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教育视角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you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强调,高中化学教学应以生为本,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注重师生互动。只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兴趣 情境 师生互动 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成为目前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将化学史融入教学中。“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这强调了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渗透化学史教育的重要性。课堂教学顺着化学史进行知识讲授,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好奇心,科学家发现规律的过程更是对学生精神的激励,给学生带来化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多位一体的熏陶。例如,在讲“元素”时,笔者从多个维度渗透了化学史,丰富了学生对元素的认识。(1)从古代的元素观讲起到波义尔的元素概念;(2)从道尔顿的原子学说讲起到阿伏加德罗的分子理论;(3)从单质的概念→同素异形现象→原子结构理论。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元素概念的演变过程有了深刻理解。
  2。将生活化实验引入教学中。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教学更扎根于生活,因此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将生活化实验引进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注重生活化实验,能够激发学生设计化学实验的兴趣,看似在玩,其实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讲“原电池原理”时,笔者课前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找材料,如芒果、番茄、土豆、硬币、铜丝等,自己制作一个简易的水果电池带到课堂中。学生都很感兴趣。笔者看到学生带来的一件件作品,他们是有亲身经历的,提出讨论性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水果都能做电池?有没有不成功的经历?要做成水果电池,你觉得要满足那几个条件?这些问题,学生有亲身体验,讨论变得格外热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多维互动
  1。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能够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民主、和谐不是喊在口号上的,而是需要教师心中装着学生。(1)教学不能凭着教师的经验出发,而应该从所教学生的具体认知和习惯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2)教学不应该只关注部分学生,而应该充分考虑学生间存在的个性差异,多层次设置问题,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给学生留足自主思考和相互交流互动的时间与空间。(3)教学不应该只有学生解决教师的问题,也应该有教师解决学生的问题,还应该有学生解决学生的问题。
  2。注重教学问题的精心设计。教学不应该是单向的灌输,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通道的交流与互动。如何实现呢?教师可以借助于问题来搭建多维互动的桥梁。例如,在“Cu与浓 HNO3反应”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产生的 NO2容易造成空气污染,所以笔者和学生一起探究减少污染的实验装置和实验设计。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其课堂参与度,笔者设置如下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顺着学生的思考,继续追问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有效拓展思维。问题1:如果想及时停止该反应,根据前面所学知识,你能想到什么方法?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他们提出来的方法有如下三种:①加水冲稀;②用水冷却试管;③将 Cu取出。新的问题生成了:这些方法都有效么?学生间的交流讨论由此展开。在交流中,学生发现①、②是违背实验原则的,于是可行的只有方法③。追问:如何将试管中的铜片取出?学生间的讨论进一步展开,讨论中学生想到了对实验进行改进:用铜丝代替铜片,其中铜丝的一端绕成螺旋状伸入试管底部与浓 HNO3接触,另一端伸出试管的外部。通过这样的改进,只要将铜丝拉出即可立刻停止反应。问题2:将一根铜丝插入微热的稀 HNO3中,在液面上观察到红棕色气体,这是为什么?如何才能观察到无色气体?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在插入铜丝之前,加少量 NaHCO3固体,以排出空气。问题3:当一定量的浓 HNO3与过量的铜丝反应后,再往试管中加入盐酸能否反应?让学生分析推理,然后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在这个案例中,实验出现的现象一次又一次否定了学生前面的猜测,教师在适当时间提问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学生动手动脑,创新改进,深入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陈二伟。构建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学环境[J]。教育与管理,2002。6。
其他文献
同学们,你是否经常在课堂上听到老师这样说:“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让我们假设有这样一个物体……”“这种推理只有通过想象才能达到,而现实中永远无法真正去实施……”当你听到这些话时,说明老师正引领着你在头脑中进行着一次“实验”,这样的实验我们称之为“理想实验”,也即“理想推理法”。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根据不同的测量需要,刻度尺又做成多种,如木尺、钢尺、三角板、皮卷尺等.那么刻度尺如何使用?怎样才能够准确测量出被测物体的长度呢?其实只要把
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也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情境的辅助下,能够实现知识的导入,并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谈点体会。  一、采取生活化的情境创设模式  创设教学情境,有很多不同的切入点,教师要找到各种合适的情境创设的方式。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的联系,加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未来学校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度中国课改杰出校长,湖北省卓越校长培养对象,宜昌市杰出校长,“我们”工作室主持人。现担任宜昌青岛路小学、点军小学、北师大郑州创新实验学校等多所学校校长。  在交往中学会交往。学校一位年轻的美术教师找我反映其在校内双向聘任过程中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大意是,某班主任事先与其沟通,已确定届时聘任她做班级辅导员,但是由于年级组内其他方面的压力(
学习数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用数学的观念认识现实世界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成.要想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给学生充分活动和思考的机会,不要“注入式”,不搞“满堂灌”,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数
星期天的中午,爸爸带着我和表哥一起到学校的操场上去放风筝.我们还和爸爸进行了一次有趣的放风筝比赛呢.rn我们来到操场上,各自做好了准备工作.我和表哥很快就摆好了风筝,可
新课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的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从问题的表层看到问题的实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生动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一、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逻辑思  维的兴
语文课堂上难免出现尴尬,它考验着教师化解尴尬的智慧。  第一次给学生上《天净沙·秋思》时发生的尴尬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在介绍《天净沙·秋思》这篇作品时对学生讲:“这支小令句法别致,言简而意丰,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请同学们先读两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课堂上立即就出现了不协调的声音,一个学生作腔拿调地
打开相册,一张色彩鲜艳的相片顿时跃入我的眼帘.瞧!照片上的那五个金发碧眼的老外多神气,当中怎么还有一个黑头发的男孩?仔细看看,那不是我吗?看着这张照片,我眼前不禁浮现出
误差的产生与减小小刚和小明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本书的边长,两人测量的方法均正确,但读数却有差别,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任何正确的测量结果均存在误差.1.什么是误差.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