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上下功夫,让课堂“活”起来

来源 :语数外学习·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yuhang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发挥,主要看学生是否善于“说”。学生的“说”,不仅是课堂活起来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想象力、联想力、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一、鼓励为主,让学生敢于说
  初中生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氣,但由于教师评价的不当、中学生自尊心的日益增强等原因,不少学生对回答问题存在恐惧心理,唯恐回答不当,招来教师的责骂和同学的讥笑。受这种心态的影响,学生不敢大胆发言,久而久之,会失去参与课堂的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制定正确的评价标准。许多问题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不能死守教参中的答案来评价学生的回答。应注意发现学生答案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循循诱导其他同学向正确答案靠齐,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要尊重学生的观点,不要对学生不同的见解嘲笑和讽刺。有了平等的对待,有了民主的氛围,有了多方的启发,学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害怕和顾虑,就会敢于站起来说。
  其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 “慧眼”,做一个从多角度观察的“有心人”。课堂上,注意有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激起其参与课堂的兴趣;课后,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情况,一起讨论大家感兴趣的语文问题;准备好一本笔记本,随时记录下学生的奇思妙想,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参与课堂的快乐。
  鼓励学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形式也各具特色,但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说”,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二、积累知识,让学生有话说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有话说,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1.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用心体会。
  可能是独生子女的缘故,现在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长辈的无限关爱之下,对他们来说,享受关爱是理所当然的,而付出关爱是不可思议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很少,思想的触角迟钝,难以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要经常引导他们去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才会用心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一棵小草的萌芽、一朵鲜花的盛开、一树红叶的飘落、漫天雪花的飞舞,都会让学生感到无比的喜悦,产生许多的遐想;父母的一个眼神、同学的一句问候,都会让他们体会到无限的爱意……指导学生观察这一切,用语言表达出来,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2.博览群书,学会摘录,稍加点评
  要求学生认真学好每一门课科,鼓励学生多读好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充分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引导学生养成做摘录的习惯,把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文章等摘录下来,并简单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文章。定期检查他们的摘录,稍作点评,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他们长期坚持下去。
  三、导而有法,让学生善于说
  学生敢说了,有话说了,又往往容易乱说,喜欢漫无边际地说,这时,教师的导就得起关键作用。正确的导,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思维训练。
  1.导而有向
  要做到导而有向,就需要教师认真地钻研教材,围绕文章的主题巧妙地设计问题: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基础性的练习到开放性、探索性练习,层层展开,不要让学生感到突然,不知所云。特别是在让学生在质疑时,要明确是针对什么内容来质疑的,不要什么问题都问。
  2.导要有时
  教师的导不能太多,多了学生记不住,也容易形成依赖的心理。只有等学生处于对知识“心求迫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时给予指导,才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同时,可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主动探索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3.导要有度
  学生在探究问题时,常会遇到疑难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这时,教师除了适时给予点拨外,还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不能将问题的答案全盘托出,要注重对方法的指导。如初一学生在刚学赏析好诗佳句时,常不知从何说起,这时,可引导他们从修辞、写作方法、表达的情感、阐明的道理、突出的特点等方面去分析,而不要急于说出自己的评价。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摒弃旧的教学理念,探索一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之路。让学生在课堂上“说”正是新的教学理念的体现。
  
其他文献
现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以单元为单位,每个单元都有总体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由体裁、内容、特色等相似的课文及其相关内容组合而成。课文分为两类,即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这两类课文目标虽一致,但教学目的各异:教学讲读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目标知识,掌握阅读分析同类文章的方法与规律,给学生以“知”,起“举一”的作用;而自读课文则是讲读课文的拓展与深化,教学自读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教学讲读课文的前提下,自觉
如果你是一位烹饪师,面对一群口味挑剔的客人,你将做一桌怎样的大餐才能迎合他们的口味呢?答案只有一个:“色”“香”“味”俱全。我想,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就如同烹饪,要努力使自己做的菜肴“色”“香”“味”俱全,引领学生去品味其中的滋味。  一、要让学生在诗中赏五颜六色。  文章都是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爱恨情仇融入五色之中。如杜甫的名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林
“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阐述写作的基本理念的。然而这个认识世界和自我、进行创造性的表述过程却让绝大多数学生望而却步,这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写作恐惧心理让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常常产生不知所措之感。是学生缺乏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吗?是学生缺乏创造性表述的能力吗?我认为他们真正缺乏的是写作思维的散发能力,很多学生在
一次,我们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的成员聚在一起解读教材《老王》。我们不但为老王这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的善良而感动,为他的不幸而扼腕,同时也为“我”即使自己遭受不幸,
复习课在教学中具有查漏补缺和巩固提高的重要作用。通过复习课的学习,可以使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那些经验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上升为科学的结论,使学生逐步通过自己更深层次的认识去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发现与再创造,并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为后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有序、有效的复习呢?下面笔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明确目标,确定复习的重难点  
一、“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数学阅读”是指通过阅读数学语言、符号、图表等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初中数学知识的表达主要通过概念、命题、例题、习题,是以文字、图形、符号为载体的数学系统知识的逻辑表述,其突出特点是结构的严密性。因此让阅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训练和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数学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1.“数学阅读”重视对数学内容的阅读、含义的推敲和语境的研究。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数学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听和说是口头交际,读和写是书面交际。我们不仅要听懂别人说的,看懂别人写的,而且还要自己会说,自己会写。书面表达是语言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如今已是中考英语试卷上一个较大题型,近几年都占20分左右,分值可观,这越来越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书面表达题旨在测试考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涉及到学生的词汇量,正确运用单词的能
本文从汉英双语心理词汇的提取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以语义激活扩散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词汇联想实验探讨《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英译本在词汇层面上不同风格的认知心理学