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不够深入,所以写作文时学生难以产生情感抒发的冲动。而且,教师在作文讲解中过多注重作文写作的思路、取材、详略、开头如何写、结尾如何收等技巧的分析与讲解,往往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似乎作文非得用一种语言不可。而对作文最根本的情感,也就是写作最根本的动力引导不够,让作文只成为一种技巧,从而造成作文写作的假大空。朱光潜说:“很多人不会写作,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走上了说谎的路”。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作文内容假、大、空,没有真实情感的比比皆是,而在学生的一些随意性的文字中却能看到思想的灵光。
以周记方式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诗·大序》就提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为了能让学生们写真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一是尝试用写周记的方式进行突破。周记没有任何要求,是一种可交流与分享的练笔式文字。周记的形式也相当自由随意,不限定字数,不要求文体,不固定格式,只要求学生尽可能真诚地用文字写下自己的生活见闻和内心所想。因此在批改时,我不对周记进行分数或等级的评价,不对写作方法与技巧进行指导,只是看学生写得是否真实,是否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我会对学生周记中的某件事甚至某句话进行点评,说出我的想法,甚至和学生抬抬杠,开句玩笑。一来二去,学生写周记时也放开了,基本上什么内容都往周记上写,什么样的情感都敢于表露。像我们学校要承办一个市级的消防安全会议,要进行消防演练,为此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了好几次的预演,最后在这次活动结束后所寫的周记上,很多同学表达了对这种形式主义活动的不满。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事物,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如果你能看,你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经历到的,从新闻中了解的国事、天下事,到每天都接触的亲朋、邻居、同学乃至自己的日常琐事。从四季的变幻,到人生的代谢。这中间的亲情、友情、政治、军事、历史、时事……这些都是生活中要留心观察的。在这其中有让你感到温暖的,有伤心的,有高兴的,有痛苦的,有让你感到矛盾的,有让你振奋骄傲的,让你懊悔沮丧的……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学生在初三阶段面临着历史、生物两门学科的会考,学校的重视,班主任的监管,任课教师的督促,整天做题、背题,背题,做题,这些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在一次在周记中一名学生对这种压力大发牢骚,最后还画了一个图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
除了观察之外,语言素材的积累也十分重要。只有做好了积累,才能将自己所观察到的更好地表达出来。在平时,我要求学生把在阅读中读到的一些优美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句子,摘抄下来。一些优美的句段,特别是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我要求学生在充分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咏体味,最终背诵下来。对于某些文段中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写得好的、对自己有触动的句与段时,可以进行圈点,予以批注,或质疑,或思索,或引申,把当时的所思所想随手记下来,写上一两句对该段的理解和评价。这些记录可以是零碎的、片断的、不完整的,但长期坚持,不仅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学生写作技巧的积累。且在阅读的范围上,没有刻意的要求。可以是各科课本上的自然科学、文学历史、社会经济、名人轶事、成功事例等,也可以是各类课外书籍,文学的、科技的、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美学的、体育的……只要你感兴趣的、能触发你的书籍、报刊都可拿来阅读。这样学生才有兴趣,才能去读、去记。
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的指导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有了可写的生活素材之后,要想写出洋溢着真情实感好文章的关键还在于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为了让学生的描写能够较为细腻,在指导技法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多感官进行描写。比如学生写笑时只写“哈哈大笑”,只涉及听觉。那么可不可以在其中加上视觉、触觉、感觉这些感官的描写让描写更细腻呢?于是学生在写作时会有意识地调动更多的感官参与进来,从而得到了多角度的感受,这样就使一个原先不太好捉摸的描写有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学生运用起来也简便容易。当然,所有的策略、方法都有其运用的具体场景,脱离了具体情境,实际上不过是让学生背诵一些僵化的规则而已,对于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并没有多大的帮助。生活这一原本决定教师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应在扩大学生的生活积累上,要引导学生走充实生活之路,而不把作文教学的导向只放在言技法言作法的传授,更不该去刻意“做作”文章,玩弄文字游戏。
