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往和解与圆满途中

来源 :北方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x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查尔斯·泰勒不仅对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合理性做出了强有力的辩护,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力图揭示黑格尔与现代社会之间的隐秘关联及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自我意识”构成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点,泰勒对此核心概念进行重构,通过再现其经由“感性确定性”到“自我意识”的蜕变历程、自我意识之间的承认斗争以及自我意识对自由的追求三个阶段,描绘了黑格尔“自我意识”追求完满与和解的艰险路途。
  [关键词]自我意识;主奴辩证法;查尔斯·泰勒;黑格尔
  [中图分类号]B51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6)02-0136-05
  Abstract: Charles Taylor not only makes a strong defense of Hegel’s philosophy, but also reveals the relation between Hegel and the modern society. Taylor reinterprets “self-consciousness” which forms the basis of Hegel’s philosophical system through three phases. The first phase is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rom “sense-certainty” to “self-consciousness”. The second phase is struggles for recognition between self-awareness. The third phase is that self-consciousness pursues freedom. Therefore, Taylor depicts the dangerous journey which self-consciousness aspires to fullness and reconciliation.
  Key words:self-consciousness;master-slave dialectic;Charles Taylor;Hegel
  泰勒作为黑格尔的现代重要阐释者指出,虽然,今天已经没有任何人声称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黑格尔信徒,但是,黑格尔哲学大全的精华远未丧失生命力,黑格尔哲学所反映的时代精神远未成为旧物,黑格尔哲学的深刻内涵也远未被我们所穷尽。黑格尔对其所处时代的思考仍能给今天的我们以很大启发。
  泰勒对黑格尔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可以说是一位黑格尔哲学专家,其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1975年出版的《黑格尔》这部皇皇巨著及其缩写版《黑格尔与现代社会》两书中。黑格尔构成了泰勒最重要的理论源泉,后者正是站在前者的肩膀上,才开启了其漫长修远而又精彩纷呈的现代性反思之旅。泰勒自称他的任务“不只是要阐明黑格尔,而且还要指出,黑格尔如何帮助他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凭借”[1](p.4)。泰勒认为,黑格尔哲学对于当今时代而言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试图通过某些现代问题和难题来看清我们自己的出路,那么我相信黑格尔已经对某些必不可少的概念和思想方式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p.7)泰勒不仅试图对黑格尔做出新的诠释,更重要的是,力图揭示黑格尔与现代社会发生着挥之不去的密切关系。自我或主体性问题与自由问题构成了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核心论域。而自我意识乃是探讨上述问题的“阿基米德点”,因此,泰勒认为,对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概念予以深入挖掘与分析,将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在《精神现象学》的“自我意识”章中,黑格尔主要探讨了人的意识发展到主客体获得初步同一的历程。而泰勒则在《黑格尔》一书第二部分“现象学”中对此予以详尽阐述。泰勒对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概念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而又富于创见的考察,进而为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基本合理性给出了强有力的辩护,同时他以思想史为线索、从文化角度成功地重塑了黑格尔这位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的现代形象。
  一、从“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蜕变
