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外来教师跨文化适应研究的重要性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b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藏外来教师是国家教育援藏政策的特殊产物。本文以自身经历、现实情况及文献反映的问题出发,阐明了研究外来教师文化适应对于国家援藏政策完善、西藏教育发展及教师个体和谐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藏 外来教师 文化适应研究 重要性
  受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影响,全球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剧,国际与国内之间人员的流动日益频繁,使得文化适应成为人们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也成为当今学术界聚焦的一个新领域和新热点。
  目前,在我国的学术界,这个领域的研究大多关注的是少数民族在主流文化背景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一般认为,少数民族是多民族国家中的弱势民族,其文化也就成为主流文化背景下的弱势文化,且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有绝对影响作用。而实际上,主流与非主流、弱势与非弱势都是相对而言的。在特殊情况下,当主流文化群体进入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导的背景下学习、工作和生活时,他们之间的地位也必然发生了换位,这种情境下主流文化群体也就成为了亚文化群体或弱势文化群体,这样的群体同样也会受到移入群体的文化影响,同样也能感受到异文化带来的极大冲击。本文所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西藏外来教师及其文化适应的有关问题。
  一、“外来教师”的概念和来源
  本文中的外来教师泛指在全国援藏背景下,原籍在内地,从内地进入西藏支援教育教学工作的所有教师。实际上,我们也把这部分教师称为援藏教师。虽然目前来看,严格说来真正意义上的“援藏”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淡化,但是援藏教师是循着教育援藏这个国家政策而来的,派遣教师到西藏工作便是由此政策而发端的。因此,本文除了那些在西藏土生土长的西藏移民的第二代之外,不管对象是在什么时候进藏的,也不管他们是引进、定向、对口支援、志愿者还是其他类型,只要是从内地来支援西藏发展教育事业的教师都是援藏教师(也称为外来教师),都属于本文讨论的对象。一般来说这类人员从目前数量看多为汉族。
  二、西藏外来教师跨文化适应研究的重要性
  之所以有必要讨论这个问题, 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紧迫性:现实生活中,外来教师在文化适应方面确实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为本人也属外来教师之一,结合数量有限的对外来教师的报道性文章和本人在西藏生活多年的亲身感受,以及对其他外来教师情况的初步了解来看,大家在西藏普遍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文化冲击和很多的不适应。
  众所周知,西藏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她远离中国内陆,有“世界屋脊”和“生命禁区”之称, 98%以上的人口都是藏族,由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文化的不同,对从未到过这里的人来说,要很好的适应高原的文化确实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考验。现实情况中,由于外来教师对高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影响。比如,语言障碍,在与藏族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中,因为表达习惯的不同及语言运用的不流利,大家经常闹出一些笑话甚至还产生了误会;饮食方面,藏民族吃生牛羊肉、糌粑,喝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这与我们内地的传统饮食差异很大。还有,藏民族在宗教、歌舞、服饰、风俗习惯、待客方式上也很特别,这许许多多的方面都与内地的文化迥然不同。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每天都要面對衣食住行,环境所表达出的文化信息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对西藏文化的不适应给个体带来很大的压力,影响最大的是情绪,大部分人表现出失望、焦虑、孤独、想家等等这些负面情绪,有些人还因此学会了抽烟、酗酒,严重的还表现为身体上的疾病。
  科学研究最终关注的是人,对人的关注是科研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援藏教师应该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应该受到从事人学研究的人们的关注。这项研究对减缓外来教师群体在异文化环境中的压力,使他们的生命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焕发出新的风采,最终完成他们的使命,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极具意义。
  (二)重要性:关注外来教师的文化适应,稳定教师队伍,促进西藏教育积极稳步发展
  教育的发展,教师是关键。对异文化的不适不仅会对外来教师的身心健康,还会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影响。现实情况中,外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失范行为时有发生,比如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有的给学生的身体甚至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调动、跳槽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导致师资流失、人心浮动,使教师队伍极度不稳定,难于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长期有效的支持。而外来教师这个群体本身承载着传播内地科学与文明,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的历史使命,这支队伍的数量在2000年已有近七千人,近年来还在不断递增,外来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对刚刚起步的西藏教育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怎样有效的发挥外来教师的作用,提供创业环境的同时是否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较安定和谐的文化适应环境,以减少文化冲突的干扰,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避免人才资源的流失与浪费,这是有关部门及教师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必要性: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教育援藏事迹作一历史性的总结和交待,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不断完善教育援藏政策
  教育援藏政策是一项长期的政策,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批批援藏教师怀着梦想和激情,远离亲人朋友,奔赴高原去完成人民交给他们的神圣职责和使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个体对异文化的适应究竟怎样?他们在西藏工作和生活得是否愉快,身心是否健康?这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对外来教师的生活状况、工作成效有所明了和交待,这是研究者值得关注和应该关注的。但是,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相关的文献几乎没有提及。研究外来教师的文化适应问题是国家援藏政策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可以为完善教育援藏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四)普遍性:西部开发事业的深入发展和青藏铁路的全面开通使文化适应问题日益凸显,教师的文化适应研究成果可以为各类进藏人员提供有效的借鉴
