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抽象人性观”到“具体人性观”

来源 :北方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gto0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基于哲学革命的语境从三个维度展开人性问题的研究:就哲学批判维度而言,马克思在文本中揭示了人被资本统治的异化现实以及被抽象哲学统治的思想境况,从而破解了人性被抽象化的历史之谜;就哲学创新维度而言,马克思基于对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特性的理解,提出了人的“类特性”的具体人性观;就人类历史发展维度而言,马克思从具体人性观入手阐释了人类生命存在与发展遵循的“新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历史逻辑。
  [关键词]人性;资本;生命;实践;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B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3)06-0000-04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自上世纪20年代公开出版以来,人们没有停止过研究文本的各种争论。这种现象一方面意味着我们仍未充分“读懂”《1844年手稿》;一方面意味着我们在面对新的时代问题时,《1844年手稿》仍是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此背景中继续探研《1844年手稿》,仍可能获得很多积极的思想观点。在《1844年手稿》的诸多理论问题中,马克思的人性观表征了怎样的哲学境界是直接关涉《1844年手稿》性质与评价的核心问题,亦是创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重要思想根基。
  一、马克思从资本入手破解了人性被抽象化的历史之谜
  如何理解人?这是进入哲学理性思考之后,困扰人类的根本问题。一部哲学史,完全可以看作不同的“人的观念”的发展史。归结起来,关于人的理解无非是“唯物”与“唯心”两种。唯物主义强调了人性的物质性特点;唯心主义强调了人性的精神性特点。但在马克思之前,人性的物质性观点与精神性观点是两极对立的,任何一方无法压倒另一方,由此人性的双重特点被割裂,人性被抽象化。那么,人性为何会被抽象化?这是一个需要彻底到探究人的生命及其存在特性的本源性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哲学中有关这一问题的合法性、有效性研究,最初发生在《1844年手稿》之中。
  基于前《1844年手稿》时期的研究基础,马克思在文本中首次将经济学与哲学内在统一的研究人性问题。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统一,而是表征了马克思已然找到破解人性被抽象化的根本点,即将哲学与人的时代性生存特征结合起来,以彻底的反思来揭示人性生成的真实境界。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在经济学视域着重于批判性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主的私有财产。在他看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劳动是人的能动的财产”[1](p.12),但实际劳动的工人却生活在贫困当中,“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p.5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境况?有关这一问题的探究,不仅触及到工人与商品(人与物)之间关系的觉解,也触及到把握人的本性生成的现实境界。在这个问题上,国民经济学家看到了工人阶级现实生活的艰难困苦,但他们只在道德上表示同情,却从未把这个问题真正当做理论问题去关注与研究。因之,国民经济学家从来没有把工人当作具有人性的人来看待,而只是看作会劳动的动物。国民经济学家的理论观点存在着自相矛盾。一方面,他们认为资本是通过工人的劳动创造与积累的;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资本是工人能够进行财富创造与积累的第一推动力量,工人只是实现资本增长的“活的工具”。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指出:“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智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智迷误的结果一样。”[1](p.61)根本而言,资本是工人劳动外化的产物,但当资本被创造之后却变成工人劳动的基础与前提,没有资本工人就不能进行劳动。这种资本与工人劳动之间本末关系的混淆,类似人与神之间本末关系的混淆。神本是人在劳动中主动思维创造的,而神被创造出来之后却成为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主宰。马克思认为,工人与资本的关系在国民经济学家的理论视野中被混淆与颠倒。工人阶级作为人的特质在国民经济学的理论上被贬低,在实际的生活中更是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实现了对人的统治。在此,马克思使用了异化概念表征资本统治人的现实境遇,但人的异化并非《1844年手稿》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使用异化概念的理论目的是揭示人性被彻底抽象与贬低为物性,而资本则被抽象抬高为保有主体性的时代特征。这是马克思在文本中进行经济学批判的最大收获。基于这种思想收获,马克思也找到了破解黑格尔哲学的钥匙。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一个让他的学生颇感困惑的神秘思想。但马克却一针见血地指出:“黑格尔站在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1](p.101)马克思承认劳动是深受黑格尔重视的哲学范畴,但马克思认为与国民经济学家同一立场的黑格尔不可能实现对劳动的真实觉解。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虽承认人进行现实的具体劳动,但这种物质性、感性的劳动是不真实的、虚假的,只有抽象的精神劳动具有本源性意义,是创造一切现实的基础和源泉。黑格尔认为人不是通过物质性、感性的劳动产生主体性“自我意识”,而是具有主体性的“自我意识”创造产生人的物质性、感性的劳动及其成果。由于人的劳动被片面规定为抽象的精神活动,从而导致现实的人和自然界被神秘化和精神化。人通过劳动自我创造的现实历史成为“自我意识”的抽象发展史。人不是作为现实的、具体的人进行劳动,而是抽象主体性“自我意识”发展的必要环节,只有在“自我意识”厌倦了抽象的时候才能够出场。如此看来,黑格尔哲学并不诡秘,只要抓住“自我意识”的创造活动不过是人的现实劳动抽象化的表达,就能找到“哲学全书”的奥秘。在黑格尔的哲学中,人只是被动的、从属性的生命存在,人处于被抽象“自我意识”统治的生存境况。黑格尔哲学中抽象统治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主体性“自我意识”,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一切、控制一切的资本的哲学表达,是德国古典哲学以思想的方式表征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精神。
