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必须做好中华美学精神“大文章”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hui1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关键的是要抓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好中华美学的“大文章”。当前,在传承和发扬中华美学精神中仍存在认识问题、合力问题和改革创新等难题。解决这些难题需要从三个层面努力:国家层面要有导向、设计和投入;社会层面要全党动手、人人参与、全员动员;学校和文化单位要加强美育教育和文化认同教育。只有传承好中华美学精神,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美学;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课题,也是当前理论界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广泛参与讨论的热门话题。各界学者针对因何培育、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但仍觉未中肯綮。笔者认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关键的是要抓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好中华美学的“大文章”。
  一个国家、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培育成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并使其现代化,延续伟大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1],是力挽党风、政风、民风的重要保障。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中华美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
  中华美学既是一个内涵深刻、内容丰富的理论命题,又是一个对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强烈指导性的实践命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传承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性,从宏观层面上指出审美活动对于当前凝聚人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为我们创造了无数的文化瑰宝。追溯中华美学精神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开创了道家美学的传统;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探讨了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他提出“兴观群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等命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家美学的传统,提出一种超功利的“游”境界,一种高度自由的精神世界。[2]
  弘文励教,薪火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80周年校庆时讲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传统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绵延繁荣的丰厚滋养。质言之,中华美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既是凝聚全社会共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每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指引。
  当前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中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但是,目前我们在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1.认识问题
  当前,大众对何为中华美学精神方面不甚明了,很多时候存在表面上重视、内心里抵触的现象,认为弘扬中华美学就是复古、就是“逆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基础上。中华美学精神,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上发生、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其生命力植根于现世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应该扬弃地继承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不断推陈出新。传承中华美学精神,要清楚中华美学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要系统梳理中华美学中的思想精华,挖掘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秀传统。讲传统不是复古,而是以古人的精气神儿、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今人精神的支撑。
  2.合力问题
  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不同部门各自为战、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现象。由于不能形成合力,导致了传播方式重复、传播手段落伍、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人力、物力浪费,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抑或学校层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问题。
  《淮南子·兵略训》曰:“五指之更弹,不若卷手之一挃;万人之更进,不如百人之俱至也。”然而在现实中,往往一个部门守一个阵地,不能统筹协调,缺乏顶层设计,部门之间“名合实离”, 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自己的利益,缺乏大局意识,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造成文化建设中工作难以推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零散化、碎片化。部门之间既不拆台,也不补台,每个分力都有所保留,方向不定,不能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合力。
  3.改革与创新问题
  我们在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中还存在观念滞后的问题,欠缺创新意识,尤其是与欧美、韩日等国相比,差距尤甚,未能很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型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立足于中国文化,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中华美学精神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开放包容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时代的产物。我们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社会治理等方面结合起来;我们要对其中陈旧的内涵和形式加以改造和完善,按照当下的国情加以改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优势,发扬中华美学中的精华,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革故鼎新的良好风尚。   传承中华美学精神,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三方联动、协同推进
  当前,随着新的历史帷幕拉开,我们面临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各方面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要确定能够反映全国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必须从全社会的共识出发,从最深层的文化基因挖掘。面对中西文化的交锋与冲突,特别是在文化多元、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人民的幸福安康。
  1.国家层面要有导向、设计和投入
  国家层面上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投入,完善激励机制。事实上,党的宏观设计从未停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以及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提升到国家治理战略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社会层面需要全党动手、人人参与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美学,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坚持全党动手、全员参与,才能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学习的良好局面。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要在全社会掀起美学教育的新浪潮,让美学从文化产品中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美育都很早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孔子最早提倡美育;20世纪初,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在高校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全社会加强美学教育,对于个人来说,有益于调和性情、使人追求更高的境界和品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对于社会来说,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荀子在《乐论》里说“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的教育就是美的教育,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达到人际和谐甚至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大乐与天地同和”。
  3.学校和文化单位要加强美育教育和文化认同教育
  学校和相关文化单位要大力加强美学教育和文化认同教育,培育人们的审美心胸、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培养人们健康的、高雅的、纯正的趣味,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他们走向诗意的人生,得到人生境界的升华。北京大学哲学系叶朗教授提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对人生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美学范畴中所说的“崇高、和谐”。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具有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间有不同的地位。最高的境界即天地境界,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也就是超越了自我的境界。中国很多思想家都认为,一个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要追求一种高品位的人生境界。孔子说“吾与点也”,郭象说“玄同彼我”“与物冥合”,宋明理学家说“浑然与万物同体”。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他内在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胸襟、胸怀、怀抱;外在表现则是他的生活方式,即气象和格局。
  当下,我们似乎没有闲心去体会“美”。在社会发展中,一度出现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过度追求经济发展而导致人们精神生活上的空缺、内心生活的失衡。在互联网等技术发展迅速的当下,在功利心和消费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当代人没有闲心与闲情,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生活失去了诗意和想象,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也遭到扼制。中国古人的处世哲学和价值理念,对于当今的个体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如果每个人都能自觉追求这种诗意的人生、审美的人生,那么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更加容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三个重大问题,提出了从国家、社会到个体三个层面的要求。打好中华美学这张“牌”,有助于重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重新审视个体的内心世界、人际关系,以及在社会中的定位和属性。故此,传承和发扬中华美学精神,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融入到人们的学习生活中,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追求,传承和发扬古人的智慧,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书磊.总书记讲话的文化意蕴[J].人民论坛,2014(15).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4.
