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数学教学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stervf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感受到数学产生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特例来猜想数学结论,然后积极从多角度来验证所得猜想,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让活动贯穿数学课堂是实现新课标要求的有效途径.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实践探究,得出规律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应用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索的学习中.
  例如,在讲“镜子改变了什么”时,我课前让学生准备好镜子,上课时让学生用镜子照实物,如钢笔、三角板、橡皮、写有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的纸条等,观察并指出镜子里的“像”与“物”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虽然有的说得不准,但只要有道理,直观上有些感悟,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归纳,得出规律.
  又如,在讲“几何体的截面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截面的形状以及剩下几何体的顶点数、棱数、面数,我事先让学生用橡皮泥或萝卜、土豆等,制作适当大小的正方体若干个,课前用水果刀将每个小正方体切成不同的形状,课上让学生将自己得到的不同形状的几何体展示出来,进行交流讨论,并作好记录,最后总结出规律.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自始至终经历操作、观察、推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让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得到落实与体现,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数学知识的乐趣.
  二、收集资料,课上交流
  数学被认为是抽象的学科.在传统模式的教学中,很多学生“怕学”、“厌学”,认为数学知识枯燥、乏味,并且非常难学.因此,在讲课时,为使学生感兴趣,我时常让学生亲自动手查阅有关资料.
  例如,在讲“黄金分割”时,我让学生上网查找与黄金分割相关的内容.是谁最早发现黄金分割的?又是谁最早研究黄金分割的?人体中有哪些黄金分割、哪些建筑中有黄金分割、哪些乐器中有黄金分割、艺术中的黄金分割有哪些、哪些植物中有黄金分割、自然界中的黄金分割等.这样,学生通过上网,所获得的相关知识会更广泛,认识也会更深刻;通过课堂上的相互交流学习,学生对黄金分割的数学特征把握得更牢.
  三、动手操作,大胆联想
  没有人不喜欢成功,但成功需要尝试、需要动手、需要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之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新知、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并感受发现知识的那种成功和喜悦.
  例如,在讲“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时,我让学生准备好一根细绳子,用刻度尺量一量,分别剪成3cm、4cm、5cm、6cm四段;5cm、11cm、12cm、13cm四段;7cm、20cm、24cm、25cm四段;8cm、13cm、15cm、17cm四段,分成小组,每组用这四段绳子中的任意三段首位相连看能否组成三角形.若能组成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每个三角形中有没有直角,并把结果记录下来写在黑板上.对照自己的图形,看一看每组三个数据间有没有联系,你能不能发现什么?
  这样的教学,可体现教师组织者的作用,同时又尊重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地表达活动过程及结论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也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生机活力.
  四、动脑猜想,总结结论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成就”.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猜想、分析、讨论,并进行自我判定.
  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画好的各种四边形,让学生在自己所画的各种图形上分别找出各边的中点,然后将各边中点顺次连接起来都得到一个新的四边形.再让学生观察猜测各种四边形中所得到的新四边形的形状,并进行说理,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只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这时,我抓住时机,提出问题:为什么只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呢?它们的周长、面积又分别等于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疑中生趣,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实际操作、探究认知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总之,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教师要让活动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不断的观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这样,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在互动的学习活动中学会交流,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和合作的精神,并且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其他文献
笔者在一本高考资料上遇到一道这样的题:如图1所示,滑轮光滑且质量和大小不计,一长为L、质量为m、不可伸长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细绳堆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通过细线(不计质量)绕过定滑轮,用一恒力拉绳,当拉力作用到绳子刚好全部离开地面时撤去,最后绳恰好停在滑轮上,试求拉力F的大小.  资料所给的标准答案是:  对绳在力F作用的过程应用动能定理:  FL—mg·12L=12mv2,  撤去F至绳恰好停在滑轮上
作为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井大附中的一名教师,对于近日学生使用手机猖獗的现象深感头疼,想来各位教育工作者和各位家长对这件事情深有同感.rn现在使用手机现象十分普及,在我们
期刊
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方法”.错误往往可以为人们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因而教学中可运用尝误教学法,在教学中通过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为学生提供以错误为源泉的学习反应和刺激,激发学生去探究、辨思错误的原因,进而修正错误,最终获得比正面的习得更为牢固的真知,从而缩短了学习时间,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效率.  1 “尝错”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知识的迫切心理是直接影响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内部动力.学生只有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获得新知识,培养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参与机会,培养参与能力呢?  一、营造“融洽点”,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
从物理学的发展可以看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于不同时期、不同物理学家个人的局限性,提出了适应自己认识自然的概念体系、并建立了该阶段物理理论,这些理论我们可以称之为有效理论.由于不同科学家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角度、认识深度等方面的不同,对同一物理现象将会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在客观上就形成了物理理论的不同表述.下面针对力学、热力学第二定律、黑体辐射规律、粒子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最小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感要充分创造英语语言环境,注重听说,扩大词汇量,使学生逐步养成英语思维习惯.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培养中学生
一、高中物理教学的意义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学科.可以说,物理的研究是在引导人们去认识自然界各个物体的变化以及运动规律,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随着人们对物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物理不仅能够带动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且还能推动文化、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所以必须要重视物理教学.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促
在低年级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绘本阅读,使得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实际,这是一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的有效途径.结合低年级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将针对如
一、问题提出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各种情感的交流基本缺失,教学手段的单一化,致使课堂气氛尤为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学生苦学、教师苦教,最终结果必然是高耗低效,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制约.  新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素质教育,倡导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倡导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多元化发展,强调学生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