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情境的创设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ai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8-140-01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意向,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就要创设出一种学习气氛,使学生急欲求知,主动思考;就要设置出有关的问题和操作,利用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以造成认知冲突。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认知冲突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冲突式差别,这种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的惊愕,并促使其注意关心和探索的行为。
  课堂教学中有了学习气氛和认知冲突,即创设了思维情境,学生便有了展开思维的动因、时间和空间,从而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引人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
  
  新课的引入,这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若不注意思维情境的创设,师生便不易进入“角色”,教师的导学过程和导学效应便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整堂课欠佳的教学效果。引入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1.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如在教学相似三解形的引入时,提问学生:不过河,如何测河对岸的树高?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
  2.提出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导学”的中心在于引导。引在堵塞处,导在疑难处,搞好引导,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如在教学负数的引入时,提问学生:1.你有5元钱,还了2元钱,还有多少钱?列式算出。2.你有5元饯,还了8元钱,还有多少钱,列式后能算出结果吗?
  3.直观演示、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直观要素以概括的映象表象的形态,以及仿佛显示着和预知着还没有以同的形态展开的思想系统图式的形态,参加在思维过程中。”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其进行的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好的思维情境。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后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后印象深刻,学习信心倍增,从而能较快地牢固地接收新知识。
  此外,在新课引入时还可通过:以旧引新——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故事激趣——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和数学家的趣味故事等以创设思维情境。
  
  二、新课进行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
  
  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过程,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同化--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一种是顺应--当新知识不能被旧知识同化时,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去适应新知识,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思维情境是借助于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作为同化和顺应的外部条件。由此可见,在新课进行中思维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创造“愤”、“徘”意境。“愤徘意境”,即所谓“欲知未知,半生不熟”的情境。“惯”是欲求明后面不得,“悱”是想说又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最高,一启则发。其具体作法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旧知识作铺垫,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创设迁移情境,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授知识的内在联系,层层设问,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越层、跳跃。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同化中有顺应,顺应中尽可能先同化,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
  2.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着一定的认知过程,即由“不知到知”的意向、领会过程。由于数学知识结构的特点,往往掩盖了认知思维的存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认识过程的。而“暴露”过程的本身就显示了较强的思维情境,它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充分统一。
  新课进行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可采用的方式是: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向学生展示前人是怎样“想”的,教师是怎样“想”的,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想”,并帮助学生学会“想”。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
  
  三、在练习和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检测,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从中反馈出的信念可以得到及时评价和调整,同时课堂练习也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思维情境,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一是通过“制错找因”,创设思维情境。练习中,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二是编选变式题,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三是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先浅后较深。
  在课堂小结中也要注意创设思维情境。由于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晴”处,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初步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在小结时,或引导学生概括本堂内容、重点、关键,或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都能较好地创设出思维情境,所以要十分重视课堂小结在创设思维情境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8-130-01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我国教育走向国际化架起桥梁。二十一世纪,我国要想跻身世界之林,更主要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物理学科基于它的特殊性,更要重视实践环节,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    演示实验——一个都不能少    物理学是一门以
摘 要:中学数学教学在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以利于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造性 直觉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8-132-02    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所必须进行的数学思维培养中,不仅要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还必须要注重非逻辑思维(
摘 要:在物理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可以促进他们对物理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严谨耐心、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个性特征,从而发挥最大潜力,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物理教学 非智力因素 培养    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好坏不但与智力因素有关,与非智力因素也有很大关系。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调节和推动智力发展发挥着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8-139-01    第斯多惠说过:“任何真正的教学都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1]这种教育应该是德、智、美育的统一。初中语文教学更加突出体现这一点。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更新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这其实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感情教育与培养。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8-135-01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因此,英语老师必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8-141-01    要想让学生画出一张好画,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因为随着观察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表现能力等等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而这些正是产生一张好画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整体观察是一种重要的观察方法,是素描教学的方法之一,是一种自觉的、有明确目的的科学的观察方法,同时也是画
目的:以临床病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小儿脓胸的发展过程,临床和病原学特征,治疗方法,治疗进展,加深儿科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以提高小儿脓胸的整体诊治水平。  方法:对河北省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