  在“意识”阶段之中,黑格尔的关键观念是知识,意识以与自身相异的物作为对象,是意识对于一个他物的知识。“感性确定性”是意识漫长之旅的最原始的起点,在此获得的知识是最初的、直接的、纯粹的。意识对对象只能“意谓”,而无法言传,也即无法给出准确的定义,恰如婴儿将手指指向某物,其所指的即是无法言说的“这一个”。显然,意识不能止步于与对象之间的这种混浊不清的状态,它必须前进,即步入“知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意识可以就对象“是什么”说出一些内容,获得“一种关于作为具有各种属性的某个物的对象的观点”[2](p.199)。但在这一阶段,意识仍未把握到诸事物的共同本质,因此,意识又继续向前,迈入“知性”阶段。在此,“无条件的、绝对的共性”[3](p.85)成为意识的真正对象,但是,知性仍旧无法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因为它的用武之地仅局限在现象领域。“对立统一是精神性的东西,刚才讲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这三个阶段都把对象看作物,和异己,看作外在。要克服这个困难,就要把对象看作就是自己,自己也是对象,这样就从意识的阶段进到了自我意识的阶段。”[4](p.76)黑格尔将事物的内在核心规定为超感官的法则,事物的本质无非是意识自身。由此,意识进入到了“自我意识”阶段,自我意识是一种反思意识、反身性意识。按照黑格尔的话说,到了自我意识阶段才进入真理自家的王国。
  泰勒将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描述为人类渴望和目的的辩证法,在此过程中,自我意识所指向的终极目标乃是整体圆满性的实现,即达到一种主体不受任何外物束缚与宰制的状态,成为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恰是这种对圆满性的无限渴望,才激起了自我意识的不断奋斗。那么,自我意识是如何出场的,其对象又是什么呢?   首先,自我意识的前提与基础乃是欲望。在《精神现象学》第三章中,黑格尔认为,从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观念出发,都无法达到真正自我意识,由此获得的不存在差别的自我意识仅仅是“‘我就是我’的静止的同语反复”[3](p.116)。为了达到真正的自我意识,它绝对不能仅仅囿于自身之内,而是必须以他者的视角认识自身、反观自身,并在这种活动中把握自身。这里就需要一个前提与预设,也就是“欲望”,“自我意识就是欲望一般”[3](p.117)。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的运动不是空洞抽象、消极被动的认识活动,而是现实的、积极的、充满活力的欲望,欲望也可以被看作自我意识的最原初形式。
  那么,自我意识的欲望与动物本能的欲望有何区别呢?显然,黑格尔在此谈及的欲望,并非动物本能的欲望,而是一种指向他者的欲望。黑格尔认为,感性确定性阶段是人与动物共有的,但自我意识只能在人那里得以产生。顾名思义,动物可以通过杀死并吃掉对方来获得一种当下的“真实感觉”在黑格尔看来,这种“真实的感觉”并非是真实的,因为由此获得的仅仅是当下的一种感官层面上的欲望的实现或满足,是转瞬即逝的、没有任何持存性的。,然而,人却并非也不能仅仅止步于此。自我意识的欲望乃是“指向另一个欲望,另一个充满渴望的空虚,另一个我……欲望是人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人化的’、‘人类起源学的’,只要假定它直接指向的是另一个欲望或一个他者的欲望”[5](pp.39-40)。正是在上述意义上,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的本质就是欲望。
  其次,自我意识的对象是生命性的存在。自我意识不可能停留于欲望阶段,为了确证自身,它必须扬弃对方。由此,自我意识的对象实质上是双重的:“一个是直接的感觉和知觉的对象,……另一个就是意识自身”[3](p.117)。其一,要将对方视为有生命的存在,在欲望满足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首先会经验到它的对象的独立性,即对方也同样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必须存在,且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其二,扬弃对方,返回自身。仅仅将对方视作一种“对象性存在”还是不够的,欲望还无法实现,还必须将对象扬弃,但是由于对象是一种独立性存在,所以,只有当它被否定时,自我意识才能真正实现其自身。即“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3](p.121)此处涉及生命与生命之间,自我意识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由于生命是一个过程,因此,唯有处于死亡与重生的连续循环中,生命自身才能够得以持存,从一定意义上而言,“死亡和重生在终极意义上是结合在一起的”[2](p.207)。
  最后,自我意识是一种双重运动。“自我意识进一步以自身为对象”[6](p.108),它表现为一种运动,一种过程。“非我”或者说另一个“自我”的存在构成“自我意识”实现的前提,“只有当我同时也意识到某种非我的东西时,我能意识到自我”[7](p.102)。“自我意识”(Selbstbewusstsein)一词在德语之中也有“自我确定”的含义,而一个自我意识要获得确认与确证,必须要经历一番跋山涉水之险途。自我意识的图谱无法由单一的“自我”谱写,外在的他者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自我的活动同时也是他者的活动。当有另外一个他者与自我相互对立时,自我便走出自身之外,一方面,自我丧失了自己,因为它觉察出自我并非其本身;另一方面,自我也否定了外在的对方,“因为它也看见对方没有真实的存在,反而在对方中看见它自己本身”[3](p.123)。于是,这种扬弃,既是扬弃对方,也是扬弃自身,乃是自我意识回归自身的过程。此处的回归并非原模原样地返回原点,而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是一种成熟了的、完成了的“衣锦还乡”。“这个运动纯全是两个自我意识的双重运动……行动之所以是双重意义的,不仅是因为一个行动既是对自己的也是对对方的,同时,也因为一方的行动与对方的行动是分不开的。”[3](p.124)然而,这种真实的自我意识的实现是一帆风顺的吗?自我意识回归自己“家园”的路途是否是一条康庄大道呢?
