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本真”课程,为幸福人生奠基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v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房山区张坊中心校地处北京西南与河北省交界处的拒马河畔,是一所半山区的乡村小学。学校始建于1930年,经过历史的变迁,由私塾逐步发展成为抗日小学,解放以后才真正成为完全小学。目前中心校下辖一所中心小学、三所完全小学,共计28个教学班,近700名学生,教师76人。
  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重要环节,而教育教学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内涵所在。近年来,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坚持本色、开启智慧、探求真理、学做真人”的本真少年,学校以本真课程为立足点,紧抓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希望通过课程这个杠杆撬动整个学校育人模式的变革。
  学校课程的发展历程
  学校成立于解放前,“本真”教育源于学校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1996年,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的指引下,学校提出了“育人为本,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全校教职员工在尊重、关爱、理解、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发现学生的价值,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学校努力落实国家规定的课程,开齐开足所有国家课程。一些优秀教师充分认识到张坊地区红色教育根据地的历史价值,自行编制了《英烈名录集》和《拒马河畔的传说》作为品德课程的补充,为“本真”教育课程的形成奠定基础。
  2001年至2009年,学校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的同时,教师们根据地方资源再次编制了补充教材,如“知家乡爱家乡教育”系列品德读本《我爱家乡的河》《春华秋实等》《张坊儿女之一》《张坊儿女之二》,作为国家教材资源的补充。这些补充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正是学校校本课程实施的萌芽。
  2010年至2016年,良好习惯对学校学生的作用和影响愈发凸显,在学校文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好习惯 好人生”的办学理念应运而生。在区课程室的指导下,学校构建了“好习惯 好人生”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实施方案,并出版了“好习惯好人生”系列两大主题校本教材。
  2016年至今,新的课程计划开始实施,学校的课程建设经不断完善、修订,均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为满足学生对丰富课程的期盼,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进行了“本真”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优化课程結构的同时,对课程内容的深化、课程评价的创新、教学策略的优化等方面逐步调整、完善。
  课程结构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落位和学校的育人目标,在学校“本真”文化的引领下,遵循“综合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按照不同的领域划分为“人文与社会、思维与创造、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四个学习领域。并依照课程功能划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三大课程体系。基础课程主要以国家学科课程为主,拓展课程包括学科拓展课程和分领域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特色课程主要是结合张坊镇地域文化特色开设的“好习惯 好人生”系列课程。
  课程实施
  实施方法 学校教师根据课程特性、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要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教学,并综合考虑该方式的学习形式、资源利用、价值用途等情况。
  一是学时分配。学校按照北京市课程计划中“一二年级每周不超过1170分钟,三至六年级每周不超过1350分钟”的学时要求,同时依据具体课程和学生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二是地方课程。市级地方课程含“专题教育综合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法课程”等,一至六年级每周安排1学时。其中《专题教育综合课程》与《书法》进行整合,各占0.5课时,分单双周实施。校本课程主要为“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一至六年级每周共安排1学时。特色课程《美德伴我行》《家乡在我心》各占0.5课时,分单双周实施。一至四年级和六年级“特色课程”《美德伴我行》《家乡在我心》,占1课时,分周实施。“小导游”课程与跨学科实践活动整合,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用双语介绍张坊古栈道的特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班会队会:一至六年级每周1课时,班队会学时与学科实践相融合,切实加强少先队教育的实效性。六年级另外有两节自主安排时间:其中1节为主题教育课,另外1节为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三是综合实践。每年级每周3学时的学科实践活动,每学期15周,共计45课时,一至六年级共计273学时。每周安排1节语文学科主题实践课程(与“主题阅读”课程有机结合),1节数学学科主题实践课程,1节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均安排在下午第7节课,占周一、周二、周三每天1节。本学科主题实践活动中,品生、品社、科学、英语等学科每学期安排2次本学科主题实践活动,占本学科课时;余下的课时(4课时)作为几个科任学科的校内跨学科实践,与课外活动、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等进行整合,由学校统筹安排,共计10学时。
