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探究,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wei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阶梯式训练. 在不断的训练中,逐渐拥有一定的逻辑思维. 当学生拥有一定的数学思维后,再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很多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只有自己探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自我总结后思维才会慢慢的提升. 探究的形式有很多种,以独立思考为基础进行合作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意识.
  一、营造探究学习氛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处于班级之中总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所以,学习氛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或多或少受着周围人的影响,教师可以以部分带动整体,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对具体问题的探究. 在教学中可以提问几个基础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让他们之间进行互动. 同时,让其他同学也跟着思考问题. 在探究氛围改善后,教师让这几个带头的同学,分别进入班级的各个小组中,共同探究题目. 这样一来,班级的氛围就会变得适合探究问题,氛围改善了,学生在思考时,能够更加投入,慢慢思考之下,找出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给出三个特殊三角形,等腰、直角、等边,请三名同学上来自己动手测量,然后共同公布出答案,接着找出其中有什么规律呢?让其他同学也跟着思考,接着几个人一小组,每个小组画出任意的3个三角形,自己测量,接着总结规律,最后选出一个人作为代表发言. 气氛改善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提升很多,更有助于学生培养探究意识.
  二、创设探究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的探究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但有些问题本身就比较难,往往需要很多的铺垫,最后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所以学生一开始不能全身心投入的话,在探究问题过程中,会觉得很枯燥,可能会半途就放弃了. 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首先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将精力全部放到这里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 学生这时候已经融入到了情境中,自然乐意去思考问题. 在思考问题中,学生遇到不会的时候,还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更加努力去解决这个问题. 情境的创设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教学到“指数”时,教师可以联系实际内容,给他们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有人玩过折纸的游戏吗?就是我们拿一张纸,进行对折,看谁对折的次数比较多. 你们最多对折过多少次呢?那么你们觉得我要能把一张纸叠42次会有多高呢?”接下来教师告诉学生,对折42次可以到达月球上,虽然这是理论,但是你们知道为什么呢?你们能利用之前学习的指数内容进行运算,来解释吗?利用情境,来引发学生去探究.
  三、体验探究知识过程,进行探究性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些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 教师虽然讲述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但是学生还是知其然,却不知所以然. 比如,函数的相关知识. 有些函数教师在头脑中都有着图像,且由于教师懂得更多关于函数的知识,对于初中函数的概念学生一看就懂了. 然而学生初学函数,对于很多知识内容了解的不够全面.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出问题,从而形成问题意识. 如在函数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画函数图像,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自己去画图像. 学生在画出函数图像后,再接触函数的性质,就能更加容易的理解了. 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会运用到许多关于函数图像的内容. 所以,这个过程非常重要. 在其他方面也需要学生去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比如概念、定义、定理. 这些内容是前人总结而来的,对于学生而言是抽象的,要想理解这些概念定理,最好是让学生体验其形成的过程. 在体验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去探究,有很多地方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慢慢理解、解决,思维层次会提升很多,对于这些知识点理解也会非常深刻. 所以,进行探究性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給予学生探究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问题需要给学生的时间与空间. 有些简单的定理推导可能只需要几分钟,然而有些思维层次比较高的,需要几十分钟才能解决. 一节课的时间并不多,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一个难题,有些不切实际,因为可能一节课都不一定能探讨出来,但是教师可以选一些在十分钟左右便能推出来的题目,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探讨. 这主要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课堂上培养了学生积极自主的探究习惯,课后可以让学生探究一些难的题目. 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判断”时,除了课本中几个定理外,还可以提出许多命题. 有的很容易便能思考出来,但是有的便不容易一眼看出对错. 让学生自己思考这些命题的正确与否,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 当然教师如果想节省时间的话,可以给学生们适当的提示. 因为课堂上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就可以了. 引导学生拥有探究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后有时间的时候,去慢慢探索更有难度的题目. 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时,本身就带着难以解决的心态去思考. 但是一旦学生花了时间,解决了问题,那么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学好数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学生自己的不懈努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探究问题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 这样,在遇到其他问题时便能轻松解决. 问题的高度决定了思维的高度. 问题意识来自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顿悟,有了顿悟才能切实提升自己的思维高度,从而形成数学问题意识.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预防切口感染护理干预在阑尾患者手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性阑尾炎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
长北气田本着安全环保的理念,近年来不断重复使用低伤害钻完井液(DIF),使得一些不易清除的黏土颗粒不断在钻井液中积累,导致钻井液中分散黏土含量(MBT)不断升高,在液柱的高压差下,使钻
本文应用色谱及仪器条件,进行中药检测中顶空气相色谱法的研究。我们提出了顶空气裙色谱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包括顶空气相色谱法在药物溶剂残留分析中的应用与在中药芳香物
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也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改进自己所用的教学方法,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做到引导适时、适度、适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感悟思想与方法,从而积累起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与高效.  一、把握时机,适时引导  子曰:“不愤
【摘要】 类比推理在数学教学中十分常见,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猜想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思维方法.本文主要介绍类比推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详细阐述类比推理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应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高中数学;类比推理;应用  高中数学作为高考的主要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类比推理是很常见的思维方
非均质气层具有双重介质渗流特征, 在碳酸盐岩气藏中存在较为普遍,酸化效果产能评价方法较均质气层产能评价方法有所差异 .用天然气井动态信息,在消除不同测试井底流动压力对
【摘要】数学的抽象性的学科特点使得众多数学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学生对其产生一种天生的畏惧感.再加上数学课堂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得高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学习的效果不佳,更无法产生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愿望.职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和数学知识的实用性长久无法得到体现.本文借鉴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谈一谈自己在探索新的有效职高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生活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课标强调:“学习必须是主动性的”.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参与体验、主动探究,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理解、掌
【摘要】随着社会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如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中数学作为高中教学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要求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高中数学生成性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了现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种趋势,教师们也正在积极地探索较为合适的高中数学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相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地为教师们提供相关的资源,使得教师们能够在进行高中数学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式、明确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