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探究单:让整本书阅读更有效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教材意图把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整本书阅读已成为语文课的“正规军”,走上了“课程化”的道路。但是,整本书阅读现状堪忧,很多学生只停留在浏览内容上,缺乏深入理解。近几年,笔者尝试运用“阅读探究单”,让整本书阅读更高效、更有趣。
  阅读探究单是指教师围绕整本书阅读,设计出有目标的探究性话题,并伴随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质量。
  一、整本书阅读的目标
  整本书阅读进入课堂,要让学生读有所得、学有所获,就要有教学目标的指引。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给阅读教学提出具体建议,依托课标的阐述,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一目标设计理念,笔者认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研究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宏观目标是喜欢阅读,增强主动阅读整本书的意识;提高阅读质量,培养读好书的意识。微观目标是能厘清整本书的大概内容,能说或写全书的梗概提要,这是基础性目标,也是阅读探究单设计的重要部分;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读整本书,阅读方法有朗读、诵读、默读、概读、略读和精读等;阅读策略有预测、提问、批注、图像化等;能对整本书的人物、细节、表达、风格等进行评价;积累整本书中的精彩片段,通过背诵、仿写发展语言;能利用整本书的信息或思想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问题设计的目的类型
  阅读探究单中问题的设计,要以整本书阅读的目标为核心,逐步推进、激发和维持学生阅读的兴趣。笔者依据目标,总结经验,认为阅读探究单的问题可以分成四种类型。
  1.指导式问题
  在教学中,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是用于阅读单篇文章的,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新挑战,可能遇到的问题有阅读时间的分配、厘清书本的大概内容等。因此,阅读探究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探究单中,笔者首先设计了“阅读计划表”,指导学生安排每天读多长时间,多长时间读完这本书,用哪些方法阅读这本书,这本书读几遍等,以此,保证阅读整本书顺利进行。此外,考虑到中年级学生长篇科幻小说阅读经验不丰富,要厘清全书脉络是个难点,笔者设计了“在地图上用箭头画出‘鹦鹉螺’号的航海路线图”的任务,指导学生梳理航海路线,整体感知这一本小说的框架。
  再如,《猫头鹰王国1
其他文献
统编本教材三至六年级安排的“交流平台”板块,将以往重在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学习方法和提升单元主题认识等的教学,转变为对策略的学习和运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交流平台”的编排特点,注重单元整体贯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内化学生的语言实践,有效指向方法习得。  一、“交流平台”的呈现特点  教材中“交流平台”的教学内容着眼语文要素,贯穿中、高年级的教学,主要为“伙伴对话”“话题提供”“成果展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学生自主修改习作能力的培养,在第二学段指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在第三学段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不少优秀教师已摒弃传统教学中“学生写,教师改”的习作批改方式,摸索总结出多种独特的习作评改模式。虽然形式不同、风格各异,但基本目标和实际效果都是一致的——提升学生的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但是,课堂提问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课堂提问的效果不能达到教师的教学预期,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成为目前教师主要思考的问题。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首先对课堂提问进行相应
语文课程是非常重视学生体验和语感培养的实践性课程。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改变传统语文阅读课课内积累、课外内化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置于课前,内化运用放进课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才能真正得到提升。现以《小蝌蚪找妈妈》(统编本二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一、课前学习:赋予学生自主展示权利  很多时候,教师都喜欢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课
“交流平台”是统编本高年级教材中设置的一个栏目,旨在让学生通过开展交流活动,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作简要的回顾,对学习重点进行简短的梳理,并总结学习收获。统编本教材非常重视单元整组教学,“交流平台”作为单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它的作用,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全局,加强各个方面的联系。笔者以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具体谈一谈如何用好“交流平台”这个栏目助力语文教学。  一、与单元导语相衔接  单元导语位于每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需要建立思维对接意识,观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的差异。只有重视学生学习思维的基础,才能进行最为得当的文本解读引导,成功调动学生的阅读思维。对接学生阅读兴趣取向、对接学生认知基础、对接学生课外阅读、对接学生思维想象,都能够形成丰富互动的力量。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主体的实际需求,对文本展开对应解读,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对接学生兴趣取向解读文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
表达能力是指通过语言、文字和表情等方式来表现人物的想法、意图以及思想情感,有助于读者理解的一种能力。为了使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利用丰富的语言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实践教学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由于缺乏逻辑思维,导致无法进行有逻辑性的表达,导致表达的内容不够清楚。为此,教师应通过组织有效的语言学习活动来开展写话训练,进而让学生把握主题,形成具有逻辑性的表达,从而有效推动学生提升个
小古文是一种简短易懂的文言文,语言精练,内容活泼,非常适合儿童诵读。从小学阶段开始阅读一定量的小古文,学生可以获得最纯正的文言文启蒙教育,提升语言素养,实现中小学文言文学习的无缝对接。针对人教版教材中文言文学习起步晚、篇目少的状况,我校将二年级作为学习小古文的起始年级,从《世说新语》等中国古典丛书中精选出数十篇形式多样、情节生动的小古文,借机引入课堂。  对于入学一年的学生来说,相较于白话文,小古
看到四大名著的节选编入教材,我和同事们都异常兴奋。每位爱阅读的人,心中都有一份“经典”情怀。教师要求学生读名著不再成“空口白话”,便可有凭有据。上这一单元的那段时间,同事常常分享课上的精彩片段,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和看法。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原著有一定难度,特别是《红楼梦》有许多难懂的诗句和生僻字,以及复杂的人物关系。本课对学生提出的人文主题是“惜红楼梦断”,“惜”指出阅读的体验与感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解读文本、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等重要环节上,无视教材的文体意识,不分童话与寓言,也不论是叙事性课文还是说明性课文,均采用相似的教学策略,结果出现了“千课一面”的现象。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对课文的文体缺乏关注。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法,本文重点谈谈童话故事类课文的教学方法。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