  实施策略 “本真”课程的实施主要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两大策略,以“本真课堂”“实践活动”为主要途径进行实施,努力做到“以生为本,先学后导,落实核心素养,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努力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首先是编写课程纲要。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在认真分析教材、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编写学科课程纲要和课时教学计划。其次是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本真课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教学资源的对话,增强互动体验,改进教学方法。最后创新传统教研,以问题为导向,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深入有效推进同课异构、不同学科整合等传统教研方式,同时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和学科特点,探索创新协同式、互助式教研模式。在基于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发挥学校特色学科优势,提升学科教学品质。
  二是校本课程特色化。首先是规范流程。拓展课程根据“课程申报、课程审核、课程推出、过程记录、课程监管、成果展示、课程评优”等环节实施,主要由中心校德育处负责,各完小主任和相关学科教师负责具体实施。其次是特色开发。根据学校办学特色,课程传统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需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材的修改完善,打造“学美德 爱家乡”精品课程群,着力课程品质的提升,着眼办学特色的形成。最后是拓宽资源。借助张坊村辽宋时期遗留下来的古栈道、古戏楼等资源,开发“小导游”课程,传承地方旅游资源特色;引进具有传统特色的“剪纸”“空竹”“太极扇”等课程,彰显学校特色;借力张坊村委会、红酒大道、云居滑雪场的人力资源和场地资源,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三是打造“本真”课堂,扎实课程实施的主渠道。首先,教师始终确立自己是平等中的首席地位,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让学生有最直观、最真实的体验,打造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课堂上师生活动、生生活动要充满和谐、愉悦的情感。其次,实现教师真实地教。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关注学生在自学环节暴露出的带有倾向性的真问题,明白学生什么地方不会,保障教学是围绕学生的问题而教,从而教到点子上,评判、点拨、指导做到有的放矢。注重知识的结构性、整体性、衔接性。最后,学生真实地学。在教师提供的自学指导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学生先自己尽最大能力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实在解决不了,再求助于别人,把问题提报到合作学习小组,在组内解决。如果问题还解决不了,再提报给班级。班级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真需要老师帮助时,教师站出来点拨、指导,实现问题运用的最大化。
  课程管理
  为保证课程规划的实施,学校优化了课程组织管理并明确了各层面的职责与任务。
  健全学校课程领导小组,规范组织管理 成立学校课程领导小组,由白晓芳校长担任组长,直接组织学校课程建设的管理工作。副组长负责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过程的管理。教学处承担有关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指导、实施效果评价等职责。
  构建管理模式,规范管理流程 按照分层管理的要求,构建上下协调的教学管理管理系统,即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学处(含完小主任)—教研组—教师,明确各级职责及相互关系。落实学校本真管理文化。通过课程实施指导、教学目标落实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方式加强对课程质量的全程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管理,积极开展课程研讨活动。
  完善课程管理工作制度,打造“本真”课堂 一是发挥区、校骨干教师的作用,定期上公开课、进行专题讲座,带动教师充分运用教学新理念,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和高效教学途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确保课程建设扎实推进。二是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干部专业水平和指导教学能力;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提高干部全面协调能力;深入贯彻师德规范,引导教师创造和谐的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三是积极开展课堂评价工作,充分利用课堂评价这一契机,将“准备课”与“推门课”相结合,集中听课与抽查听课相结合,指导课与追踪课相结合,有效调动教师参与课堂评价的积极性。四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做好学科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专题研讨、主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引领教师进行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和修改,更新教师观念,促进教师行为的转变,树立“大课程观”理念。五是站在课程的角度精心设计学校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切实改变各种学科活动和学校活动零散、孤立的状态,将教学活动系统化、课程化,让各项教学活动在学校育人目标引领下有序开展。学校不仅要关注过程组织,还要关注后续效果,鼓励学生成为活动的直接策划者、筹备者、受益者,并全员参与到活动中。
  课程实施效果
  本真课程体系逐步建立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初步构建的本真课程体系,一方面满足了农村家长与学生对学校课程更高的要求,学生的满意率达到90%,另一方面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同时课程能够与学校文化密切结合,承载了学校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的体现,达到课堂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与学校的育人目标融合统一。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生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课程,如美德伴我成长、家乡在我心、空竹等,成为学校的品牌课程。
  干部、教师专业能力获得提升 学校干部、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执行力获得不断提升,进而有效推进课程的实施。教师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从最初的“走教案”到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设计,说明教师的视野正在从“学科视野”转向“课程视野”,教师的能力正在学习从“传递”转向“创造”,教师的作用正在从“控制者”转向“引领者”。教师这种微妙的变化,这种能够恰当选择教与学的方式,有效地推进了学校课程实施。