真正的作文是心灵的表达,是真情的抒发,是才华的展现,是真情,是真诚,是真意,是真切,是真挚。只要坚持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想感悟,长此以往,锦绣文章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到学生的胸中笔端。
以周记方式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诗·大序》就提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为了能让学生们写真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一是尝试用写周记的方式进行突破。周记没有任何要求,是一种可交流与分享的练笔式文字。周记的形式也相当自由随意,不限定字数,不要求文体,不固定格式,只要求学生尽可能真诚地用文字写下自己的生活见闻和内心所想。因此在批改时,我不对周记进行分数或等级的评价,不对写作方法与技巧进行指导,只是看学生写得是否真实,是否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我会对学生周记中的某件事甚至某句话进行点评,说出我的想法,甚至和学生抬抬杠,开句玩笑。一来二去,学生写周记时也放开了,基本上什么内容都往周记上写,什么样的情感都敢于表露。像我们学校要承办一个市级的消防安全会议,要进行消防演练,为此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了好几次的预演,最后在这次活动结束后所寫的周记上,很多同学表达了对这种形式主义活动的不满。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事物,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如果你能看,你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经历到的,从新闻中了解的国事、天下事,到每天都接触的亲朋、邻居、同学乃至自己的日常琐事。从四季的变幻,到人生的代谢。这中间的亲情、友情、政治、军事、历史、时事……这些都是生活中要留心观察的。在这其中有让你感到温暖的,有伤心的,有高兴的,有痛苦的,有让你感到矛盾的,有让你振奋骄傲的,让你懊悔沮丧的……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学生在初三阶段面临着历史、生物两门学科的会考,学校的重视,班主任的监管,任课教师的督促,整天做题、背题,背题,做题,这些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在一次在周记中一名学生对这种压力大发牢骚,最后还画了一个图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
除了观察之外,语言素材的积累也十分重要。只有做好了积累,才能将自己所观察到的更好地表达出来。在平时,我要求学生把在阅读中读到的一些优美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句子,摘抄下来。一些优美的句段,特别是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我要求学生在充分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咏体味,最终背诵下来。对于某些文段中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写得好的、对自己有触动的句与段时,可以进行圈点,予以批注,或质疑,或思索,或引申,把当时的所思所想随手记下来,写上一两句对该段的理解和评价。这些记录可以是零碎的、片断的、不完整的,但长期坚持,不仅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学生写作技巧的积累。且在阅读的范围上,没有刻意的要求。可以是各科课本上的自然科学、文学历史、社会经济、名人轶事、成功事例等,也可以是各类课外书籍,文学的、科技的、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美学的、体育的……只要你感兴趣的、能触发你的书籍、报刊都可拿来阅读。这样学生才有兴趣,才能去读、去记。
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的指导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有了可写的生活素材之后,要想写出洋溢着真情实感好文章的关键还在于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为了让学生的描写能够较为细腻,在指导技法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多感官进行描写。比如学生写笑时只写“哈哈大笑”,只涉及听觉。那么可不可以在其中加上视觉、触觉、感觉这些感官的描写让描写更细腻呢?于是学生在写作时会有意识地调动更多的感官参与进来,从而得到了多角度的感受,这样就使一个原先不太好捉摸的描写有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学生运用起来也简便容易。当然,所有的策略、方法都有其运用的具体场景,脱离了具体情境,实际上不过是让学生背诵一些僵化的规则而已,对于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并没有多大的帮助。生活这一原本决定教师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应在扩大学生的生活积累上,要引导学生走充实生活之路,而不把作文教学的导向只放在言技法言作法的传授,更不该去刻意“做作”文章,玩弄文字游戏。
真正的作文是心灵的表达,是真情的抒发,是才华的展现,是真情,是真诚,是真意,是真切,是真挚。只要坚持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想感悟,长此以往,锦绣文章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到学生的胸中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