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教材中的“理想化”预设的教学调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well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标准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这一方面,将原先较分散的教学内容统整到较为集中的课时中,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经历“收集—分类—整理—分析”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在初学时搭建完整的知识框架。然而,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有时并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的理想预设去生成,此时便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统计启蒙。
  [关键词]教材预设;教学调整;非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1-0037-0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这是学生初次较为正式地接触统计知识。课堂上,学生结合情境图中的人物,体验“收集—分类—整理—分析”的过程,在分类整理数据的过程中感受统计的启蒙。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才正式接触统计,似乎为时较晚。对比2001版的苏教版教材,在课程改革之前,从一年级开始,每学期均有1课时的统计内容作铺垫,对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方法有着较良好的渗透。那么課程改革的意图何在?2011 版教材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方面的特点有:①经历标准分类的过程;②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③经历自述数据分类的过程;④经历简单的数据分析过程。研究发现,2001版教材中统计部分的内容分布较散,每学期的知识点较为单一,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材改编后,将这几部分内容统整到较为集中的课时中去,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经历完整的“收集—分类—整理—分析”过程。相比较而言,2011 版中的统计知识更为完整,更有利于学生在初学时搭建完整的知识框架。然而,由于课时的缩减,对学生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教材中的“理想化”预设
  如右图所示,教材中说道:“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接着下面呈现运用符号表示分类整理的结果。研究发现,教材中所说的“方法”都是指符号的应用,学生可以选用不同的符号、不同的形式进行分类整理。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已具备非常扎实的数数基础,便自然而然地跳过用“符号”去表示“图中的一个人”的过程,直接看着图就数了出来。显然,数出来也是一种正确的方法,但不符合此课的教学目标。如何再让学生经历用“符号”代替“一个人”去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呢?符号的需求如何产生?对此,我进行了以下思考和教学尝试。
  二、教学调整策略
  1.更换例题——引入动态情境,引发学生对符号的需求
  当教材中的例题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时,我们往往采取更换例题的措施。因为在例题的静态情境中,学生能够较清晰地数出人或物品的数量,所以难以想到用符号代为收集数据,使用符号的需求不明显。因此,我采取动态的交通场景作为情景引入,在动态多变的情况下统计每种交通工具的数量,学生自然产生借助符号统计的需求。这样的做法在实践中依旧发现一些问题:这样引入虽然能够唤起学生对符号的需要,但耗时较长,如果在本课教学中只采用动态情境学习统计,则未免太过狭隘;由动态情境再过渡到静态例题时,则又显得由难到易,不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即便学生在动态情境中学会了用符号进行整理,一旦回到静态情境中,学生依旧采用数的方法,可见这一动态铺垫并没有让学生“学会”使用符号帮助整理。在几次尝试之后,我把这一“动态情境”转换为对本课知识的巩固,放在了习题环节。
  2.解读教材——“数出结果”和“用符号记录”是并列存在的方法吗?
  仔细思考从2001版教材到2011版教材的改编,例题的设置有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专家的考量。我们真的读懂例题、读懂教材了吗?经过多次尝试后,我回头再看教材,心中突然蹦出一个疑问:直接“数出结果”和“用符号记录”是统计中两种并列存在的方法吗?不,解读教材后不难发现,用符号记录整理后,还是需要再数出每类符号各有多少个。实际上,“用符号记录”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用符号整理能够让图中的人物排列得更整齐,更方便“数出结果”。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学生会数的前提,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让学生能想到用符号去收集整理图中的人物,使人物排列得更整齐清晰。课堂上,我尝试改变一个问题的问法,得到了不一样的结果。
  师:要解决“学生比老师多多少人”,就要先知道学生、老师分别有多少人?也就是对图中的人物进行分类。你们觉得应该按什么来分?分成哪几类?
  生1:按身份来分,分成老师和学生两类。
  师:分好类了,把他们放进表格里排排队吧!(对数据进行收集)如何把图中的老师和学生“一个一个”地“移”到这里呢?