  二、自我意识之间的斗争
  进一步的问题在于,自我是一个自由者,他人也是一个自由者,而自由者之间的关系,是个难题,因为每个都要求从别个那里获得确证与承认。然而,我们却不能通过将陌生的他人摧毁并将其纳入自身的方式来获取承认。在我们尚未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遍的人的状况下,即在不承认他人是同自我一样的人的情况下,我们自身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承认。彼此之间的承认,只有在认识到我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之时才能达成,即对我之所是的承认,也是对人之所是的承认,也因而在原则上是对所有他人的承认。因此,“我就是我们,而我们就是我。”[3](p.122)这一点倒是与康德的“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相类似。
  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唯有通过相互承认的道路,才能够达成圆满与和解,回归真正的精神家园。然而,这条道路却走得异常艰辛,因为每一方都想要获得对方的承认,但却不想承认对方。于是,这路途中充满生与死的斗争,这是一条为承认而斗争的道路,是一条为自由而斗争的道路。但是,黑格尔认为,战斗是必然的,人们不会彼此保持沉默、怒目而视,而是会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获取对方的承认。“一个不曾把生命拿去拼了一场的个人,诚然也可以被承认为一个人,但是他没有达到他之所以被承认的真理性作为一个独立的自我意识。”[3](p.126)
  如此这般的斗争极易导致一方或双方的死亡,犹如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拼命厮杀,很显然,这样的结局也无法达到承认的目标。因为无论是我在这场战斗中丧失了生命,还是我消灭了对方,仅剩下我一人孑然于世,我都无法被承认。“将其敌人杀死的人毕竟什么也没有得到,因为一个死人不能承认杀死他的人。”[8](p.292)于是在此,生命的保存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即达成一方奴役另一方的结局,也就是主人与奴隶。在战斗中失败的一方表示投降,坦言自己对生命的眷恋并臣服于胜者。而胜者也通过战争向死而生,笑纳败者的奴性意识,但他并未将奴隶当作真正的人来看待而是将其视作物,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主人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承认。双方虽然都活了下来,却是以不同的方式活下来。在胜利者那里,第一位的是自我感,而生命退居其次;奴隶的生存状态却恰与之相反,为了生命而使自我委曲求全[2](p.211)。
其他文献
[摘 要]江南素为人文渊薮之地,清代科举世家之现犹如雨后春笋。吴县潘氏祖籍安徽,清初以业鹾迁徙至苏。经过数百年由儒贾立身,到专力举业的晋身之阶取换,在乾隆时期崛起为吴中著名科第艺文之家。潘氏子弟兰茁其芽,秀彩竞发,对清代中后期政治、社会、文学、文化及学术影响深巨。通过梳理吴县潘氏世系及其崛起的天命人为因素,将家族崛起置于清代中后期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景深中,探究家族文化与文学典范性成长的动力与过程。
期刊
[摘 要]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具体形式表现为: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形态的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是文化软实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也丰富了文化软实力的资源。作为生产形态的科学技术促进了文化软实力资源信息化,渗透到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之中,为文化软实力奠定了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尤其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成为该社会的
期刊
