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体育教育,包括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情感储备、智能开发、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身体健康诸多人类基本素质的培养。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可以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了学生这些方面的发展,但是,体育教育在现今的中学中受重视的程度、大纲教材、场地器材、师资状况等软、硬件严重滞后和缺乏。严重地阻碍了体育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功能发挥。
一、如何重视与理解中学体育教学
1.中学体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中学体育教学由8个基本因素组成。即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2.中学体育教学过程理论: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和实施的,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和进行体育道德行为教学的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等不同的时间概念;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五大规律有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
3.中学体育教学过程的層次及其特点: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的层次可以分为超学段体育教学过程、学段体育教学过程、学年体育教学过程、学期体育教学过程、单元体育教学过程、课时体育教学过程。超学段体育教学过程具有国家规定性、多样性、非全体性的特点;学段体育教学过程具有发展阶段性、相互衔接性;学年体育教学过程具有系统性、承启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学期体育教学过程具有季节性和集散性的特点;单元体育教学过程具有规模变化性和学理性的特点;课时体育教学过程具有结构性、行为性和方法性的特点。
4.中学体育教学主体理论:教师的主导性是对应学生主体性的概念,主导性表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和主要责任,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教授、指引和引导下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有独立性、有创造性的学习行为,教师的主导性不是主宰性,学生的主体性也不是自由性;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性越强,学生的主体性越强,相反,教师的指导性差,学生的主体性也差;要通过强化和优化教师的指导性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5.中学体育教学原则理论:中学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以体现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和增强体育教学原则的指导意义为侧重点,结合当前中国体育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际,提出中国当前的基本体育教学原则七项。即: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提高运动认知和传承运动文化原则、在集体活动中进行集体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以及安全运动和安全教育原则。
6.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构造及分类理论: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应由三个基本的要素组成,即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相应的教法体系三部分;可按认知、技能、情感、生理和集体五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
7.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分类理论:中学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地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的总称;体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三个主要的层次;按照体育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信息传递途径)和这种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将体育教学方法分为五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比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8.按目标将体育教学内容分类的理论:在现在的条件下,按教学目标分类的方法是一种较好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应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9.教材层次和排列理论:如果以小周期循环的多与少为横轴,以大周期循环的多与少为纵轴画一个象限图,就可以得出四个不同功能和形态的体育教材的排列方式
10.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理论:能否进行良好的体育课堂的组织与管理,重要的是要妥善地处理好体育教学中的几个基本矛盾:讲解与练习的矛盾、约束与自主的矛盾、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的矛盾、成功与挫折的矛盾等;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涉及到许多方面,从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内容来看,可分为:运动技能学习的组织与管理、身体锻炼(体能发展)的组织与管理、体育学习集体的组织与管理、体育行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四个主要方面。
11.中学体育教学中“即时评价”理论:由于体育学习的效果主要表现在运动技能上,因此它的学习效果马上就可以显现出来,这形成了体育教学的独特评价环境和方法。
12.中学体育教学研究理论:根据对当前体育教学研究的成果分析,可以将体育教学研究分成:描述现象的层次、解释现象和归因层次、实证研究的层次和理论和外推层次的研究,各个层次的研究都有着各自的范围和常用的一类研究方法;体育教学研究还有着学理性研究特点、实践特点和行动研究特点,这是从事体育教学研究的人应该充分理解和认真对待的。
二、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与德育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一般说来,中学体育课是由开始阶段,准备阶段,基本内容教学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部分组成。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如体育课的开始阶段是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内容、任务及要求,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女同学时常借口身体不适而请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加强出勤管理外,还要加强对所有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使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从生理上心理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高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这些游戏又往往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的,于是就形成了若干个小集体。由于这些游戏大多带有很强的竞争性,所以,我们除了要求同学们积极参与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中学体育课的教学阶段,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这一教学阶段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根据各类教学内容制定出德育教育计划第一,将勇敢顽强精神的教育与体操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体操的动作不是一两次课就能掌握的,要掌握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也就是说,在学习体操中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有时练得很累,手掌会磨破流血,有时甚至从器械上掉下来。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育学生努力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教育学生树立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精神。在体操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同学一上杠子,就吓得动作失常。对这类同学,除了耐心帮助他们掌握技术要领外,更重要的是要心理“治疗”,鼓励他们对自己要有信心,让他们体会自信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同学们热情关心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第二,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教育与田径类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田径项目的练习既苦又累,更枯燥无味。特别是在进行中长跑的教学时,有些同学更是感到心里发怵。这时,教师除了要对同学们进行跑的技术、呼吸方法、体力分配的指导外,还要对同学们进行中长跑锻炼的实践意义教育,启发同学们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坚持,以不怕苦不怕累的坚毅精神战胜自我,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勇往直前地奔向胜利的终点。第三,将团结互助,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球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多数球类项目都是通过集体配合进行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球类教学和比赛中努力培养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学会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承受了一定的负荷。体育课的结束阶段首先要通过一些放松的整理运动,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此时,我们仍需要对学生提出要求,使他们对待事情应善始善终,防止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培养学生良好的敬学、敬业精神。在体育课教学的结束阶段还要小结本课教学情况。除了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技术上进行总结归纳外,还要对同学们学习情况,包括思想品德进行讲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教育同學们取人之长,克己之短,使他们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能够在身体和思想上都有所收益。
