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jy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然而,在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是被忽视,就是束手无策。那么,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就对我在这方面的探索加以介绍,以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勉。
  一、掌握方法,增强自学效果
  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阅读有预习阅读、课中阅读、复习阅读和课外阅读等形式。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阅读,教师都必须在方法上给予正确指导,才能收到良好的自学效果。
  (一)预习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未授课时事先阅读相关课文。
  为了提高预习阅读的有效性,我都预先拟好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指定课文,并要求阅读后作出解答和提出疑难。如“伴性遗传”一课,我设计了下列预习提纲:1.什么叫伴性遗传?2.写出男女正常色觉的基因型,男女色盲的基因型,女性携带者的基因型。3.一对夫妇中,如果有一方患色盲,其后代色觉遗传现象如何?4.为什么色盲总是男性多于女性?5.为什么近亲结婚危害子孙后代和国家民族?阅读提纲力求启发性、悬念性,以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地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指导学生在预习阅读中,根据预习提纲纵览全文,了解梗概。然后精读细读,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用笔圈点勾画,并运用批注法在课文空白处批注提纲要点和感想,做到重点落实。
  (二)课中阅读是教师随教学进程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
  为了使学生对所阅读的重点段落做到字斟句酌,我常变换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如阅读“减数分裂”概念时,我提出的问题有:1.进行减数分裂的生物对象是什么?2.什么数被减?3.数被减了多少?4.在第几次分裂发生减数?5.全过程染色体数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我就指导学生在阅读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运用对比法加以区分,找出异同点,从而掌握概念的实质。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DNA和RNA,无籽西瓜和无籽番茄等。
  (三)复习阅读是在教师教授完一个单元或全部课程后,要求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强化记忆,我就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法进行专题阅读,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复习《生物》时,我要求以染色体为线索,整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染色体的形态、数目;2.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与DNA的关系;3.染色体的存在部位及存在形态;4.染色体的复制(时期与方式);5.染色体的传递规律:有丝分裂的传递与减数分裂的传递的比较;6.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与3个遗传规律的关系;7.染色体变异与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
  (四)课外阅读通常是学生在参加课外活动实践中,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查阅课外参考书。
  由于生物学课外参考书种类很多,为了遵循可读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则,我主动帮助学生选好课外书。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做到:1.有所侧重;2.弃粗取精;3.做好笔记。为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我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根据自己课外活动实践,写一篇生物小论文。我还利用与生物有关的节日(如植树节、爱鸟周和环境日等),要求学生紧扣节日主题摘编一份生物学小报。课外阅读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眼界,激发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检查评价,激发自学热情
  不论是让学生阅读,还是让学生参加实践,单有布置而没有检查,无法落实;而有检查没有评价,无法激发自学热情。我的做法是:每节新课前,都要利用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先提问学生。在教学进程中,对一些较易混淆的概念和比较难懂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由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对学生的作答,我都是当场给予评价,肯定正确,指出错误,对回答好的学生予以鼓励。对学生的生物学小论文和生物学小报,组织教研组的教师进行评选,对优秀的小论文给予列榜公布并发给获奖证书,对优秀的“生物学小报”在全校展览并选登在学校的“生物园地”上。通过这些做法使学生感受到获得自学成就的喜悦,进而增强自学的信心。
  三、养成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无数事实证明,大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掌握了较好的自学方法和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就有意培养学生以下四种自学习惯:1.养成不先预习不听课、不先复习不做作业的自学习惯。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有大概了解,对那些难懂的地方,需要在课堂上问老师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这既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又提高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课后及时复习不仅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强化记忆,而且有利于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2.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物学教材涉及许多生物学理论、学说和定律,生物学现象,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名称、名词、生物学著作和生物学家等知识,由于教材没有作详细注解,学生在自学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疑惑不解的名词术语,那么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查阅工具书。生物学工具书有《辞海》、《词典》、《百科全书》和《教学参考书》等,我鼓励学生购置备用。坚持使用工具书不仅能丰富生物学知识,还能克服不求甚解的毛病。3.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自学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启发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善于发现疑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教会学生质疑,不仅可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掘学生的智慧潜力。边阅读边思考也有利于知识迁移。4.养成博览群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单从课本中获取知识是很有限的,因此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与生物科学有关的报刊和课外书籍,通过摘录、剪贴建立自己的“生物学资料库”。这不仅可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而且可以汲取更多课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几年来,我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当做教学目标狠抓落实,使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科技活动成果屡屡在省、市获奖。总之,自学能力的养成,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甚至是一生发展,都将产生巨大影响,也可以说是终身受益。
其他文献
地图和板画是地理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两种教学方式,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使用这两种方法,能够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在地理教学中,几乎每一节课都和地图是分不开的。有了地图,可形象地将地理知识与图结合起来,为教学带来极大便利:尤其是在地理复习课中,地图的运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依靠人才素质的提高,而人才素质的提高依靠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有用人才的战略举措,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攻方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而不同的学科都具有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特点。素质教育应结合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特点开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不仅有助于化学知识的掌握,实验技能的培养,而且在培养学生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实验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中化学实验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实验教学 中学化学教学 改革建议  1.实验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
新课程倡导激励性教育,通过激励,加强师生间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与进步,并得到良好发展。  一、妙用体态语言激励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往往会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使学生感受到爱和情,产生一种愉快、积极向上的心理和求知欲。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可能由于害羞、紧张答不上来,如果教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学生,微笑着给学生提示或建议学生和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自生活,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新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让学生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现代日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认为:学习化学这门学科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让丰
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所以说创新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学校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  教学时可充分利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