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言语 敦睦天下北京语言大学弘扬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实践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kaigu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语言大学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以汉语国际教育和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建校50年来,北语人秉持“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精神,为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15万名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外国留学生。这些文化交流的使者为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与沟通、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贡献了重要力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作出了“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部署。近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一套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服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和外宣大格局的教育体系,即以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为核心,以打造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三种模式”为特色,以完善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四个机制”为保障,在外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和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中不断开拓和创新。
  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实施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的需要,也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应当承担的任务。学校始终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
  50年来,学校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开设了全国第一个中国学生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招收了第一批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设立了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向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最早开发研制了汉语水平考试(HSK),设立了唯一一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心,成立了第一个专门培训国外汉语师资的汉语教师进修学院和第一个可以向外国学生颁发网络教育学位的网络教育学院。目前,学校已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的学科体系。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学校实现了从短期教育、速成教育、网络教育到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完备教育层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国内外好评。学校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团队、汉语言专业教学团队均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近年来,学校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了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材出版、语言测试、师资培训为一体的汉语国际教育体系;学校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汉语教材在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中都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学校始终保持高水平的留学生教育质量,留学生多次在“汉语桥”“汉语之星”等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学校出版社连续3年被文化部、新闻出版署等6部委授予“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等称号。
  创新弘扬中华文化的“三种模式”:博雅教育、走读中国、海外拓展
  学校在留学生培养过程中,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紧密结合、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文化体验紧密结合,“博雅教育”与“走读中国”构成了学校教育的两大特色。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孔子学院建设、师资培训等渠道,促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1.博雅教育:培养知识广博、品质雅正的“中国通”
  中国文化崇尚“博雅君子”,博学通文、雅正高尚。学校把“博雅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以汉语为媒介开展广博高雅的文化教育,引导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和其他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中国文化多方面知识进行广泛了解与学习,努力培养知识广博、品质雅正的“中国通”。
  学校的留学生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积极发展复合型的特色专业,按照学生语言学习的特点和程度,不仅在语言学习素材中加大文化内涵,而且为留学生开设了“中国人文地理”“中国哲学史”“中国民俗”等10余门中国文化方面的博雅课程,还为高年级学生增设了“中国文化专题研究”“当代中国话题"等选修课程。留学生进修教育和预科教育在努力办好“中国专题研究”等高级研修项目的同时,以博雅教育为切入点,不断提升汉语进修教育的文化品位;学校还根据不同层次进修人员的情况,开办了“我与中国实物图片展”“中华传统体育表演”“汉语文化周”等集汉语进修与博雅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教育活动。留学生汉语速成教育为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突出大众化、普及型、应用性的特色。在业余时间开设博雅自选课,包括“学唱中国歌”“中国书法和绘画”“中国古典影视作品欣赏”等课程,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激励他们积淀中华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学校还在全校留学生中开设全英语讲授的“中国文化经典解析”课,已在3年中进行了50多讲,出版了教材,为留学生深入学习中国文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走读中国:在语言实践中体验中华文化
  学校特别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把凝聚着知识内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留学生教育体系,把语言实习与感悟中华文化融为一体,使留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和社会实践,加深对中国文化的感性认识。学校在留学生本科生、进修生中分层次开设语言实践专题课,把重要的历史名胜、人文遗迹作为“课堂”,引导留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例如,到山东观摩孔府、孔庙、孔林和孟庙、孟林,体验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魅力和厚重内涵;在福建参观客家土楼,近距离接触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参观起点于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感受东方文明与世界文明自古以来的双向影响。学校分别在安阳、绍兴建设了文化体验基地,还定期到湖南岳麓书院、天津古文化街及承德、洛阳、西安、大同等地开展社会实践。
  学校充分利用北京文化这一区域性特色文化,通过经常性开展的北京文化体验活动,加深留学生对北京文化及首都人文特色的感知。如学校与北京湖广会馆共建了留学生中华文化体验基地,通过近距离接触京城会馆文化和京剧来体验传统文化的优雅;组织留学生参加“北京民俗游”,在京城“百工坊”、老舍茶馆、天桥乐茶园等北京老字号体验京味文化的细腻。亲身的体验使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北京的了解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比较深层次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喜爱和共鸣,增强了对中国的亲近感。
  3.海外拓展:扩大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作为一所国际型大学,学校努力满足海外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华文化的需求,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力度。   学校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化与海外合作大学的关系,与美国哈佛大学共建“哈佛北京书院”,与曼彻斯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与16所海外著名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在泰国、韩国、 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门地区等地建立了分校和教学点;向海外派遣了大量汉语教师,通过他们在海外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学校每年向海外派遣汉语教学师资100多人,已累计向海外派遣汉语师资1,100多人次,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他们以推广汉语,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辛勤耕耘,不辱使命,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还承担着培训对外汉语种子教师的任务。培训中有针对性地安排了名师讲堂、专家讲座、体验式课程、文化艺术欣赏课、实践操作课、观摩课、学习成果展示等灵活多样的授课内容,激发学员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和热情。培训教育还开设了“笛子”“古筝”“京剧”“太极拳”“剪纸”“书法”“绘画”等多种中华才艺课程供学员进行选修,提升了汉语教师在海外开展中华文化体验教学的能力。现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人次来校参加了汉语教师的培训和进修。