中学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是培养跨世纪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 要根据课的目的和要求,用重点带动全面,用抓细节来促重点,抓住学生心理生理特征,通过一定的组织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情趣,更好地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总之,快乐体育若要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依靠广大的体育工作者从实践中进一步探讨,进一步研究,进一步的深思。
一、如何重视与理解中学体育教学
1.中学体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中学体育教学由8个基本因素组成。即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2.中学体育教学过程理论: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和实施的,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和进行体育道德行为教学的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等不同的时间概念;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五大规律有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
3.中学体育教学过程的層次及其特点: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的层次可以分为超学段体育教学过程、学段体育教学过程、学年体育教学过程、学期体育教学过程、单元体育教学过程、课时体育教学过程。超学段体育教学过程具有国家规定性、多样性、非全体性的特点;学段体育教学过程具有发展阶段性、相互衔接性;学年体育教学过程具有系统性、承启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学期体育教学过程具有季节性和集散性的特点;单元体育教学过程具有规模变化性和学理性的特点;课时体育教学过程具有结构性、行为性和方法性的特点。
4.中学体育教学主体理论:教师的主导性是对应学生主体性的概念,主导性表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和主要责任,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教授、指引和引导下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有独立性、有创造性的学习行为,教师的主导性不是主宰性,学生的主体性也不是自由性;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性越强,学生的主体性越强,相反,教师的指导性差,学生的主体性也差;要通过强化和优化教师的指导性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5.中学体育教学原则理论:中学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以体现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和增强体育教学原则的指导意义为侧重点,结合当前中国体育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际,提出中国当前的基本体育教学原则七项。即: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提高运动认知和传承运动文化原则、在集体活动中进行集体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以及安全运动和安全教育原则。
6.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构造及分类理论: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应由三个基本的要素组成,即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相应的教法体系三部分;可按认知、技能、情感、生理和集体五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
7.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分类理论:中学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地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的总称;体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三个主要的层次;按照体育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信息传递途径)和这种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将体育教学方法分为五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比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8.按目标将体育教学内容分类的理论:在现在的条件下,按教学目标分类的方法是一种较好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应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9.教材层次和排列理论:如果以小周期循环的多与少为横轴,以大周期循环的多与少为纵轴画一个象限图,就可以得出四个不同功能和形态的体育教材的排列方式
10.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理论:能否进行良好的体育课堂的组织与管理,重要的是要妥善地处理好体育教学中的几个基本矛盾:讲解与练习的矛盾、约束与自主的矛盾、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的矛盾、成功与挫折的矛盾等;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涉及到许多方面,从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内容来看,可分为:运动技能学习的组织与管理、身体锻炼(体能发展)的组织与管理、体育学习集体的组织与管理、体育行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四个主要方面。
11.中学体育教学中“即时评价”理论:由于体育学习的效果主要表现在运动技能上,因此它的学习效果马上就可以显现出来,这形成了体育教学的独特评价环境和方法。
12.中学体育教学研究理论:根据对当前体育教学研究的成果分析,可以将体育教学研究分成:描述现象的层次、解释现象和归因层次、实证研究的层次和理论和外推层次的研究,各个层次的研究都有着各自的范围和常用的一类研究方法;体育教学研究还有着学理性研究特点、实践特点和行动研究特点,这是从事体育教学研究的人应该充分理解和认真对待的。
二、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与德育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一般说来,中学体育课是由开始阶段,准备阶段,基本内容教学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部分组成。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如体育课的开始阶段是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内容、任务及要求,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女同学时常借口身体不适而请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加强出勤管理外,还要加强对所有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使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从生理上心理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高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这些游戏又往往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的,于是就形成了若干个小集体。由于这些游戏大多带有很强的竞争性,所以,我们除了要求同学们积极参与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中学体育课的教学阶段,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这一教学阶段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根据各类教学内容制定出德育教育计划第一,将勇敢顽强精神的教育与体操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体操的动作不是一两次课就能掌握的,要掌握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也就是说,在学习体操中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有时练得很累,手掌会磨破流血,有时甚至从器械上掉下来。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育学生努力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教育学生树立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精神。在体操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同学一上杠子,就吓得动作失常。对这类同学,除了耐心帮助他们掌握技术要领外,更重要的是要心理“治疗”,鼓励他们对自己要有信心,让他们体会自信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同学们热情关心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第二,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教育与田径类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田径项目的练习既苦又累,更枯燥无味。特别是在进行中长跑的教学时,有些同学更是感到心里发怵。这时,教师除了要对同学们进行跑的技术、呼吸方法、体力分配的指导外,还要对同学们进行中长跑锻炼的实践意义教育,启发同学们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坚持,以不怕苦不怕累的坚毅精神战胜自我,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勇往直前地奔向胜利的终点。第三,将团结互助,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球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多数球类项目都是通过集体配合进行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球类教学和比赛中努力培养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学会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承受了一定的负荷。体育课的结束阶段首先要通过一些放松的整理运动,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此时,我们仍需要对学生提出要求,使他们对待事情应善始善终,防止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培养学生良好的敬学、敬业精神。在体育课教学的结束阶段还要小结本课教学情况。除了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技术上进行总结归纳外,还要对同学们学习情况,包括思想品德进行讲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教育同學们取人之长,克己之短,使他们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能够在身体和思想上都有所收益。
中学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是培养跨世纪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 要根据课的目的和要求,用重点带动全面,用抓细节来促重点,抓住学生心理生理特征,通过一定的组织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情趣,更好地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总之,快乐体育若要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依靠广大的体育工作者从实践中进一步探讨,进一步研究,进一步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