  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转变 课程是学校培养学生、成就学生、发展学生最重要的保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借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个能够亲自参与的、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是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在学校本真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尽管总体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依然存在如课程与学校育人目标之间关联性不够密切等问题。未来,为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学校将进一步研究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出富有本校特色的课程群,同时对原有课程进行梳理调整。采取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实施模式,探索出具有张坊地区学生个性化和动态化的课程评价方式,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经历,打造独具学校特色的本真课程。
  (作者單位: 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张坊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绘本简介:  阿公在地里挖芋头时,发现一只小泥鳅,将泥鳅捉回家中,准备烹食。小泥鳅的家人小龙发现它的险境,带着乌云,尾随而至。阿公与阿婆商量烹煮方式,两人发生争执,在打闹中,装着小泥鳅的瓦罐被打碎,小龙携带的乌云也顺势降落……那么,小泥鳅会顺利得救吗?  閱读心得  阅读推广人  李琳瑛  仁爱玖悦国际幼儿园园长  说到中国的画,相信每个人都会想到水墨画,浓墨重彩中把中国人对艺术创作朦胧美的追求体
语文是什么?语文教育又是什么?这种类似“天问”的质疑,曾使多少语文教师为之困惑,多少语文工作者、研究者为之沉思和争辩。这显然是一个“源头”性的问题。源头尽管是一条大河的发迹之处,但在它奔流千里的状态中,我们注目的往往是它的纵横恣肆和迂回曲折,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又往往是它的气象万千和沿途风光。我们最不清楚、最缺乏探索观瞻的恰恰是它最重要的源头。然而,你若要真正认识这条大河,就不能不作溯流探源的考察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这个春节的平静。为了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发展,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根据教育部通知实行“开学不返校,停课不停学”方案,一线老师们不得不变身主播,充分发挥“互联网 ”线上优势,认真开展线上教学,确保学生能学有所獲。
一、唤醒语文教育的生命情思  1.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记者:周老师,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您每天都忙于课堂。在您看来,语文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周璐:但凡有着课堂情结的老师,一定都扪心自问过:我的课堂教学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还是学生越来越喜欢这门学科,越来越爱学习,会学习?如果说知识、技能、方法的传授是课堂追求的效益,那么热爱与创新则是课堂追寻的境界。  我从
为了让教师充分了解游戏活动中的观察内容、观察重点以及如何在游戏故事中科学准确地评价幼儿、记录幼儿,能够根据观察內容组织开展幼儿一日活动,近日,山东省广饶县康居幼儿园组织全园教师开展游戏精神下游戏故事案例研讨活动。  此次活动主要针对《洗瓜籽》《停车场》这两个游戏故事开展交流研讨,教师们在参照对比中明确了游戏故事的观察内容和指导策略,为幼儿园科学开展游戏活动打下了基础。  (作者:陈晨 山东省广饶县
童年是学习、认识的启蒙阶段,无疑相当于人之春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学生的童年里应该播下最美好的语文种子。  一、语文课程:教材在哪儿  童年应该是开阔的,同样,语文课程的视野也应是开阔的。儿童的智力特点是什么?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童年时期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可以说,童年是特别适合记忆与积累的时期。人的智力发展特点促使我们反思:在最应“吸收营养”的童年时期,难道教语
童话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儿童文学体裁之一,如何借助童话教学的契机,激活学生潜在的想象力?笔者试以童话《糖果雨》的教学为例谈谈。  一、激励评价——让想象更主动  学校的理性教育会压抑儿童的想象本能,他们的想象已经不再主动。为此,我们需要激发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让他们重新回到自我,主动想象。其中,激励评价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在教学中,我主动拜学生为师:“儿童是想象的王子。你们的想象力比我们大人丰富多了。
《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二十卷,近一万六千字,蕴含着中国人丰富的民族审美意识和人生哲学。我们余东小学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让教育从《论语》中的一句句言简意赅的话语展开,让学生用儿童化的方式感知《论语》的文化精髓,进而从“亲仁、尚礼、志学、善艺”等方面学会感悟人生,学会做人,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枚扣子。  一、讀本:让《论语》贴近儿童生活  本着贴近儿童的理念,我校精心选择了《论语》的阅读内容,共108
一、跟着陈琴老师学吟诵  2007年起,一个陌生的名字——陈琴,进入我的阅读视野。《人民教育》《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等杂志上,陆续刊登了陈琴老师的很多文章,我一篇不落地复印下来,仔细拜读,并存进我的“收藏夹”。而“经典素读”“吟诵”等原本陌生的词语也一次次地跟我熟悉起来,刻进了我的脑海。  我一贯不喜欢“追星”,但自从搜到陈琴老师的博客后,拜读陈琴老师的博文就成了我固定的学习内容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新朋友,一个是源源,他是一个“热心肠”;一个是阿木,他是一个“小马虎”,(出示源源和阿木的图片)他们俩是一对好朋友。猜猜看,源源为什么叫“热心肠”?阿木为什么叫“小马虎”?  生:有同学忘记带笔时,源源借给他。  生:源源爱帮助同学,所以大家都叫他热心肠。  师:你们猜得真准!那阿木呢?  生:阿木老是做错作业。  生:他很粗心,常常忘记带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