  生2:可以把图中的人物一个一个画下来。
  生3:这样太麻烦了。可以用“○”表示图中的一个人,记录在表格中。
  生4:还可以用“△”“☆”等符号或用“正”字表示。
  师:真了不起!是的,我们可以用简洁的符号去表示图中的一个人,记录在相应的类别里。
  3.儿童视角——尊重学生对统计方法的自主优化
  学习了利用符号收集整理数据这一方法后,在练习巩固时,学生仍旧会出现直接“数出结果”的现象,此时,我不禁开始思考:“符号”适用于任何情境吗?不,它应该适用于“需要”的时候,比如在生活中的许多动态场景中(如统计某一路口各类交通工具的数量),或是统计不能一眼看出来的结果(如投票选举问题)时,学生就迫切地需要用符号来分类整理。
  有学生这样完成如下的习题:
  教参中解读此习题时有这样一句话:“空格里可以填文字,可以填数字,还可以画图形。”可见,我们不应该限制学生整理数据的方法。如上图的情境中,按动物种类整理时,由于动物排列得比较杂乱,这时用符号进行整理最为高效;而统计参加不同运动项目的动物时,因为图中的动物本就按运动项目成堆站好了,一目了然,这时如果再用符号整理就显得累赘了,直接“数出结果”无疑是最高效的办法。教学时,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足够多的方法,又要顺应学生对数学的直觉——简化问题,尊重学生对方法的自主优化。
  教师的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劳动,其劳动对象是一群有思想、有着不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在教学时,当我们遇到与教材预设有出入的课堂生成,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深刻解读教材,及时调整策略,灵活把握课堂,尊重学生的生成性资源!
  [ 参 考 文 献 ]
  [1] 朱丽婷.苏教版数学低年级新旧教材对比研究[J].成才之路,2015(28).
  [2] 应勇伟.小学数学课堂上非预设生成的有效利用[J].浙江教育科学,2017(5).
  (责编 李琪琦)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与普及,其在教育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微课正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推行的新型教学方式,其具备一定的新颖度、吸引力,主要是将复杂的课程简单化分为主题课件,没有繁琐的内容设计,简单直接,以诠释单一的知识重点为重心,将其以简短清晰的在线视频方式呈现给学生,以学习重点知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的教学辅助课件,其内容简短、精辟,对学生来讲,可以更加快速地理解并熟记该知识点,同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启用,写作在高考题中占了很大比例,写作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更加突显。因此,增加一些针对学生的英文写作相关训练,提升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已经慢慢受到一些英语学者的重视和英语教师的认可。英语写作教学虽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其教学效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一些教师缺乏必要的写作教学策略与方法,不能对学生的写作技巧进行必要的指导,也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
【摘要】现如今,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也逐渐开始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偏移。而语文又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势必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让学生在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让学生文化受到感染、思想受到熏陶,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健康
【摘 要】诗歌的学习可以不断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所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人文资源以及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加认同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诗歌学习;初中语文;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学习相关的诗歌,不断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这样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意识以
在应试教育下,高中数学不仅是高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必修课,而且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所以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对学生实施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不断学习新知识中,通过利用大量做题来提升学习成绩,但这却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运用,使他们不仅对所学的公式理论不能灵活应用,还会造成厌学情绪,学习成绩无法获得提升。事实上,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不但需要进行大量地做题,还需要有效地
《古人计数》即11~20各数的认识,其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认识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起始课,对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及后续进位加和退位减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教师认为很多学生都会读、会写11~20各数,就对这部分内容不重视,课堂教学时就让學生数数、写数。事实上本课涉及了计数单位、数位、十进制等相关知识和概念并
明确主题,符合当前需要  主题班会的核心在“主题”,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如何利用短短的一节课给他们一场赋予教育意义又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呢?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班级主题活动的主题和目标有很大启发。要提升主题活动对学生的教育价值,就必须找到班级学生的“最近发展需要”,从中提炼出合适的活动主题,确定符合学生需要的活动目标。过高或过低的活动目标都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
高中生物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基础性理念多、知识复杂,往往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严重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不够清晰,就无法实现创造和创新。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学生往往只要记住课堂上的内容即可,拓展性和延伸性几乎没有,即使学生思维混乱只需要死记硬背相关知识内容即可,严重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重塑知识结构,通过主干线知识内容层层分级,延伸出相应的分
[摘要]数学思考力是小学数学学习中需要着重培养的品质之一,数学思考力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中放低起点,促使学生从内心萌发要思考的动力;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及时予以引导,使思考更有价值,使之成为儿童生长的无限力量。  [关键词]思考;低起点;动生成;悟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11-0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数学学科而言,核心素养归根结底是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简单来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聚焦数学学科特点,发展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空间观念及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完成某个知识概念的理解与建构以及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