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激励中展开质疑,使学生问之得趣
传统教学模式:上课时学生习惯被教师牵引着完成各种学习活动,质疑意识、能力不强。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依赖于自主学习理念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念的实现得益于质疑能力的产生,质疑能力的激发依赖于教师的激励。故此,充分放大学生的亮点,更能调动他们质疑的主动性;对学生所产生的质疑教师要积极回应,这样,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敢于发表自己异于他人的独立观点。例如,学习课文《大禹治水》时,有些学生提出:“‘九条大河’与‘九座大山’,为什么都是‘九’呢?没有第十条大河、第十座大山吗?”这一质疑看似偏离文章的主旨,但是,却蕴含着极佳的教学契机。此时,教师不要置之不理,要积极鼓励,给予赞赏。再用符合学生认知的语言让他们正确理解汉语中有时候“九”并非是具体数字,而是指虚数(“很多”之意),这样,学生也能从另一侧面感受大禹治水之辛劳。 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从课文的重点词句入手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问难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在重点词句上做文章意义重大。在实际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围绕文本中重点词、重点句提出不同的问题,使学生都能会“答”,更会“问”。
例如,在学习《金子》文章时,可先出示重点句“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很骄傲地对别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待学生读后引导他们思考:如果你去采访彼得,你最想问他的是什么呢?大家纷纷提出问题:“彼得,你的梦想是什么呢?”“你所找到的‘真金’到底是指什么呢?”“你说你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理由有哪些呢?”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直指文章的中心,直奔所学知识的重难点。既挖掘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有效引导了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的拓展。
点拨释疑,探索解惑之化难为易
思起于疑,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疑惑时,为解答自己的疑惑,他们也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但是,在实践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些问题:学生在探讨知识的过程中会产生疑问,但是所提出来的问题较为抽象、笼统。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换个说法或将问题分步化简,多提几个小问题,细化分析,更利于理解。
例如,在教学课文《赤壁之战》时,有的学生会提出“东吴为什么能以少胜多呢?”但是,此问题较为笼统,很多学生不能全面回答,教師就可以引导学生先把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战前双方是如何准备的?曹军有哪些弱点?战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呢?结合曹军的弱点应采用什么办法呢?让学生逐一讨论这些小问题,在探讨中知道东吴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曹军由于自身的骄傲轻敌导致了最终的溃败。这样,问题既能迎刃而解,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产生质疑,提出问题,积极探索问题答案的意识和能力,一举多得。再如,在学习《桥》一文时,当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后会提出很多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进行环境描写呢?文章中的老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文章的标题是“桥”,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三个问题逐层深入,在逐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理解文章主旨之目的。 故此,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问难,既鼓励学生质疑,又能有条理、有重点地讲清课文。
比较式质疑的绿色通道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要想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善于分析、善于比较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没有比较新发现新发明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对比提出问题,再诱导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既可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质疑能力,也能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这篇童话讲述的是充满童年的梦想的小女孩,在合家举杯共庆的大年夜里,她赤着脚,在大雪纷飞、寒风呼啸的街上卖火柴,最后冻死在街头的动人故事。
但是,文章没有直接把小女孩如何寒冷、饥饿、痛苦写出来,而是通过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美好幻想与其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表达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结合文章主旨,设置比较质疑之问题: 文章中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时所产生的幻想又有哪些不同呢?说说原因,最后的结果如何呢?通过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加以探究,在比较探究中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而且通过比较式还有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深入分析,在分析中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也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实践活动,要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都能在探讨知识的过程中能思善学,敢思善疑,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教学模式:上课时学生习惯被教师牵引着完成各种学习活动,质疑意识、能力不强。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依赖于自主学习理念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念的实现得益于质疑能力的产生,质疑能力的激发依赖于教师的激励。故此,充分放大学生的亮点,更能调动他们质疑的主动性;对学生所产生的质疑教师要积极回应,这样,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敢于发表自己异于他人的独立观点。例如,学习课文《大禹治水》时,有些学生提出:“‘九条大河’与‘九座大山’,为什么都是‘九’呢?没有第十条大河、第十座大山吗?”这一质疑看似偏离文章的主旨,但是,却蕴含着极佳的教学契机。此时,教师不要置之不理,要积极鼓励,给予赞赏。再用符合学生认知的语言让他们正确理解汉语中有时候“九”并非是具体数字,而是指虚数(“很多”之意),这样,学生也能从另一侧面感受大禹治水之辛劳。 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从课文的重点词句入手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问难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在重点词句上做文章意义重大。在实际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围绕文本中重点词、重点句提出不同的问题,使学生都能会“答”,更会“问”。
例如,在学习《金子》文章时,可先出示重点句“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很骄傲地对别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待学生读后引导他们思考:如果你去采访彼得,你最想问他的是什么呢?大家纷纷提出问题:“彼得,你的梦想是什么呢?”“你所找到的‘真金’到底是指什么呢?”“你说你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理由有哪些呢?”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直指文章的中心,直奔所学知识的重难点。既挖掘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有效引导了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的拓展。
点拨释疑,探索解惑之化难为易
思起于疑,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疑惑时,为解答自己的疑惑,他们也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但是,在实践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些问题:学生在探讨知识的过程中会产生疑问,但是所提出来的问题较为抽象、笼统。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换个说法或将问题分步化简,多提几个小问题,细化分析,更利于理解。
例如,在教学课文《赤壁之战》时,有的学生会提出“东吴为什么能以少胜多呢?”但是,此问题较为笼统,很多学生不能全面回答,教師就可以引导学生先把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战前双方是如何准备的?曹军有哪些弱点?战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呢?结合曹军的弱点应采用什么办法呢?让学生逐一讨论这些小问题,在探讨中知道东吴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曹军由于自身的骄傲轻敌导致了最终的溃败。这样,问题既能迎刃而解,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产生质疑,提出问题,积极探索问题答案的意识和能力,一举多得。再如,在学习《桥》一文时,当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后会提出很多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进行环境描写呢?文章中的老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文章的标题是“桥”,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三个问题逐层深入,在逐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理解文章主旨之目的。 故此,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问难,既鼓励学生质疑,又能有条理、有重点地讲清课文。
比较式质疑的绿色通道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要想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善于分析、善于比较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没有比较新发现新发明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对比提出问题,再诱导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既可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质疑能力,也能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这篇童话讲述的是充满童年的梦想的小女孩,在合家举杯共庆的大年夜里,她赤着脚,在大雪纷飞、寒风呼啸的街上卖火柴,最后冻死在街头的动人故事。
但是,文章没有直接把小女孩如何寒冷、饥饿、痛苦写出来,而是通过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美好幻想与其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表达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结合文章主旨,设置比较质疑之问题: 文章中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时所产生的幻想又有哪些不同呢?说说原因,最后的结果如何呢?通过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加以探究,在比较探究中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而且通过比较式还有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深入分析,在分析中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也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实践活动,要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都能在探讨知识的过程中能思善学,敢思善疑,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