  有鉴于此,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从资本入手,实质破解了人被抽象化理解的历史之谜:国民经济学家片面注重了人的劳动的物质性特点,将劳动物化的资本抽象化,从而导致人性被抽象为物性;黑格尔单一强调了人的劳动的精神性特点,将劳动主体化的“自我意识”抽象化,从而导致人性被抽象为神性。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统治一切导致了人性的割裂与抽象。而由此上溯到前资本主义社会,神统治一切同样引发人性的割裂与抽象。这一历史之谜的破解,标志着马克思已然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抽象人性观的语境,不再以知性方式寻求人之外某种本真与先验的“本体”来解释人的本性,而是从人的现实的生活(如经济活动)中考究人的本性生发的境界。在此,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没有失却哲学的形上反思,马克思的哲学研究扎根于经济学的现实分析,两者的内在融合构成了他一生特有的研究路向。
其他文献
[摘 要]民国时期,江苏省第三届议会因议长选举引发风波,继而演变为议会内部派别间的激烈争斗,以至在长达60天的会期内未议一事,未决一案,引发社会舆论极大关注。并引发学潮抗议。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停息,反而朝着更为恶化的方向发展。在议长难产的情况下,前江苏省咨议局、江苏省议会秘书处课员叶立民竟不惜自戕,以死谏警示省议会,反映出社会各方对议会的极端不满与失望。透视整个事件,充分表明,在现代化民主制度移植
期刊
[摘要]1933—1936年,香港的《红豆》汇集了一个港粤现代诗群,这个诗群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与20世纪30年代内地现代诗运动有密切联系,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知名诗人。可惜的是,《红豆》杂志一直隐而不现,未曾引起国内诗歌研究界的注意。  [关键词]《红豆》;现代诗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6)02-0001-07  一  1933—1
期刊
[摘 要]赫勒在对现代政治理论的思考中,立足于后现代的政治境况,以后现代视角重新思考了现代社会的公民问题。她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一系列政治理论,诸如好人与好公民的区分、公共的政治领域与私人的道德领域的密切相关、维持传统中的一些普遍价值等,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的特征进行了修正。赫勒认为好公民不是预定的,它在当今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是双重偶然性的个人选择自己成为好公民的结果。基于此,在这种选择过程中,
期刊
[摘要]在中文句子的句读段的流动铺排中,四字格是一种典型的型式。它集中体现了汉语语法建构中意象和声象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所产生的独特的句法功效。中文四字格因其具有“韵文”的形式而无法为现代语法学所理解。通过研究四字格在句子中的指称、描写评论和叙事的句法功能可知,四字格是汉语句子功能格局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环节。从四字格入手可以深入中文句子建构注重声象和意象的文化肌理,打开汉语句型研究的新的天地。  [
期刊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入发展,俄国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传统的商人等级制度日趋瓦解,新兴企业主阶层在国家私营经济活动中渐居主导,个人社会身份提升。经济力量的增强和利益诉求,促使企业主阶层的共同体行动首先在经济领域展开,社会自觉形成,社会团体性增强,虽然深受专制政府压制,但其代表性组织机构仍蓬勃发展,阶层整体地位提高。在俄国资本主义危机加剧、革命斗争剧烈发展的时代背
期刊
[摘 要]《阿Q正传》《呼兰河传》是鲁迅、萧红以自己家乡承载启蒙主义创作主旨的代表性作品,一个为人作传,一个为城作传,两者都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时间桎梏,创建了格式特别的时空形式,成就了它们“历史存在的位置”。在《阿Q正传》《呼兰河传》的空间设置比较中可以看出,萧红对鲁迅传统的继承,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她不仅以鲁迅的艺术表现方式继承了“改造民族灵魂”的“未完成的事业”,还从精神上领悟了鲁迅“创造小
期刊
[摘 要]新世纪诗歌在多元化语境中呈现出令人欢欣的繁荣景象,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隐忧,如商业化语境导致诗歌精神的旁落与沉沦,非诗化事件加剧诗歌的边缘化进程,诗歌的非常态写作显示出诗人心态的偏移,这些问题值得诗坛警惕和反思。  [关键词]新世纪诗歌;诗歌精神;非常态写作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4)01-0000-04  新世纪诗歌在诸多争议中悄然走过
期刊
[摘 要]租佃是实现土地与劳动力有效结合的重要农业生产方式。清中期乡村社会中,租佃市场正在形成与发育,但契约与法律构成了租佃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租佃契约内容缺乏确定性,不但无法规范双方权利义务,反而与信息不对称等市场缺陷相叠加,加剧市场争诉。而且租佃法律形式分散,内容亦不完备,无法有效规制市场争诉与无序。这无法使租佃市场从无序转型为有序,不能推动市场成长与农业发展。  [关键词]清中期;租
期刊
[摘要]查尔斯·泰勒不仅对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合理性做出了强有力的辩护,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力图揭示黑格尔与现代社会之间的隐秘关联及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自我意识”构成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点,泰勒对此核心概念进行重构,通过再现其经由“感性确定性”到“自我意识”的蜕变历程、自我意识之间的承认斗争以及自我意识对自由的追求三个阶段,描绘了黑格尔“自我意识”追求完满与和解的艰险路途。  [关键词]自我意识
期刊
[摘 要]余秀华是新近爆红的诗人,她的诗歌理应纳入一个比较系统的评价体系之中。从互文与弃妇诗传统、意象选择与陌生化以及疼痛与戏仿三个方面分别将她的诗歌放在《诗经》、海子,以及与之同时而稍早的“梨花体”诗歌系统中,看她的诗对《诗经》以及当代诗人作品的继承、发扬和疏离,并由此衡量其诗歌创作的谱系、特色和得失。  [关键词]余秀华;海子;弃妇诗;陌生化;疼痛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