  随着西部开发、全国援藏事业的深入展开以及青藏铁路的顺利开通,内地文化与西藏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对如潮而至的人们来说,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安定愉快的旅行、工作和生活是最重要的。对西藏文化的适应成为了各类进藏人员都须共同面对的普遍问题。因此,教师的文化适应研究可以为其他人员的适应提供有效可行的借鉴,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高原的生活,身心愉快的度过在西藏的每一天。这样说来,外来教师文化适应的研究更加显得迫切而富有现实意义。
  三、结语
  派遣教师到西藏援教是国家为“智力援藏”而实行的一项教育政策,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出现的一项新鲜事物,这一历史举措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对这些前赴后继的进藏人员在雪域高原上的心理状态和工作情况应该有所明了和交待。关注这些个体在特殊的文化环境中,如何面对一个与自己文化背景迥异的新环境?他们原有的文化特征会如何改变?在藏期间的工作和生活现状如何?他们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又是如何解决其中的矛盾和困惑的?关注在藏教师的内心世界,反映他们在工作、生活以及交往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认识他们对周围所处环境的态度和行为,这直接决定着教师工作的有效性和学校管理的合理性,同时也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层及这一援藏政策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对这些现实问题的研究,目前来看还很贫乏,已有的文献多是记者、通讯员的报道和身处其中人员的经验性记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证方面都缺乏有力的支持。这方面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尤其是民族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大力关注。之所以文献量这么有限,有很多原因:一是西藏较缺乏研究者,力量薄弱;二是内地研究者受到地域空间的限制,无法进行深入研究;三是民族问题的敏感性使得这一领域少有人涉足。从目前看教育援藏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民族工程,对此进行研究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应予以关注。
其他文献
1 引言  自新课标以来,小学数学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体验,所以从体验的角度出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游戏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游戏的特殊作用,把数学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启发学生的心智与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每当问起小孩子你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回答总是一个字“玩”。“玩什么?“玩做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哪个孩子不爱玩,奔跑跳跃在操场上,个个那么天真
新形势下的教学已经步入了时代的轨道,老师满堂灌,学生的被动学已经适应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形式和方法迫在眉睫。怎样使数学课双边活动真正的互动起来呢?以下是本人的教学的一些实践。  一、精心设计导入,确定课堂重点和目标  数学课的导入在情景设计上,要直奔主题、言简意赅、情趣盎然,使学生了解课堂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又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奠定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得到一些粗浅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今中外,凡是在某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的人,都是对所研究的事物先感兴趣,而后深入钻研才步入庭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才能喜欢数学课,才能学好数学。  新课导入,激发兴趣,并保持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每节
摘要: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生教育工作最直接的责任人——班主任,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如何创新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创建良好的班集体,是摆在每一位班主任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几年来在职校班主任工作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关键词:班级管理 心得 爱心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组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然产物。因此,在社会与政
何谓“认读”?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将“认读”解释为“recognize or being recognized”。而“recognize”一词的解释为“be able to identify”,也就是说能够认出或识别一些事物。由此,我们可以将“认读”理解为能够辨认或识别出某些单词是否曾经见过,并能说出它的基本意思。可是在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一个让教师感到很困惑的现象:
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德育”为首,这充分肯定了德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而要在历史教学中落实德育,这是一个难度高、涉及面广的课题。本文只是简单的从教师的素质、历史教学的原则和历史教学德育内容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落实德育的
运用认同效应是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观点和特征的相似点,其目的是为了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具体地说是为了缩短情感距离而不是认知距离。心理实验表明:人与人之间心理相容时,一方的行为就能引起另一方积极的反应,反之,则会引起消极反应。教师的以学生为本,如果教师时常进行换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学生的朋友地位,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感受学生的思想、情感,并把这种理解、感受恰当地传导给学生,缩短了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差
当今书坛,才艺横流,人物辈出。著名书法家阎锐敏先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细观阎字,楷书古朴端庄,行书流畅自然,草书飘逸洒脱,隶书舒展大方,传统功力深厚、扎实,毫无急功近利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作用,化学实验又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它既是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又有着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独特作用,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在长期的化学教学中,实验往往异化为一种形式,失去了它的探究功能,失去了
提起英语考试,“谈考色变”的同学不在少数。从孩子们紧张、甚至恐惧的眼神中便会读出它的“杀伤力”。进入中学后,大大小小的英语考试便接踵而至,而整齐划一的考试类型又使很多同学屡考屡败。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便荡然无存,两极分化加剧,学困生队伍急剧膨胀,从而形成了英语学习恶性循环的态势。面对着辛勤付出而不成正比的考试成绩,许多同学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学习英语我投入的最多,为什么总是收效甚微呢”?看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