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感受到数学产生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特例来猜想数学结论,然后积极从多角度来验证所得猜想,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让活动贯穿数学课堂是实现新课标要求的有效途径.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实践探究,得出规律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应用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索的学习中.
例如,在讲“镜子改变了什么”时,我课前让学生准备好镜子,上课时让学生用镜子照实物,如钢笔、三角板、橡皮、写有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的纸条等,观察并指出镜子里的“像”与“物”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虽然有的说得不准,但只要有道理,直观上有些感悟,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归纳,得出规律.
又如,在讲“几何体的截面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截面的形状以及剩下几何体的顶点数、棱数、面数,我事先让学生用橡皮泥或萝卜、土豆等,制作适当大小的正方体若干个,课前用水果刀将每个小正方体切成不同的形状,课上让学生将自己得到的不同形状的几何体展示出来,进行交流讨论,并作好记录,最后总结出规律.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自始至终经历操作、观察、推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让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得到落实与体现,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数学知识的乐趣.
二、收集资料,课上交流
数学被认为是抽象的学科.在传统模式的教学中,很多学生“怕学”、“厌学”,认为数学知识枯燥、乏味,并且非常难学.因此,在讲课时,为使学生感兴趣,我时常让学生亲自动手查阅有关资料.
例如,在讲“黄金分割”时,我让学生上网查找与黄金分割相关的内容.是谁最早发现黄金分割的?又是谁最早研究黄金分割的?人体中有哪些黄金分割、哪些建筑中有黄金分割、哪些乐器中有黄金分割、艺术中的黄金分割有哪些、哪些植物中有黄金分割、自然界中的黄金分割等.这样,学生通过上网,所获得的相关知识会更广泛,认识也会更深刻;通过课堂上的相互交流学习,学生对黄金分割的数学特征把握得更牢.
三、动手操作,大胆联想
没有人不喜欢成功,但成功需要尝试、需要动手、需要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之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新知、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并感受发现知识的那种成功和喜悦.
例如,在讲“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时,我让学生准备好一根细绳子,用刻度尺量一量,分别剪成3cm、4cm、5cm、6cm四段;5cm、11cm、12cm、13cm四段;7cm、20cm、24cm、25cm四段;8cm、13cm、15cm、17cm四段,分成小组,每组用这四段绳子中的任意三段首位相连看能否组成三角形.若能组成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每个三角形中有没有直角,并把结果记录下来写在黑板上.对照自己的图形,看一看每组三个数据间有没有联系,你能不能发现什么?
这样的教学,可体现教师组织者的作用,同时又尊重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地表达活动过程及结论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也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生机活力.
四、动脑猜想,总结结论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成就”.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猜想、分析、讨论,并进行自我判定.
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画好的各种四边形,让学生在自己所画的各种图形上分别找出各边的中点,然后将各边中点顺次连接起来都得到一个新的四边形.再让学生观察猜测各种四边形中所得到的新四边形的形状,并进行说理,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只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这时,我抓住时机,提出问题:为什么只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呢?它们的周长、面积又分别等于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疑中生趣,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实际操作、探究认知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总之,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教师要让活动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不断的观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这样,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在互动的学习活动中学会交流,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和合作的精神,并且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实践探究,得出规律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应用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索的学习中.
例如,在讲“镜子改变了什么”时,我课前让学生准备好镜子,上课时让学生用镜子照实物,如钢笔、三角板、橡皮、写有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的纸条等,观察并指出镜子里的“像”与“物”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虽然有的说得不准,但只要有道理,直观上有些感悟,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归纳,得出规律.
又如,在讲“几何体的截面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截面的形状以及剩下几何体的顶点数、棱数、面数,我事先让学生用橡皮泥或萝卜、土豆等,制作适当大小的正方体若干个,课前用水果刀将每个小正方体切成不同的形状,课上让学生将自己得到的不同形状的几何体展示出来,进行交流讨论,并作好记录,最后总结出规律.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自始至终经历操作、观察、推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让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得到落实与体现,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数学知识的乐趣.
二、收集资料,课上交流
数学被认为是抽象的学科.在传统模式的教学中,很多学生“怕学”、“厌学”,认为数学知识枯燥、乏味,并且非常难学.因此,在讲课时,为使学生感兴趣,我时常让学生亲自动手查阅有关资料.
例如,在讲“黄金分割”时,我让学生上网查找与黄金分割相关的内容.是谁最早发现黄金分割的?又是谁最早研究黄金分割的?人体中有哪些黄金分割、哪些建筑中有黄金分割、哪些乐器中有黄金分割、艺术中的黄金分割有哪些、哪些植物中有黄金分割、自然界中的黄金分割等.这样,学生通过上网,所获得的相关知识会更广泛,认识也会更深刻;通过课堂上的相互交流学习,学生对黄金分割的数学特征把握得更牢.
三、动手操作,大胆联想
没有人不喜欢成功,但成功需要尝试、需要动手、需要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之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新知、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并感受发现知识的那种成功和喜悦.
例如,在讲“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时,我让学生准备好一根细绳子,用刻度尺量一量,分别剪成3cm、4cm、5cm、6cm四段;5cm、11cm、12cm、13cm四段;7cm、20cm、24cm、25cm四段;8cm、13cm、15cm、17cm四段,分成小组,每组用这四段绳子中的任意三段首位相连看能否组成三角形.若能组成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每个三角形中有没有直角,并把结果记录下来写在黑板上.对照自己的图形,看一看每组三个数据间有没有联系,你能不能发现什么?
这样的教学,可体现教师组织者的作用,同时又尊重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地表达活动过程及结论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也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生机活力.
四、动脑猜想,总结结论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成就”.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猜想、分析、讨论,并进行自我判定.
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画好的各种四边形,让学生在自己所画的各种图形上分别找出各边的中点,然后将各边中点顺次连接起来都得到一个新的四边形.再让学生观察猜测各种四边形中所得到的新四边形的形状,并进行说理,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只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这时,我抓住时机,提出问题:为什么只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呢?它们的周长、面积又分别等于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疑中生趣,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实际操作、探究认知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总之,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教师要让活动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不断的观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这样,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在互动的学习活动中学会交流,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和合作的精神,并且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