未真正完成,学生的收获其实并不大。如何避免“浅读”文本,将课文读深、读到
纵观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具有“人性美”的文章,学生对富含人性美的文章情有独钟,因为这些人性之美能让学生产生崇高的情感,为文中人物的人性美所折服,为这种崇高的激情所感染。在教学中,这类课文,通过披文入情、抽丝剥茧的分析,学生比较容易体会其中的情感,可是,还有一些课文,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学生知识水平有限,理解起来难免有偏差,不能对文章中的人性美确切地体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利用
西安市小雁塔保管所收藏了一批石雕件,其中建筑构件中的滚墩石最引人注意。滚墩石是在中部雕刻圆鼓形装饰,故称之,大都装在牌楼上起加固与装饰作用,也偶见装在大门两侧。其造型近似直角三角形,一直角边为加固边,另一短直角边为底座,斜边为曲线形。还有一种类型是圆鼓雕为方形,斜边为方折,故称方滚墩石。滚墩石由顶、体、座三部分组成,顶一般为立体雕动物或人物;体上部似半如意形,下部为圆鼓形;座为直角短边,由束腰、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