  [3]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06.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卜 珺]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新部署和新要求的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既要履行原有使命与责任,又要面临全新的问题与挑战。为此,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特点,总结概括建立服务工作法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要求,为高校基层党支部建立各类有实效且受欢迎的服务工作法提供借鉴和依据;高校需要对基层党支部实施服务的工作机理进行分析研究,达到通过建立服务工作法、强化服务功能来创新和改进高校基层党支部工作的根本
有教  1986年初我接任北京大学教务长。我过去主要管科研,对管教学没有经验,就请教时任副校长的语言学大师朱德熙先生,问他如何抓教学,要不要抓点教学方法?朱先生给我泼了一瓢冷水:“从来没有听说过大学还要抓教学方法的。教师有学问,自然教得好,你要把教师的学问抓上去!”我仔细想了想,朱先生的话还真有道理:教书首先得有东西可教—学问。  我回想自己任教,研究生毕业后先给高年级(“文革”前五、六年级)学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教育部长期以来大力推进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意义深远而效果显著的系统工程。2011年7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李明舜,河北省人,硕士,教授。现任中华女子学院党委书记、全国妇联人才开发培训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妇女人权、妇女法学、婚姻家庭法学等,出版《妇女权益法律保障研究》《婚姻法中的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等专著28部。  女校曾经是为了给求知女性提供上学去处,是历史的产物。时代发展到今天,女子大学如何面对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挑战,服务于社会
摘 要: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否只能由公立正规大学独臂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否只能走正规化、高档次一条道路。着眼体系建构、终身学习和资源整合,兼顾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高质量,须有自己的思路和特色。  关键词:高等教育 发展 改革 大众化 质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各项基本原则,在高等教育方面,特别提到了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高等教育的融通、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高校自身的改革和提升质量
摘 要:高校科技园正面临着外聘职工成为园区主体力量、职工年轻化高学历特征明显、园区孵化企业中小微企业占据主流、分园地理位置分散、职工聚少离多等新情况。高校科技园工会在发展中遇到了部分工会干部能力素质与园区发展要求有差距、工会履行职能不够全面、工会自身建设亟待加强等问题,为履行好工会职能,高校科技园工会要坚持做到维护合法权益,为职工解难,参与民主管理,为党政分忧,提高职工素质,建立过硬队伍,加强自身
中国传媒大学离退休第四党支部成立于2008年6月。现有党员35人。2011年获中国传媒大学“优秀党支部”荣誉称号。  鼓励党员积极“建言献策”  离退休党员需要精神生活,老党员们时刻都在关心国家大事和学校发展。党支部支持和鼓励广大党员以“主人翁”的精神“建言献策”,发现问题随时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在组织生活中,支部给大家提供了互相交流、切磋,充分发表各自观点的场所和机会。广大党员们畅
摘 要:以北京地区和内蒙地区几所大学的366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自编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调查问卷为评量工具,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对京、蒙两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的特点进行比较,探讨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的决定因素,并据此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影响因素   问题的提出  民族高等教育在国家的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经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回答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必将有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决定》关于完善教育立法、推动全社会树立法制意
强化全员育人格局,围绕“三化”,扎实开展日常思想政治工作    1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升理论化水平  学校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力度,注重结合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问题,加强理论阐释,做好学生思想引导工作,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通过积极探索和实施“交互式教学法”,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校成立哲学社会科学学院,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