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寻求内部结构和模型”类课题的探究性教学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j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所涉及的探究课题的内容特点,我们可以把探究性教学分为:建立某种概念和规律的探究活动,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寻求内部结构和模型的探究活动,技术设计与创新的探究活动,与社会问题相联系的探究活动(包括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热点问题及科学技术史中的主题)等.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各类探究性课题的最佳教学模式.下面就结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走进分子世界”一节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谈谈“寻求内部结构和模型”类课题的探究性教学活动该如何有效开展.
  1教学分析
  这一节的内容在已学的前面几章中涉及不多,与之相关的一点知识也是被安排在九年级《机械能和内能》一章,而且学生也只有到初三才开始接触化学课程中关于分子方面的知识.另外,这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少,因此,在八年级下学期开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尽管总体要求不高,但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学生会感到比较陌生和抽象.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类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并能定性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
  (2)学生通过对课本中相关物理学史知识的学习,初步了解人类认识自然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物质结构模型的建立、改进和完善过程中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探究的乐趣.
  (2)在探究的过程中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逐步提高进行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3教学过程
  3.1选择模型
  活动(1):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条线,远看和靠近观察,你所看到的现象有何不同?
  活动(2):用素描炭笔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放大镜或低倍显微镜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活动(3):一根长玻璃管中先装入半管水,再用酒精将玻璃管灌满.封闭管口反复翻转,再来观察此时液面的位置.混合前后的总体积一样吗?这说明了什么?
  活动(4):下面哪一种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上面活动中的现象?请你做出选择()
  A.物质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各个微小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B.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
  C.物质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微小颗粒之间有空隙.
  小结一科学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3.2改进模型
  活动(5):在客厅内看电视的小明,能闻到厨房内炒菜的香味.用上面“小结一”中提出的分子模型能够解释这一现象吗?你认为对分子模型的内容还需要做什么补充?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
  活动(6):教师演示两种液体的扩散现象,两种气体的扩散现象.
  小结二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之中.
  3.3完善模型
  活动(7):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散沙一盘?你认为对分子模型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吗?
  活动(8):教师演示铅块相互紧压而粘在一起的实验.
  小结三大量的实验事实和研究证明,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3.4总结归纳
  活动(9):请你对分子模型进行完整的表述.
  4教学反思
  4.1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对于“走进分子世界”一节内容的教学,由于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微观层次的结构,很难让学生通过直接探究来建构知识,因此教师往往采用讲授的形式,先通过观看物质内部结构的图片、模拟动画,然后直接向学生说明,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物质是可分的,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和排斥力.如果教师采用这样的方式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直接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过程由于缺乏严谨的推理,显得苍白无力,而且无法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的精神.
  4.2探究性教学的优点
  (1)本节课的设计既考虑了知识目标的达成,还关注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目标的落实,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微观世界的奥妙,激发他们对探究微观世界的兴趣,同时了解了对微观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
  (2)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不是简单的陈述物理学家的研究过程和结论,而是参照物理学家的研究方法,关注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一系列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建构分子模型的过程中去.
  (3)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也就是“物质的分子模型”的创建过程,整个过程科学、严谨、水到渠成.始终贯穿了“体验过程,自主建构,培植学生科学素养”这一主线,抓住了探究性教学的本质与核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使用了科学的方法,并体会到自主获得知识的快乐,不再觉得科学研究有多么神秘,从而树立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充分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
  (4)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在学生经历了3个探究活动之后,教师并没有要求学生自己创建模型,而是让学生选择一种模型,这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在模型的改进和进一步完善中,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猜想和举证,把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很好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性的知识.
  (5)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含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其实就是一些物理实验,学生正是先通过宏观实验现象的观察,从而进行合理的猜想,再通过逻辑推理选择一种合适的模型,接下来收集充分的证据验证并逐步改进和完善这种模型.也就是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同时,本节课坚持了物理实验与理性思维齐头并进、交互感应的原则,所涉及的实验观察活动能够为理性思维活动提供可靠、丰富的感性资料,同时也让理性思维真正起到了给实验研究科学导向的作用,从而使我们的物理课堂内容丰富、气氛和谐、富有情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
其他文献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更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以境激趣、以趣导学,这样,才能充分唤起学生的精神反应,收获更佳的教学实效.笔者以《探究熔丝熔断的原因》一课的教学为案例,谈谈如何贯彻上述教学意图.  《探究熔丝熔断的原因》是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中的一节活动内容,是家庭电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内容分三部分:一是熔丝熔断的原因;二是熔丝的特性;三是熔丝的选择.
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央财政贴息的国家助学贷款由8个试点城市扩大到全国范围,助学贷款对象也由全日制本专科学生扩大至研究生,这对因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学子们来说不啻是一个巨大福
面向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习者学会做事,具有广博精深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扎实全面的运用知识的技能,更应使其学会如何成“人”,如何做人。这是人们赋予教育的崇高理想。因而,作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与创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笔者认为应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那就是要做到四个“真”.  1真喜爱物理——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越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就越乐于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去实践,学得就更深刻、更透彻.因此,
物理学中的概念及规律的发现验证大多依赖于实验,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先导.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要讲明实验目的、原理、方法、使用器材、设计思想,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用严谨的科学作风与熟练操作技能给学生作出示范,使之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新学期开始,初二的学生沸腾了,因为他们迎来了一门全新的学科——物理.听着科学家的故事长大的他们,对物理充满着好奇与神秘.“神九”“神十”“磁悬浮列车”“太空课堂”等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科学壮举,为他们学习物理平添了几分向往.一出戏要演好序幕,一部乐章要奏好序曲,一门学科要上好序言课.学生对第一课有太多的期待,第一堂课必须上足物理味,方能打开学生的胃口.物理序言课应上出怎样的“味”呢?  1生态味  在
准确把握教学难点,才可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突破难点.对于哪些内容作为教学难点的把握,可以结合三个因素来综合考虑:1.弄清楚该内容的来龙去脉;2.教学要求(主要指考试大纲与
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职业教育闻风而动,结合本地经济,体现办学新思路的各级各类职高方
我,是一棵生长在花坛角落里的野草,我不像其它花那么引人注目,但我要尽力开得灿烂,不管人们看不看。从出世后,我就认定了自己的身份:一棵人人都瞧不起的野草,我不应该站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