  形成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四个机制”
  为确保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取得实效,充分满足外国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需求,更好地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服务,学校形成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四个机制”。
  1.课堂引领作用与开展中外学生文化交流相结合
  一方面,学校发挥统筹引领作用,始终把弘扬中华文化作为学校的核心任务,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弘扬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学校充分调动中外学生促进文化交流的积极性,引导全体学生树立“人人都是文化使者”的理念,先后成立了中外学生艺术团等27个中外学生社团,搭建促进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学校大力倡导“语伴文化”,促进中外学生的交流。
  2.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与展现当代中国成就相结合
  学校既向留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积极展示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材编写、校内环境营造等方面,学校都把当代中国的发展作为重要元素,将两个方面内容紧密结合,启发留学生思考中国快速发展背后的中华文化内涵。
  3.汉语教学与多语种传播相结合
  学校坚持在汉语教学中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针对留学生学习需求,开设中英双语专业,鼓励留学生参加中国学生专业学习,实施中外学生联通选课等,拓宽了中华文化教育的受众面,探索出以多语种开展中华文化教育的方式。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汉语与多语种两种渠道的相互补充与结合。
  4.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结合
  学校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一直围绕中华传统文化面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研究,不断赋予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内涵,探索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内在规律。学校建立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依托学校长期从事留学生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的丰富经验,结合传统国学、海外汉学,对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开展研究,取得了大量学术成果,同时又为学校弘扬中华文化提供学术保障,实现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于 洋]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回答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必将有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决定》关于完善教育立法、推动全社会树立法制意
强化全员育人格局,围绕“三化”,扎实开展日常思想政治工作    1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升理论化水平  学校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力度,注重结合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问题,加强理论阐释,做好学生思想引导工作,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通过积极探索和实施“交互式教学法”,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校成立哲学社会科学学院,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摘 要: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关键的是要抓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好中华美学的“大文章”。当前,在传承和发扬中华美学精神中仍存在认识问题、合力问题和改革创新等难题。解决这些难题需要从三个层面努力:国家层面要有导向、设计和投入;社会层面要全党动手、人人参与、全员动员;学校和文化单位要加强美育教育和文化认同教育。只有传承好中华美学精神,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
摘 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是当代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是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理应葆有、大力倡扬的崭新内涵。本质上作为文化机构的当代中国大学而言,从整体性思维层面理应进一步拓宽全球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凸显人文关怀、凸显理性精神。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代中国大学;精神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
高校网络舆论危机是指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内部的热点问题或突发事件由于未能及时妥当处理,在网络上形成的舆论危机事件。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有效应对和化解网络舆论危机,形成积极健康的高校舆论环境,成为高校管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高校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案例解析    2011年7月,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正式发布,该榜梳理了2011年10件与高校有关的代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11万,同时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党和政府对此非常重视,教育部和有关部门出台了若干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高校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工作”就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项。  高校科研助理项目的由来和发展  2008年12月20日,温家宝总理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视察,参加座谈的教师建议在高校设立科研助理岗位吸纳大学生就
张欣欣,男,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1978年,就读北京钢铁学院,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8年,就读法国洛林理工大学机电高等工程师学校,1992年获得法国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年底回国,历任北京科技大学热能工程系系主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副校长,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校长。主要从事热物理性质与热物理测试、流动与传热传质和工业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
摘 要:高校研究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研究生培养层次结构的不断完善,给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本文从制度建设、系统建设、督导委员会机制、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多角度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案规划;系统实施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
1988年,23岁的王秀丽从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23载春秋更替,时光见证了王秀丽从普通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光荣历程。    ◆ 认真的“美女”教师    “美女教师”是王秀丽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中的“外号”,很多同事也以此来开她的玩笑。王秀丽气质优雅,对待工作也格外认真。  1990年,做了两年助教的王秀丽正式踏上讲台。她充满干劲、热情亲切,很快受到了
摘 要:2014年11月,第21届APEC会议在中国北京召开。作为APEC领导人服装的“新中装”的呈现,对外彰显了大国形象,对内吸引了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复兴的中国需要文化标识、文化自信和文化凝聚力,在当代民族服饰文化发展中,要大力发挥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和引领作用。  关键词:APEC服装;民族服饰文化;文化传承与创新  2014年11月,我国作为东道主的第21届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