[摘 要]民国时期,江苏省第三届议会因议长选举引发风波,继而演变为议会内部派别间的激烈争斗,以至在长达60天的会期内未议一事,未决一案,引发社会舆论极大关注。并引发学潮抗议。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停息,反而朝着更为恶化的方向发展。在议长难产的情况下,前江苏省咨议局、江苏省议会秘书处课员叶立民竟不惜自戕,以死谏警示省议会,反映出社会各方对议会的极端不满与失望。透视整个事件,充分表明,在现代化民主制度移植
期刊
[摘要]1933—1936年,香港的《红豆》汇集了一个港粤现代诗群,这个诗群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与20世纪30年代内地现代诗运动有密切联系,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知名诗人。可惜的是,《红豆》杂志一直隐而不现,未曾引起国内诗歌研究界的注意。  [关键词]《红豆》;现代诗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6)02-0001-07  一  1933—1
期刊
[摘 要]赫勒在对现代政治理论的思考中,立足于后现代的政治境况,以后现代视角重新思考了现代社会的公民问题。她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一系列政治理论,诸如好人与好公民的区分、公共的政治领域与私人的道德领域的密切相关、维持传统中的一些普遍价值等,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的特征进行了修正。赫勒认为好公民不是预定的,它在当今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是双重偶然性的个人选择自己成为好公民的结果。基于此,在这种选择过程中,
期刊
[摘要]在中文句子的句读段的流动铺排中,四字格是一种典型的型式。它集中体现了汉语语法建构中意象和声象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所产生的独特的句法功效。中文四字格因其具有“韵文”的形式而无法为现代语法学所理解。通过研究四字格在句子中的指称、描写评论和叙事的句法功能可知,四字格是汉语句子功能格局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环节。从四字格入手可以深入中文句子建构注重声象和意象的文化肌理,打开汉语句型研究的新的天地。  [
期刊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入发展,俄国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传统的商人等级制度日趋瓦解,新兴企业主阶层在国家私营经济活动中渐居主导,个人社会身份提升。经济力量的增强和利益诉求,促使企业主阶层的共同体行动首先在经济领域展开,社会自觉形成,社会团体性增强,虽然深受专制政府压制,但其代表性组织机构仍蓬勃发展,阶层整体地位提高。在俄国资本主义危机加剧、革命斗争剧烈发展的时代背
期刊
[摘 要]《阿Q正传》《呼兰河传》是鲁迅、萧红以自己家乡承载启蒙主义创作主旨的代表性作品,一个为人作传,一个为城作传,两者都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时间桎梏,创建了格式特别的时空形式,成就了它们“历史存在的位置”。在《阿Q正传》《呼兰河传》的空间设置比较中可以看出,萧红对鲁迅传统的继承,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她不仅以鲁迅的艺术表现方式继承了“改造民族灵魂”的“未完成的事业”,还从精神上领悟了鲁迅“创造小
期刊
[摘 要]新世纪诗歌在多元化语境中呈现出令人欢欣的繁荣景象,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隐忧,如商业化语境导致诗歌精神的旁落与沉沦,非诗化事件加剧诗歌的边缘化进程,诗歌的非常态写作显示出诗人心态的偏移,这些问题值得诗坛警惕和反思。  [关键词]新世纪诗歌;诗歌精神;非常态写作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4)01-0000-04  新世纪诗歌在诸多争议中悄然走过
期刊
[摘 要]租佃是实现土地与劳动力有效结合的重要农业生产方式。清中期乡村社会中,租佃市场正在形成与发育,但契约与法律构成了租佃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租佃契约内容缺乏确定性,不但无法规范双方权利义务,反而与信息不对称等市场缺陷相叠加,加剧市场争诉。而且租佃法律形式分散,内容亦不完备,无法有效规制市场争诉与无序。这无法使租佃市场从无序转型为有序,不能推动市场成长与农业发展。  [关键词]清中期;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